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玲
修武縣第二實驗小學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語文學習離不開積累與運用,離開積累的運用是無源之水,離開運用的積累是無本之木。改進閱讀教學,豐富閱讀形式,激活閱讀積累是實現閱讀積累與運用有效共生的途徑和方法,也是提高學生語文內蘊的基礎。
關鍵詞:積累;運用;有效共生
一、改進閱讀教學,提高閱讀能力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學生的閱讀能力愈加重要。閱讀教學是聽、說、讀、寫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那么,怎樣通過改進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1.創設閱讀情境,激發閱讀情感。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民主、寬松、融洽、自由、坦然、愉悅,學生才能主動地參與閱讀過程。因此,教師要全面解放學生,欣賞尊重學生,排除一切心理障礙,“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種心理能力,是學生通過讀書,憑借對語言及其語境的直接感知,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能力。
2.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首先,通過精心設計閱讀指導、開展分層閱讀、固定讀書時間、營造讀書環境等方法激發閱讀興趣。其次,可以用現身說法、故事引領、榜樣力量等多種形式提高閱讀興趣。
3.創造性閱讀,提高閱讀層次。創造性閱讀是更高層次的閱讀。這種閱讀要求教師順應學生的思維規律,加以恰當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散發,在閱讀中實行“再創造”。這種方法既能培養學生認真研讀課文,深入理解作品的習慣,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
4.指導閱讀方法,實現自主閱讀。首先要加強朗讀教學,教師要組織學生經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如: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學生配樂朗讀或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大聲朗讀、分角色朗讀、分組讀、吟誦、背誦、表演,等,使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內容與意境。其次,大力倡導個性化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自悟、自得的能力,實現自主閱讀目標。
二、豐富閱讀形式,強化閱讀積累
引導學生從小廣泛閱讀,豐富語言積累,這是發展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內蘊的基礎。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豐富學生的閱讀形式,引導學生閱讀大量優秀讀物,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促進語言的吸納與積淀,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1.課內積累。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寫作的好例子”。而我們手中的教材每一篇文章既有人文的滲透,又有文學的涵養。因此,課內閱讀教學必須用好教材,促進學生積淀語言。
(1)扎實積累課文中的生字詞、四字詞語等好詞:學期初,筆者要求學生把整冊書中的詞語盤點打印出來貼在在課本首頁,天天讀,日日誦;預習時,筆者引導學生把生字讀3遍,讀準音,然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并批注在詞語旁邊,課堂上以檢查為主,課后一定讓其聽寫過關,有效積累每課的詞匯;期末,進行詞匯積累測試。在小學階段,如果每篇課文的生字好詞都能扎實掌握,那么,每位學生積累的詞匯就非常豐富了。
(2)有效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句、優美語段: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畫出優美語句,認真讀一讀、品一品,并在句子旁邊做批注;課堂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交流、品味、朗讀,進行內化積累;課后,讓學生準備摘抄本摘錄文中的名言警句、有修辭手法和關聯詞的句式、優美的語段等,并讓學生熟讀成誦。
(3)認真上好每個園地的“交流平臺”和“日積月累”:通過“交流平臺”引導學生歸納本單元的讀寫轉化點,學會借鑒、移植,內化為自己的習作素養;通過“日積月累”,積淀經典詩文和名言警句。
2.課外延伸。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如果僅是課堂上的訓練,只能是杯水車薪,只有豐富課外閱讀形式,強化課外積累,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小學生語文能力的預期效果。
(1)每天背一句名言:在平時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每天背一句名言,并利用早讀或時間檢查,一周再抽兩次進行默寫過關。
(2)每天讀半小時以上的書(課外書):選擇一篇優美文章讀給家長聽,與家長探討這篇文章好在哪兒,并把學習心得寫在讀書筆記本上,家長監督、落實后簽名。
(3)每周上一節課外閱讀課:可以共讀一篇文章、一首詩、一份報紙,也可以自主閱讀。
(4)每月共讀一本書,月末辦一期讀書手抄報:在報刊內容必須和共讀的書有關,包括該書的內容摘要、作者介紹、好詞妙句佳段抄錄、精彩詞句賞析、寫法體悟等。并進行評選,優秀作品在班級宣傳欄張貼展出。
(5)每學期一次閱讀考級:閱讀考級內容有讀書筆記檢查,名言警句、經典詩文背誦默寫,朗讀測試,好書推薦等。
(6)作剪報:從自己所閱讀的報刊上,將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剪下來,或結合課文預習要求查閱、整理相關材料,剪輯下來貼在剪報本上。剪報本最好要分門別類,有目錄,以便查找、使用。
三、激活閱讀積累,促進有效運用
教學中,我們常發現學生在閱讀中積累了豐富的好詞好句,可是到了口頭表達和實際寫作時,卻常常無話可說,將積累與運用生生割裂開來。如何讓學生將閱讀中儲備的語言要素、表達方式激活,讓閱讀積累與運用實現有效共生呢?
1.讓課文成為學生習作的范本、拐杖。可以讓學生將課文中的生動詞匯,加上主題和內容,寫成片段或小短文;還可以挑選課文中一些好片段,讓學生去模仿,再組織學生評價,并選出好作品展示。通過練筆,學生學以致用,運用能力、習作能力得到相應提升。
2.關注學生的課堂發言。鼓勵學生在上課發言時能旁征博引,多運用頭腦中儲備的語言。課堂上,學生如能運用上課外書的知識作答提問,語言能模仿課外書中語氣,則給予熱烈鼓勵,并對考試評價欄中的“課堂表現”給予加分。
3.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舉行演講比賽、講故事大賽、辯論賽、表演課本劇、讀書筆記展、優秀日記評選、口頭作文和現場作文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積累與運用的有效共生。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筆者深刻地認識到:大量的閱讀積累與有效運用共生,是學好語文的不二法門。這是一片豐沃的田野,筆者將滿腔熱情地和學生一起在這片沃野上開墾、耕耘、收獲。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小學語文積累與運用的途徑和方法研究》(立項編號JCJYC160208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