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興+王忠

【摘要】針對目前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介紹了利用Moodle搭建高職計算機基礎網絡教學平臺的方法,開展計算機公共課網絡教學的實踐,探討了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關鍵詞】Moodle 計算機基礎 網絡教學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231-02
1.前言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一門操作性強、輻射面廣的公共基礎課程,近年來,由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其規定課時也受到相應的調整和壓縮。以海南某高職院校為例,課程已從幾年前的90學時減少為64-84學時,教學內容已在原來的“Windows+office”的基礎上增加了圖形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視頻編輯軟件Premiere和工程繪圖軟件AutoCAD三個選修模塊,其中選修模塊的教學占20學時。課程內容調整后,以往依賴多媒體課件結合上機實驗的課堂教學模式越來越不能滿足課程教學的需要,主要表現在:
(1)多媒體課件結合上機實驗的授課方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無法自主調整學習進度和內容。尤其是近些年隨著高職教育快速,入校高職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差異分化加大,授課計劃不能很好地兼顧和適應學生的差異性,影響了教學的實際效果。
(2)課程增加選修模塊后,教學內容增多,由于課后不能重現操作方法和步驟,一些操作性較強的內容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費力,課堂上不能完全理解和消化的內容在課后沒有機會去彌補和鞏固,而學校又沒有安排課外輔導時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所脫節。
因此,在目前的形勢下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解決目前計算機公共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網絡教學模式具有開放、實時性強等特點,近年來在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方面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作為一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海南職業技術學院早在2008年就已啟動了“數字化校園”專項建設,2011年已初步建成了“網絡教學資源中心”。因此,以計算機公共課為突破口,搭建網絡教學平臺,開展基于網絡的課程教學模式不僅具備條件,而且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2.利用Moodle平臺開設計算機基礎網絡課程
利用Moodle工具搭建網絡教學平臺是當前應用較多的一種平臺搭建方式。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塊化的面向對象動態學習環境是一個基于PHP 的Web 應用程序,它基于“Linux(或Windows)+Apache+MySQL+PHP”技術構建,可以運行在當前所有主流的操作系統和Web 服務器上。Moodle遵循GPL協議,是一款開源、免費應用軟件,具有良好的模塊化構架。Moodle1.0自2002年8月20日正式發布以來已在215個國家得到應用推廣,支持近80種語言版本,2005年開始被國內部分高校采納用于教學。據統計,在被專家列為頂尖的100 個學習工具中,Moodle 排名第9,在課程管理系統工具中名列第一[1]。
2.1 Moodle 的功能架構
Moodle的功能較為齊全,包含了作業、測驗、討論、聊天、問卷調查等多個功能模塊,其基本功能結構如圖1 所示。
在完成Moodle的安裝后,通常需要先對其進行相應的系統設置和管理,包括:設定系統的基本變量、定義首頁外觀、設置主題風格、設定備份參數以及用戶、課程、日志、安全、時區、服務器管理等。其中:系統的設置和用戶管理是系統管理員所特有的權限,為系統管理員提供了通過Moodle管理整個系統界面的功能;用戶管理、課程管理和模塊管理則用于組織和管理已有的用戶、課程、委派和設置角色權限等。
用戶管理:主要由身份驗證、賬戶管理和角色管理三部分構成。管理員可以通過電子郵箱對用戶進行身份認證,創建新用戶賬號,也可以從文本文件導入用戶、瀏覽用戶列表并編輯、指定具有全部權限的系統管理員、任命課程管理員、給課程任命教師、給課程添加學生等,總之,管理員可以為Moodle 定義多個角色,把不同的角色委派給不同類型的用戶。
(2)課程管理:用于設定課程及類別并為他們指派用戶。管理員和教師用戶可以通過“課程”模塊管理和發布課程,管理員可以利用課程管理模塊新建課程、決定是否允許申請創建新課程、添加新的課程類別并對已有課程重新進行排序;在默認的內部選課方式下,教師可以為課程添加學生,也或由學生通過指定的選課密鑰進入課程。
(3)模塊管理:Moodle包含了作業、測驗、討論、聊天、問卷調查等多個活動模塊。模塊管理即是用于用戶指定、修改和刪除站點中已安裝的活動模塊,查看已使用的活動數,控制活動的顯示和隱藏等。此外,模塊管理中的板塊管理還可以用于查詢版塊內容的使用次數、版本信息以及對版塊進行顯示/隱藏、刪除等;模塊管理中的過濾器主要用于在文本編輯區域對指定的內容進行過濾。
2.2 使用Moodle 開設計算機基礎網絡課程
從教師角度出發,使用Moodle開設計算機基礎網絡課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設置課程的基本屬性,二是編輯課程的具體內容。教學的基礎課程包含:課件的簡介、內容、組織格式、用戶控制等等,其中比較有特色的要算組織格式了,組織格式其實就是把一門教學內容,按照一定的標準來進行分割,進而使得其更加便于教學[2]。組織格式主要包含:星期格式、主體格式和社區格式。星期格式顧名思義,就是把課堂教學的內容以星期為單位,也類似于我們平常教學過程中以一節課、一節課的教學模式相近,這樣更加便于在不同的時間組織不同的教學活動。主題格式就是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圍繞著若干個主題來進行教學,相對與星期格式來說,主題格式沒有時間要求,掌握為準。社區格式則是一個松散的教學過程,具有很好的靈活性,主要是圍繞一定的話題進行教學,不同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
設置完課程的基本屬性,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編輯課程每一部分的具體內容,也就是選擇適當的課程活動模塊,在進行相應的設置后,添加到自己的課程中。比如要添加課程教學資源,教師就可以選擇添加“資源”活動模塊,進一步根據提示為“資源”模塊添加教學內容,Moodle的每門課程均設有一個獨立的資源存儲空間,平臺內置所見即所得的HTML編輯器,計算機基礎教材中屬文字內容的部分可以做成HTML類型的文件直接在線編輯,由于平臺支持常見的Flash動畫、音視頻等格式的多媒體素材,因此視頻資源也可以掛接;如果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討論空間,教師可以通過添加一個“討論區”課程活動模塊來實現。即在“編輯功能”打開的情況下,選擇添加討論區,進入討論區設置界面后從單個簡單話題討論區、每人發表一個話題討論區和一般標準討論區三種類型的討論區中選擇一種討論區類型,設置討論區名稱、簡介、權限等內容后即完成了討論區的創建,添加其他課程活動模塊的方法與此相似。
