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
摘 要:站在新媒體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這個角度解讀:“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正在向文化積累厚重的城市轉移”這句話:新媒體是時代技術發展的產物,技術的進步催使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與時俱進,筆者運用公眾對藝術的需求,對其價值導向進行研究,為城市公共藝術的未來發展提供可能性。
關鍵詞:新媒體;城市公共藝術;價值導向
0 前言
早期的公共藝術為宗教所用,20世紀以前多為雕塑,隨后公共藝術被大家稱為公有空間的藝術,表示在公共空間創作的藝術品,之后公共藝術繼續延展,以創造視覺化空間來豐富人行道、街道、城市廣場等公共場所。當代的公共藝術設計更多的是展現其文化價值及時代思想,更加強調其與環境及人的互動性。
1 新媒體介入城市公共藝術設計
1.1 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指的是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公共藝術之中傳達出的精神作用于人本身,大眾的參與又使公共藝術更具有溝通意義,這之間的相互作用致使公共藝術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景觀環境。
1.2 城市公共藝術
城市公共藝術是以城市為載體的公共藝術。城市公共藝術兼備藝術性和實用性,它承載著人們從私密空間走向開放空間的心理需求。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是一種社會行為,它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簡單建設,也不是物質形態的簡單制作,其最終目的是滿足城市人群的各方面需求,以此帶給人們社會所要求的城市文化意象。
1.3 新媒體的介入
互聯網+業態的到來,數字技術的興起使新媒體順勢介入其中,新媒體應用于藝術領域使城市公共藝術有越來越多的創作手段。
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的態勢,大眾文化普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主要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礎語言的新媒體,可以為城市公共藝術提供更多元更全面的可能性。新媒體的加入對強化公共藝術設計的公共性、參與性有重要意義,公共性和互動性是公共藝術最本質的屬性,新媒體實時交互的參與方式與之相契合,因此新媒體藝術與城市環境公共藝術的結合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新媒體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使其傳播方式更加開放和互動;藝術家不再是傳統的創作者,他們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受眾也不再是單純的觀眾,他們也成為作品的參與者和完善者。
2 價值導向與城市公共藝術
2.1 價值導向的概念
價值導向是指社會或群體、個人在自身的多種具體價值取向中將其中某種取向確定為主導的追求方向的過程。
2.2 城市公共藝術與價值導向的關系
(1)城市公共藝術以價值導向為創作理念。早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藝術家們就把注意力從公共環境的物理屬性轉移到文化認同和社會歷史的主題,對于公共藝術的創作被稱為“制造環境”或“社會參與實踐”,這表現了城市公共藝術中價值導向創作理念的初步形成。價值不是客體的自然屬性,而是指它是否能夠滿足主體愿望或要求的特性,因此公共藝術的價值傳達需要設計人員通過感性與理性地思考進行創作,而價值導向是依賴于社會發展所現有的城市精神以及時代審美,在城市環境的公共空間中,藝術作品的呈現給受眾帶來各種感官的刺激,作為城市環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傳播城市精神的媒介,以價值導向為理念的表達方式可以作為其創作方式之一。
(2)價值導向以城市公共藝術為載體。價值導向源于傳統的道德和人生觀教育,價值是多元的,例如真理、正義、審美、健康、藝術等。價值導向具有引導功能、激勵功能、示范功能。對于城市公共藝術而言,價值導向是設立社會價值觀的基礎,通過展示和互動來明確當代城市精神或批判社會的不合理性,以此傳遞城市所倡導的追求方向,由此,承載著時代文化和精神的公共藝術得以在公共空間中為城市中的人提供價值導向。
(3)相互影響。城市環境從某一方面來說,它是人創造的產物,公共藝術的創作需要考慮其特定地點、環境條件、策劃內容、資金及政府支持等方面,其在城市環境中又常常與歷史、政治等話題息息相關,這就決定了它特殊的社會角色,并賦予其價值導向的特性。
由于價值導向對社會普遍價值觀的依賴性,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價值導向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在城市公共藝術中,其服務的主體和對象是大眾,只有通過大眾的評判和使用,才能實現公共藝術最終的社會價值,公共藝術一旦完成必須放置在公共空間里接受大眾的審閱、評價和鑒賞。因此公共藝術在很大程度上關聯著當地居民的日常城市生活。價值導向與城市公共藝術會在大眾的關聯性之下相互制約,相互影響。
3 新媒體背景下城市公共藝術的價值導向研究
3.1 新媒體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要求
新媒體城市公共藝術以科技為動力,運用交互媒體擴展藝術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在藝術引領城市發展的同時,強調技術的革新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城市公共藝術經歷傳統的藝術載體、新藝術載體和超藝術載體是基于科學進步的前提下出現的,材料本身的意義作為公共藝術載體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合理運用,創作出符合環境要求、體現時代精神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
3.2 新媒體背景下城市公共藝術的價值導向表現
地方單個作品可以表現出單一的或多樣的價值導向,也可以因受眾的不同而改變。
(1)社會責任。遵紀守法、積極進取、環保、維護人權、安全、反腐、慈善等及其他。例如,美國鳳凰城《光影》這一大型公共建筑裝置,從頂部的枝干到底部的座椅,看上去就像一片完整的樹蔭,“樹冠”上的光伏電池可以收集太陽能用于夜間照明。其靈感來源于大樹,由不同尺度的金屬結構建造而成,自給自足的運作方式充分表現了創作者的環保概念。
(2)精神文化傳播。求知、歸屬、交際、道德、娛樂、審美、發展、理想、信念等。例如,伊夫·內茲哈默的《云的陵園》,其用一個五屏幕投影通過鏡面關系完成立體萬花筒,形成一個三角形空間,如果空間折疊,平面上的三角形切分成更小的一塊。他的作品內容涉及人性、動物、荒誕的劇場和某些微妙的內心活動。
(3)物質文化解讀、傳承。例如,法國布魯諾·佩納多的《城市密碼》,他為1973年建造的梅布雷埃酒店設計作品,不添加或創造新結構,而用燈光來描畫、強調原有的結構,尤其是天線和控制臺。這個作品時而如空間飛船,時而如電腦LED燈,它閃爍的光線像是不斷發射著摩斯密碼一樣,從黃昏到黎明。
4 結語
在新媒體提供技術支持的城市公共藝術創作中,結合城市本身尋找恰當的價值導向,其作品能對城市中的人產生引導和制約的作用,使社會在多元價值的情況下形成對城市主導的價值體系的認同,有效地推動城市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唐曄.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功能與設計[J].設計視界,2006.
[3] 王秋石.空間新語——在城市中生長的新媒體公共藝術[D]. 2016.
[4] 王磊.數字媒體介入公共藝術[D].中央美術學院,2009.
[5] 戴冰.當代青年工作的價值導向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6] 陳立博.互聯網視域下交互媒體在公共藝術中的應用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6.
[7] 王峰.數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及其交互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0.
[8] 劉鋒.現階段我國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