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欣+薛琨
【摘要】本文源于2015年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青年基金項目立項項目《南鐵院視頻公開課建設的研究與實踐》,通過這一年對視頻公開課的研究與實踐,我們發現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對教師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已不再是單純的進行知識的講授了,本文通過對一節微課的制作流程中教師所要做的工作進行列舉與分析,指出教師角色已經從一個學習的引路人,生活的指導者,人生的方向標變成了優秀的導演,出色的編劇,成功的演員。
【關鍵詞】教師 視頻課程 微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194-02
師說中說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自古以來老師被認為是學生的學習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導者,是人生的方向標。一個好的老師,勢必是一個專業理論知識豐富,講課內容清晰流暢,教學實踐經驗豐富,儀容儀表大方得體的老師。但是,在教育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已不再單單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之上了。
自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啟動了開放課程運動(OCW),拉開了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序幕之后,通過將教師的授課過程進行拍攝并公開在互聯網上的這一特殊教學方式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從此,視頻課程,這種以視頻方式記錄和傳播,以在校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大眾免費開放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網絡視頻課程與學術講座就成了教育界的寵兒。從最開始的開放課程,到微課、再到翻轉課堂、慕課和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無論這些課程形式、時間如何變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中或多或少都包含著視頻課程。一節優秀的視頻課程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再單純的只是一名授課教師了,他還是一名優秀的導演,是一名出色的編劇,是一名成功的演員。
一節視頻課程,從制作流程上來說一般包括前期課程分析、教學設計階段、教師的優選、拍攝前的準備、課程的錄制及后期剪輯等六個環節,缺一不可。從制作的時間上來說,從拍攝視頻課程的任務布置到課程的完成,通常不會超過半個月。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在保證正常的教學任務能夠保質保量的完成的同時,還要承擔這些額外的工作量。這種情況下,如果這些課程的制作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經費上的支持或者科研政策上的傾斜的話,教師們自然就會缺乏熱情與積極性。再加上由于一些傳統的觀念,讓教師們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上好課就行,拍攝制作和我沒有關系,只是輔助我教學的一些方法手段而已,那么教師自然而然的就會忽略那些他們認為與自己無關的環節,以減輕自己的工作量。那么整個視頻課程的制作流程,在教師看來就只剩下以下四個步驟了——前期課程分析、教學設計階段、課程的錄制及后期剪輯。
下面我們將從一節微課的制作過程來分析,看看老師們在每個環節中的工作以及所對應的角色吧!
一、前期課程分析——教師:當教師接到要制作一節微課的任務時,首先要知道微課的特點并針對課程的受眾進行分析,之后選定最適合的課程,對課程中的所有相關教學點、內容點和素材點進行分解重組,最終確定課程需要展示的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這個環節很明顯是一個教師必須要完成。
二、教學設計階段——教師與編劇:在這個階段,老師們需要做的就是對具體的教學進行設計了,設計教案、設計教學課件、設計授課腳本、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場地等等。相比普通教學,老師在這個階段需要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要設計一個授課腳本。為什么呢?實際上授課腳本是對教學設計方案的細化設計,能夠使教師更合理的安排教學。同時它也是技術制作人員后期拍攝及編輯課程的根據。實際上這就相當于電影電視劇拍攝中的劇本,而設計這個“劇本”的教師其實就是視頻課程這部“大片”中的編劇了。
三、試講與優化——教師與演員:微課既然是一門需要將其公開在網上的課程,那么大家自然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我們有很多教師在面對學生時,風趣幽默,侃侃而談,但是當他看到攝像機時反而會緊張到什么話都說不出來。因此,在正式錄課之前,教師需要抓緊時間熟悉教案、課件與授課腳本,最好在拍攝前能模擬錄像環境,面向不同專業的學生和老師進行至少3次的試講,以便從學生和老師處得到反饋意見,知道不足并對教案及授課腳本進行修改,尤其是教研室資深教師,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可以使整個課程的內容和形式更臻于完美。對于課件老師們也要認真審核、修改,同時要確保在上課前一定到實際上課地點去播放,按照要求調整課件寬高比,并對文字和圖片進行調整和修改,避免課件上出現隨意斷行、多字少字和錯別字等現象。授課教師就好比是電影中的演員,需要在拍攝前熟悉劇本,提前練習一般。
四、前期拍攝準備——教師與導演:前期拍攝準備充分是確保視頻課程質量的前提。因此,在這個環節中除了拍攝人員需要進行充分的準備以外,教師也有很多需要做的,比如,個人形象設計、教學場地的布置,與拍攝人員進行溝通,將自己的授課腳本給拍攝人員,方便拍攝人員制作拍攝腳本,選擇數量合適,能給予老師良好反饋的學生,所做的這一切又讓教師成為了這部微課“電影”的導演。
五、課程錄制——教師與演員:這個環節中教師的角色非常明顯,不僅是老師,還是一個演員,老師們需要把課程的內容很好的演繹出來,不僅讓課堂中的學生能夠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也能夠吸引網絡上的學習者對課程產生興趣。
六、后期剪輯——教師與導演:視頻拍攝完成之后,教師與制作人員一起,需要盡量在不影響課堂內容和整體效果的前提下剪掉或者利用一些學生的鏡頭或者課件遮蓋一些課堂中的錯誤,如教師的口頭禪、口誤以及一些沒有意義的小動作。這個時候教師又化身成為了一個導演,掌管著自己這部自導自演自編的大片該用何種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教學迅速發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對教師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已不再是單純的進行知識的講授了,他們扮演著更多的角色,這就迫切要求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知識、信息技能以及信息素養,這樣才能順應教育的改革和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 (2011—2020 年)[DB/OL].[2014-05-06].http://www.edu.cn/html/info/ 10plan/ghfb.shtml.
[2]周莉.視頻公開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