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正
摘 要:情感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用心制造情感課堂氛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根據教材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不斷地給學生提供活動的愉悅空間。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培養
古代教育家朱熹說過:“教人不見情趣,必不樂學”,這說明情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語文的教學中更是舉足輕重。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無一不凝聚著作者的愛憎,深蘊著作者的感情。這些文章,文質兼美,圖文并茂,字里行間洋溢著或優美淡雅,或清麗委婉,或崇高悲壯的美感。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意把情感教育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也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所以培養小學生情感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小學語文中有的課文情感因素與教學效果關系異常密切,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必須創設情境,力求做到動情而講,使學生情動、境達。在教學中教師如能恰當運用錄音、圖片、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動作演示、實驗等方式,創設與渲染情境氣氛,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耳聽目視,口誦心動,進入課文描述的情境中,從而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古色古香的圖包含了太多的美,上課后,我先板書課題,在學生對這幅圖有初步的了解后,我引導學生看圖,特別是圖的長、高和圖上人物數量及牲畜數量,以畫面展示來展現課文內容,從而創設出“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使孩子們不僅對圖有了一種佩服的感覺,還進一步感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再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可放一絲淡淡的哀樂,教師帶著沉痛的心情抒懷:敬愛的周總理生前為黨為人民勤勤懇懇地工作,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建立了偉大的功勛,受到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衷心愛戴。1976年1月8日,周總理不幸逝世,全國人民無比悲痛。周總理的遺體送八寶山火化那天,首都百萬群眾以無限熱愛和懷念的心情,佇立在長安街上,迎送周總理的靈車。作者把這莊嚴、肅穆、催人淚下的動人情景寫了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通過飽含情感的講述,把學生帶入濃厚的悼念氛圍中,這時,學生對周總理的敬佩之情,懷念之意溢于言表,自然會生發出學好此文的原動力。可見,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情感,提高朗讀興趣,使其樂于朗讀,勤于朗讀,進而善于朗讀的好方法。
二、品析文本,體味情感
在學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發后,教師要順勢引入課文深層次的學習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主思維的動力,提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是深深地滲透在文章中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之中的。在品賞詞句教學時,我們要抓住文中關鍵句,講清深層內涵和蘊意,讓學生“披文人情”,體會文章的“味”,與作者感情共鳴。如抒情散文《海濱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對大海的描寫實意是什么?是在表現人的生活,是潮聲,更是心聲、時代聲。“每當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時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燒的火焰,閃爍著、滾動著,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在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反復使用“涌”“閃爍”“滾動”等動詞,生動地展現了大海波翻濤涌的壯闊景觀。作者把大海的神奇,盡情描繪,為大海的動感重重涂上了一層雄渾的色彩。學生頓感大海的宏偉,飽含激情的筆觸,激發了學生積極向上的心志。大海有激情噴薄的一面,也有柔和秀麗的一面。
三、反復誦讀,喚起情感
人們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讓學生去意會文章不可言傳的入微之處,喚起激情,進入意境,就是憑借朗讀來加強情感體驗的。其中,教師的范讀至關重要。教師的范讀要融之以情,讀出感情,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內容優美、語言生動的美文佳作,教學這樣的文章,不宜把知識過于割裂,而可通過有感情朗讀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可讓學生從正確的語音、語調、節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內容,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美讀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在師生雙方共同努力下,達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白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同時也認識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四、拓展閱讀,加深情感
語文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僅憑課本中的百十篇范文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感是遠遠不夠的,只能是杯水車薪。閱讀課文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佳作,許多課文給學生留下了言已盡而意未盡的“繞梁余音”。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不能只局限于課文,應當在完成課文的教學目標后,引導學生沖破課文界限,適當將思維引向文外空間,向橫向拓展或縱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擴大知識視野,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學習了《精彩極了糟糕透了》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愛的教育》。讓學生體味文中小主人公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感受到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最終我們的教育使愛在升華。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傳為人之道,授處世之業,解人生之惑,于有意無形中點盞前行的明燈”。心動、情動,才能行動,才能讓學生從心里真正喜歡上我們的小學語文。
參考文獻:
[1]印宏偉.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的途徑[J].廣西教育,2012(09).
[2]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