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據統計,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預計達到795萬,大學畢業生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其中既有社會經濟轉型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的外在因素,也不乏畢業生自身就業價值觀存在偏差的內在因素。因此,高校加強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現狀分析
1.盲目攀比,擇業觀念偏差。隨著我國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已經由原來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但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畢業生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仍然沒有擺脫“天之驕子”的光環,在擇業時盲目追求“收入高、地位高、條件好”的穩定工作,過高的就業期望值導致不能客觀審視自我,表現出眼高手低、急于求成的心態,缺乏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思想覺悟,使得在就業過程中屢屢碰壁,以致出現用人單位招不到合適的人,大學生找不到合適工作的雙重矛盾,這既不利于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也不利于國家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2.誠信缺失,法律意識淡薄?!叭藷o信不立,國無信則衰”,“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因為市場經濟具有競爭性、自主性等特點,部分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法律意識淡薄,誠信意識缺失等問題。“據有關部門統計,大約有30%的人會在他們的簡歷中‘注水,44%的求職者在他們的簡歷中撒謊,41%的人在教育背景上虛夸,還有23%的人偽造他們的材料和有關文件。”具體表現為:①應聘材料弄虛作假,部分畢業生為了獲得面試機會,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不同程度地“美化”個人簡歷,甚至包括修改學習成績,偽造各類職業資格證書、虛報學生干部職務等;②面試過程中表現不誠實,捏造個人社會實踐經歷,虛夸個人工作能力;③就業協議書的簽訂不夠嚴謹,隨意性較大,不能認真履行協議條款。這樣不僅打亂了用人單位的人事工作安排,而且給大學畢業生群體造成信任危機,同時也給學校的形象造成不良影響。
3.就業焦慮,心理問題凸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健全,我國的就業制度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現行的“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既給廣大畢業生自主擇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養尊處優,沒有經歷過艱苦生活的磨練,常常表現出意志力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問題。但是隨著就業壓力的逐年增大,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難免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從而引發各種就業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自卑心理、焦慮心理、恐懼心理、保守心理等。
4.能力薄弱,綜合素質不高。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連年攀升,用人單位也不斷提高用人門檻,對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但是,用人單位普遍認為學習成績不再是衡量學生水平的唯一標準,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團隊合作精神、社會責任感、誠信意識等,而且不少學生存在學習成績優異,但是綜合素質卻略顯薄弱的情況,具體表現為:工作中拈輕怕重、推卸責任、團隊合作精神缺乏、社會實踐經歷較少等,因此多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二、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歸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不吻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存在脫節現象,未能做到密切交織。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各行其道。大多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側重理想信念教育,而就業指導側重于就業政策宣傳、就業信息篩選、就業技能提升等,實用性更強,兩者側重點有所不同,銜接不夠緊密,不能有效解決就業期望值過高、求職動力不足等問題。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滯后于就業制度改革。在社會轉型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下,價值觀念多元化,行為方式多樣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極易受到沖擊,而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第一課堂的灌輸式教育為主,與新時期大學生的特點變化不符。
2.高校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完善。根據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關于高等學校開設就業指導選修課的通知》文件精神,各高校均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是由于國內就業指導工作相對于西方國家起步較晚,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理論研究更是不足,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體系,主要表現在沒有統一的教材、課時較少、多為選修課且以大班授課的形式進行,在內容方面就業指導成分多,側重于就業政策及求職技巧培訓,涉及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較少,缺乏對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的心靈觸動和觀念引導,另外對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跟蹤服務不夠,使得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并不明顯。
3.高校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陳舊單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的重要因素。隨著高等教育規模逐步擴大,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多、特點多樣化,比如成長環境不同,家庭狀況各異,導致他們在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因此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做到精細化,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思想狀況、求職期望及心理狀態,做到有的放矢,量身定制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教育指導方案,而不能搞一刀切。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影響大學生思想渠道的方式更加科技化、信息化、多樣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運而生,蓬勃發展,但是目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也顯而易見,比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滯后、學生關注不夠點擊率較低、易受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等,新的時代背景給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4.高校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有待健全。很多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重視不夠,導致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與在校生數量不匹配。隨著高校大規模擴招,學生數量迅速增加,而大部分高校輔導員配置比例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專職就業工作輔導員更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難以顧及到每一名學生的跟蹤就業指導,因此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難以做到精細化,未能落到實處;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結構不合理,業務水平有待提升。當前從事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員大多數工作年限較短,專業結構復雜,思想政治教育經驗不足,又缺乏科學系統的就業指導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導致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深入,成效不明顯。
三、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形成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幫助大學生適時調整就業期望值,積極主動響應國家就業政策。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都是以學生為本,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中的重要地位,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我國政治經濟發展態勢,了解并響應國家出臺的相關就業政策,從而引導學生及時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期望值,合理定位自我,順利實現就業。
2.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就業心態,正確面對求職過程遇到的挫折。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尤其是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導致學生降低求職自信,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及時調整求職心態,排解就業心理問題,緩解求職壓力,將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把思想教育與就業服務相結合,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實現每一名學生的全面發展。
3.幫助大學生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逐步實現職業理想。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改革發展發展穩定的大局。如果大學生畢業后不能順利就業,不但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容易引發社會矛盾,因此,高校必須采取有效舉措加大大學生就業指導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根據不同年級、專業特點、學生個性等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方案,持續跟蹤并不斷反饋調整,教育引導學生端正政治立場,明晰職業方向,逐步建立職業意識,提升職業技能,制定科學合理且符合自身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努力將個人職業發展與社會需要相結合,從而循序漸進實現個人職業理想。
參考文獻:
[1]張林英.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機結合[J].理論研究,2012(2).
[2]劉建榮,鐘運華.“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及引導[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4).
[3]陳麗新.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4]安身健,李群如.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教程[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王燕紅,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輔導員,講師,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