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珊珊
摘 要:高校就業指導已成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而針對貧困生的就業指導則顯得尤為重要。在分析高校貧困生就業指導重要性的基礎上,本文就當前高校貧困生就業指導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提升高校貧困生職業指導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就業指導;就業問題;對策研究
我國目前高等教育已日益普及,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近七八百萬計,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也造成了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壓力巨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大學生就業指導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大學生家庭貧困生群體就業形勢嚴峻,呈現出多方面矛盾。為提升高校貧困生群體的就業能力,針對性的職業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在探討當前高校貧困生就業指導存在問題基礎上,本文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 高校貧困生就業指導的重要性
作為高校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群體,高校貧困生群體就業問題備受關注。相關統計數顯示,貧困生占大學生總數的5/1,如2013年畢業大學生總共有700萬人,其中貧困生群體為120萬人,這120萬人遇到的就業壓力是空前的。由于種種客觀和主觀條件的限制,使得這部分大學的就業矛盾重重,如果不能解決這部分學生就業矛盾,不僅影響到百萬個家庭的生計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會讓整個社會對我國高等教育缺乏信心,這就進一步限制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前景。我們需要積極地探索出新的途徑,幫助大學生謀求就業機會,讓他們順利地走向社會,面對自己未來的全新人生,這是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高等教育二次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
2 當前高校貧困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2.1 就業取向兩極分化嚴重
因自身的成長經歷,使得這一部分貧困大學生的人生閱歷會更為豐富一些,他們經歷的苦難會讓他們在大學畢業時,面對社會的心態產生極端的兩極化差異。一部分貧困生認為自己考上大學并且順利,是一次重要的人生升華,他們對整個社會看法是十分積極健康,認為自己將會在社會上再次通過自己努力走上更高的成功。這部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態十分樂觀,他們也不會過多地要求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必須要達到什么程度,他們樂于通過不斷的付出,讓自己的事業一步一步地不斷上升,這些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其斗志和活力是建設國家的強大助力。
與此同時,也有另一部分貧困生由于生活的磨難,同時在大學的生活中感受到了自身和他人的巨大差異,長此以往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希望,滋生出了過度的敏感和強烈的自尊心,這使得他們在就業時十分矛盾,他們想要謀求一份更好的工作,但是他們又只看到了生活的陰暗面,覺得自己的家庭是對自己人生的巨大拖累。矛盾的心態導致了他們的求職過程會極為不順,他們會對自己的職業有過多的要求,也忽視了自身的現實條件。
2.2 綜合素質導致求職處于弱勢
一些就業困難的貧困生會將這些阻力歸咎于自己家庭原因,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家境的限制,使得他們進入大學的時候對于未來的人生規劃、職業發展看得沒有正常家庭那么長遠,這導致了他們在大學的學習期間,也不會有什么主動的自我提升計劃,興趣愛好匱乏。同時他們的心態又是極其敏感和脆弱的,很在意他人是否因為他的家境而鄙夷他,這又造成了交際圈的狹窄。如很多貧困大學生在學習上的投入就會產生主觀的或者被動的限制,他們不會花額外的開銷去對自己進行課外的技能培訓,甚至在本身課業的范圍內也會因為心態的原因只做好課程要求的就足夠了,不會像一些有濃厚愛好的同學一樣在一個技術領域花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
經濟困難學生大多來自區域和家庭經濟,文化和教育相對落后,缺乏專業的英語知識、數學和計算機技能、人際交往能力等,使得這些學生在綜合素質的培養上比較困難。目前高校普遍缺乏針對性提高貧困生生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就業創業能力等相關課程資源,難以有效促進困難生的全面發展。貧困生對這一方面的需求是突出的,但是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部分貧困生也會為了維持自己的基本消費,用大量的時間去進行勤工儉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能力,但如果勤工助學過量,則又會影響其學習時間,也對學習造成一定干擾。
3 解決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3.1 調整就業政策,為貧困生就業創造良好條件
首先,為了保障貧困生不會受到人才市場的主觀上的不利評價,政府有關部門一定要改革和完善當前的大學生就業管理體系,通過明確的條文約束來確保每一位大學生在就業的時候不會受到家境上的主觀歧視,并且這些條文規定要落實到法律層面。強制性的約束和規定只是對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做出的最低級的保障,更多地需要校方、人才市場、學生群體和用人單位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校方有義務確保自己的學生在人才市場會受到公正的對待,校方為學生推薦的用人單位也應該經過實現的審核確保這些單位不會戴有色眼鏡去看待本校的學生。同時學生也要認真地聽取校方有關就業的意見,和校方開展的就業指導課程,要明白社會與學校之間的差異,自身有不足的之初也需要進行彌補,自身有何適合就業的優點也要學會如何去表現。同時校方也要為用人單位的就業合同把好關,防止用人單位在合同在做手腳去暗地里歧視貧困生,讓每一位學生簽署的就業合同都是公正的都是合理的。
3.2 加強對貧困生的素質培養,注重起綜合素質的提升
雖然在就業環境中是存在一定程度上對貧困生的歧視,但是大部分來說這是因為客觀上貧困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的差距導致的,甚至可以進一步說,用人單位的歧視也是因為常年的招聘活動養成了習慣性的貧困生比一般家庭學生差的認知。所以想要從根本上讓貧困生群體的就業情況得到改善,還是需要從貧困生群體自身下手。校方在自身的教育體系內就需要注意到那些需要生源地貸款和貧困補助金的學生,在資源的開放上應當對其進行一定的傾斜,給予他們更多的低廉的成本去鍛煉自己的專業技能方便自己的未來就業。同時也要從心態上去改變貧困生群體的現狀,學校要定期開展心理講座去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能讓他們的家境限制了他們內心的發展,他們需要有更長遠的遠見能力,而不能因為家境而受到發展的限制。
貧困生的交際圈和交際能力也是校方需加強培養的地方,要樹立貧困生的合作觀念,不斷增強他們團隊合作精神。貧困生普遍的自卑、自閉心理造成了他們在實際學習和工作中喜歡單干的特點,這是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貧困生要利用在校期間提高合作素質,拓寬認知面,主動與別人交往,處理好人際關系,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逐步形成開放的性格以及合作的意識。目前高校已經建立“獎、勤、助、貸、綠色通道”等資助模式多為一種“結果性資助”,減輕學生在學費和生活費上的經濟壓力。而發展性資助為“過程性支持”,是一種資助與發展并重、管理與育人并重的資助形式,在經濟資助的基礎上,更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黃咸強.職業指導視角下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之幫扶[J].職業教育研究,2012(07):74-75.
[2] 諸云,范彬.高校貧困生職業指導教育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5(07):78-79.
[3] 陳登科.高校貧困生職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策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3(20):90-91.
[4] 王中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發展性資助體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04):132-135.
[5] 陳玥.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問題和對策[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