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司彥++++林石獅
【摘要】翻轉課程是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方向,通過構建“135”翻轉課堂實踐平臺,建設“教學技能+視頻技能+組織技能”三結合、優勢互補的優秀教學團隊,構建適用于翻轉課堂的課程體系,促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多樣化,能在一定程度下保障翻轉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幫助建立科學靈活的保障激勵機制。
【關鍵詞】翻轉課程 教學質量 保障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218-02
1 高職院校采用翻轉課堂的優勢
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源于美國教師的教學創新,是指由教師提供錄制或現有的微視頻和課前資料包,課前學生對資料包內容進行學習和測試,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答疑解惑。
我國高職教育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重視技術素質教育,能力培養貫穿教學全過程,以適應企業崗位能力無縫對接的需求。與此相對應,高職學生文化課基礎差,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普遍反映上課聽不懂;部分學生缺乏求知欲和上進心,對核心課程提不起興趣,導致課堂紀律渙散。采用翻轉課堂模式,學生課前可根據認知水平安排學習,反復閱讀知識視頻材料,克服知識難點,增強自主學習能動性;課堂互動使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并作出針對性輔導,有助于學生深度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
2 高職院校翻轉課堂面臨問題
2.1 傳統人才培養方式和課程體系結構,無法支持翻轉課堂的有效實施
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基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周課時在22-26之間,以每門課程每周4學時計算,每周同時上6門課程;每天約4.5學時課堂學習時間。若這些課程同時使用翻轉課堂模式,特別是工程類等需要查閱大量資料或實地調研的課程,受限于課前學習時間,無法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完成每一門課程的課前學習任務。教學改革流于形式。
2.2 高職院校師生的行為和思考模式,難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改變
當學生面對一種新的教學行為方式時,會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看法做價值判斷,這些判斷深受目前行為和環境的影響。高職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習了十余年年,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適應需要時間磨合。從聽老師講課,轉變為課前看視頻自學,變被動為主動;從自己學,轉變為小組討論學習,這些都是對固化的行為模式和思考模式的挑戰。
對教師而言,高職教師工作負荷大,對視頻編輯軟件不熟悉,難以迅速適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制作出適用的微課程資料包。高職院校教師普遍周課時數較高,大部分院校平均周課時為12節,部分教師達到16-20節;教師還需負責指導學生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兼顧科研和班主任工作。與之相對應,翻轉課堂建設需要制作大量配套微課程視頻,需要教師投入不少于課堂教學2倍的時間和精力,編寫課前任務書、構思課堂教學活動,進行視頻錄制和后期剪切等工作,在高強度的教學工作背景下,教師們普遍感到精力不濟。
2.3 人才培養模式保障體系構建有待創新和再設計
翻轉課堂的教學成效如同“瑞士奶酪模型”,應從信息平臺環境、課程設置、教學環節、教學資源、教師培訓等多方面的統籌建立保障激勵機制,應是高職院校教育模式改革的整體配套。目前部分高職院校教學設施不足以支持翻轉課堂的建設工作,不少高職院校辦學條件和思想認識不足,對教師進行翻轉課堂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夠。
3 翻轉課堂保障激勵機制的構建
3.1 在學校宏觀層面,構建與翻轉課堂理念配套的保障激勵機制
3.1.1 努力探索,構建“135”翻轉課堂實踐平臺
“1”是指建設一個“微課程建設和課程資源包共享”的專業信息化平臺。“3”是指建設“自學”、“互學”、“導學”等三個學生學習系統和場所。設置微課程視頻資源自學教室,為學生營造視頻自學氛圍;設置視頻制作室,為教師錄制高質量教學視頻提供場所;設置協作化學習環境,設置項目指導教室,為教師課堂輔導和學生小組討論提供合適的場所;“5”是指在翻轉課堂教學準備中提倡五個環節:“提供資源,激發自學”“設計情境,組內互學”“課堂研討,解惑釋疑”“深入練習,拓展提高”“反思提升,評學共享”。
3.1.2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適用于翻轉課堂的長效運行機制
針對影響翻轉課堂實施的關鍵性制約因素,從課程體系設置、課程時間安排、教學質量監督和保障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革,根據翻轉課堂的規律統籌安排課程,對適用于翻轉課堂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機制進行研究。
可建立互補型課程安排表,一天只安排一門翻轉課堂課程,課型除了教師輔導課,還應包括練習課、鞏固課、小組討論互學課、研究性學習課等。可安排每天上午7:30-9:30為小組討論互學時間;上午10:00-11:30、下午2:30-4:00為教師上課輔導時間,保證學生的自學和小組互動討論時間。
3.1.3 建設“教學技能+視頻技能+組織技能”三結合、優勢互補的優秀教學團隊,建立教師激勵制度。
創新教學人才培養標準,創新用人機制,構建有利于翻轉課堂建設的教學團隊管理機制,完善管理體制和工作運行機制。整合匯聚風景園林設局專業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利用雙方優勢,共同探討翻轉課堂建設,建成一支既掌握嫻熟教學技能,又精通視頻錄制和編輯能力;既能教授專業知識,又善于組織課堂活動的專兼結合的優秀教學團隊。
3.2 在專業執行層面,構建與翻轉課堂理念配套的課程體系
3.2.1 專業崗位深入調研,構建適用于翻轉課堂的課程體系
根據專業崗位調研需求進行課程合并,減少課程數量,減少周課時數。對于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可采用小學期的上課形式,即在每學期末設置2-3周為小學期,單獨進行綜合課程的實操,統一的時間段有利于時間的整合與思考的連貫,有效促進專業技能的提高。
3.2.2 建立課程負責人備課制度,促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多樣化
課程負責人組織課程組進行集體備課,教師根據各課程內容和性質,選擇合適的翻轉課堂模式,如環形四階段模型(體驗參與—概念探索—意義構建—展示應用)、太極環式(教學準備—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闖關式、積分評價式等。學生根據任務單要求進行課前的學習,完成相關任務,并為課堂討論或演示做準備。
3.2.3 加強教材改革,編制適宜的翻轉課程配套教材
翻轉課堂必須配套相應的教材,采用項目教學的方式進行教材編排,每個項目下可設置課前任務布置、課前自學知識、課堂任務布置等欄目,構建與翻轉課堂理念相匹配的教材。
3.2.4 重視學生態度評價,建立全方位的翻轉課程考核體系
探索包含學生專業技能考核、學生態度素質考核、教師教學實踐能力考核、翻轉課堂教學質量考核、翻轉課堂微課程資源庫建設考核等一系列整體性考核體系。重視過程性考核,發展性評價、形成性評價。使考核能準確反映學生的知識能力掌握程度、態度素質情況、教師課程建設和教學的全面工作。
參考文獻:
[1]何司彥.銜接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科教導刊,2015,(10).
[2]何司彥.中職學校園林專業群的構建與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17(4).
[3]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02.
作者簡介:
何司彥(1983—)女,漢族,講師,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