摘要:農村文化對農村經濟有著強烈的反作用,豐富而又積極的農村文化會對農村經濟建設、人文素養的提升產生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相反,落后的農村則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禁錮了農民的思維,使得農村發展在朝著更好更快更穩定的道路中艱難受阻。在當今強調新農村建設的今天,農村新文化蘊藏了巨大的能量,若能有效利用并努力發展,則會對新農村建設產生有益的促進作用。然而,放眼目前的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出現了許多片面的考量,甚至很大程度上的標新立異,急功近利的文化建設只會加速原有文化的衰敗和沒落。本人將著重以新文化建設在農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明顯誤區和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建設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及意義
梁漱溟先生在鄉村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一再強調“開民智”的基礎性作用,而“開民智”不僅僅是在對于知識的學習上,在思想上,在行為上,在觀念上,都需要開化,這就需要文化和氛圍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目前的農村建設過程中,依舊出現了許多農民對于國家政策、發展理念都理解誤區,加之文化相對單一和匱乏,精神世界的空虛伴隨著空心村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留守兒童以及老年農民在精神需求方面面臨的巨大問題。新農村文化建設不是單一簡單的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是精神層面的擴充,幸福感的提升,同時也是對于農村舊文化的改良,這其中有值得保留和經典的文化,同時也有落后的糟粕的文化。這都需要在新文化建設過程中加以篩選、改良、發展。新農村文化建設在人文素養提升等方面的影響不可估量,同時其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和生產積極性的增強方面體現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新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結合地區農村特色,開展更加接地氣的豐富人文活動,這對于農民的參與度要求甚高,如何調動文化建設的群眾配合,還需要不斷改良宣傳措施,這將是一項長遠的,不斷發展的,需要堅持不懈的長遠工程。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突出問題。
(一)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緩慢。
相較于城市文化產業的豐富多樣,在文化產品的供給輸出方面,農村新文化產業發展的就十分緩慢。主要表現在農村文化的基礎設施落后,缺乏統一文化管理體系。相關研究表明,20世紀末,農村文化的發展出現了斷崖式滑坡,一些之前在農村異常火爆的戲院影院、文化書房、文藝活動中心被改作廠房進行商業通途。而以往這些作為農民自發集資籌建的文化場所,是農村文化的交流地,也是農民精神生活的寄托,并且從中也可以看出農民對于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同時也說明了,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缺乏統一的管理體系,缺乏相關資金政策的支持,在文化建設方面,單靠農民的力量,明顯顯得薄弱。目前仍有許多縣級圖書館沒有購書經費,在特貧山區,甚至藏書量達不到100。在農村文化建設這條路上,我們的農村文化產業在產業鏈上出現了脫節,在規模上依舊欠缺,在體系上仍不夠優化。
(二)急功近利的文化發展模式。
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旅游業的迅猛發展,農家樂等一系列面向城市人群的農村文化項目,雖然在規模上顯著提升,也為農民帶來了相對可觀的收入,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過度商業化的農村文化發展必將引發農村文化的整體混亂狀況,試想當農家樂這一方式被城市人所厭倦后,農村文化的發展將何去何從,商業化的文化產業發展雖然可以在收益上體現出優勢,但對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長遠發展來看,其發展模式,發展理念,依然制約了多樣化農村文化的發展,這加快了農村生活節奏,同時也使得農村文化逐漸趨同化,在利益驅使之下,農村文化發展出現了功利化、片面化,這夸大了農村文化的經濟作用,迷失在經濟發展的叢林之中,使得農村文化發展成為了牟利的傀儡,禁錮了農民的思維方式,實質上,阻礙了農民精神層面的需求發展。在飛速經濟發展的今天,文化發展必須具有其發展的相對獨立性,縱使生產力發展仍是第一位的今天,文化發展也必須要堅定發展的方向、充分以農民為本、以農村為根,而不是為了迎合大眾和追求片面化的經濟效益而忘記了文化發展的初衷。
(三)信息網絡時代背景下的農村文化沒落。
在快節奏發展的今天,經濟迅猛發展,信息高度密集更新,農村也成為了網絡發展、網絡傳播的一塊重要領地,尤其是農村青年,對于網絡的依賴度遠遠超出想象。農村文化的沒落一直受到各方學者的積極關注,無疑,網絡時代的到來,加速了這一進程,使得更多的農村新生代逐漸迷失在文化的發展漩渦之中,許多農村青年雖然身在農村,卻心在網絡,毫不關注身邊的農村人、農村事、農村發展。對于農村文化的不重視、導致了農村青年在農村文化傳播上起不到承前啟后的作用,這對于文化的傳承更新是極具破壞性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新時代背景下的低俗農村文化引人深思。快手APP作為目前主流的視頻錄制軟件,經常會出現大批量的農村惡搞短片,這些主角大部分是來自縣城里的青年,他們以此博得關注、甚至以此牟利,這不得不令人唏噓,作為農村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以這樣的形式來解讀農村文化,不得不說,一方面源于對農村文化的不了解,另一方面突出目前農村文化在特色發展和更新上的不足。
三、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建議
(一)結合地區特點,發展地方性特色農村新文化。
農村文化是有根基的,要牢牢把握這個根,才能將這份血脈相承的文化塑造地更加符合時代,更加具有魅力。文化是隨著時代不斷遷移變化地,但其中蘊含地精華和核心內涵是不變的,每一個地區都有每一個地區地特色,每一個農村也都有每一個農村的文化背景。在潮流化的今天,農村文化想要屹立不倒、想要迸發新的活力,想要展示更多好的精彩的內容給農民,就需要體現自身的特色。例如在革命圣地延安,可以開展紅色之旅主題文化節,在名人故居可以舉辦名人回憶展覽,這不僅突出了地區的特色,同時也給當地農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入,并且增強了當地農民對于本地農村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這對于文化的傳播和傳承都是極其重要的。
(二)政策上的支持與人文層面的關懷。
一方面目前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更需要政府制定更多幫扶的計劃,在經濟上給予更多支持,同時,對于農村文化產業的建設,需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在招商引資方面,需要政府更多給予幫助,這樣才能在基礎文化建設方面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幫助更多的農民得到更好的更優質的文化服務。人文層面的關懷也至關重要,喚起農民對于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是提高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積極性的重要途徑,社會各界若總用有色眼睛評論農村文化,極大程度上會損傷農村群眾對于自身文化建設的自信心,社會大眾應該更多的關注農村文化建設,提出更多寶貴的意見,必要時,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之中,與農民共進退,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郝錦花,王先明.《從新學教育看近代農村文化的衰落》[J].社會科學戰線.2006
[2]葉敬忠.《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郭曉君.《中國農村文化建設論》[M].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曹志來.《以政府為主導發展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政策建議》[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6
作者簡介:張爽,女,吉林農業大學,專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歷: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