2.3 采用Moodle平臺進行網絡教學的優越性
(一)Moodle網絡教學平臺能夠很好地采用程序教學法進行網絡教學,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時間自由安排學習進度,并可重復性地學習某一知識內容(或操作技巧)。程序教學論及其教學模式是由美國著名的教學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認為學習過程是作用于學習者的刺激和學習者對它作出的反應之間的聯結的形成過程。其基本圖式是:刺激──反應──強化。
在進行程序教學的過程中,把教學的內容分化成一個一個的小問題,在進行排列起來,通過對教學材料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逐步的提出一系列的問題,進而使得學生來解答這些問題,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學生就能夠知道自己回答問題的正確與否,如果問題回答正確,其心理能夠得到很好的強化,進而有著更好地學習態度投入到下一程序的學習中,如果回答的問題不正確,則可以補充學習,直到掌握為止,程序教學有積極反應、小步子、及時強化、自定步調等特點。
(二)Moodle平臺支持多種教學資源。
Moodle教學資源主要有視頻文件、Office文件、網頁、圖書、文件夾、IMS內容包、URL與標簽等,每個資源都可以任意加入到教學活動中。
(三)通過Moodle平臺進行《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可改變傳統的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導的新模式。
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更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Moodle可把課程的一個個問題轉化為一個個教學活動,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完成一個個教學內容。教師不再進行專門的講授,而是扮演一個指導的角色。
3.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盡管我們在推廣Moodle平臺網絡教學已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但從目前實際使用的情況來看,實際效果與我們的期望值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教師參與的程度不高。由于多年來的教學已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教學資源,加上每個教室都已安裝了計算機等級模擬考試軟件,大多數教師認為這已足夠應付日常的教學,沒有必要采用Moodle平臺輔助教學。教師已經習慣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缺乏學習和使用新的教學工具的動力,沒有考慮到學生課后學習的需要。再加上使用Moodle平臺輔助教學需要教師課后在線為學生答疑,占用較多的業余時間,在教學工作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教師不愿再給自己增加新的壓力。
(2)學生積極性不大。由于缺乏教師引導,因此學生沒有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強,加上目前我院計算機基礎課程缺少相應的教學視頻資源,而制作教學視頻的成本較高,在學校缺少經費支持的情況下,沒有操作視頻教程Moodle 平臺不能重現教師在課堂上的操作過程,這大大影響了使用平臺的學習效果,從而也影響了學生使用平臺的積極性。
因此,下一步,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推動Moodle平臺網絡教學模式:
(1)學校方面:主要是設法改變教師觀念,對教師進行Moodle平臺使用培訓,幫助教師實現從課堂教學的教授者到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的角色轉變,同時制定相應的考核和評價措施。鼓勵教師積極參與Moodle 平臺網絡教學,將一部分精力轉移到教學資源建設,針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重點難點知識制作更多、更好地視頻教學資源。組建《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團隊,負責Moodle教學資源的建設與維護。團隊成員包括主講教師、助教、攝制和志愿者等。
(2)教師方面:除教學資源建設外,教師應設法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盡快適應 “自主學習為主,課堂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為此,在使用Moodle初期,教師應在課堂上多使用平臺授課,使學生盡快熟悉。在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幅下滑的情況下,教師應采用有效措施來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課程考核同Moodle 平臺的使用掛鉤,才能使學生養成使用平臺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4.結束語
建設網絡教學平臺,大力推廣網絡教學,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當前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新任務。Moodle作為一個網絡教學工具,在實施網絡教學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學校教務部門應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制定相應的激勵和監督措施,鼓勵教師開展網絡教學,實現學校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通過網絡平臺不斷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實現教學方式的有效轉變。
參考文獻:
[1]游俊慧.基于Moodle的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實踐及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9).
[2]劉新陽,王秀芳. Moodle建構主義的網絡課程管理系統[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9).
[3]百度文庫—— MOODLE系統教師培訓教程(簡)[DB/OL].
作者簡介:
王安興(1969—),男,陜西延安人,海南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副書記,教育管理副研究員,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職業技術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