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鷺燕++魏玉平
【摘 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以及數理統計法,對天津體育學院已畢業的14屆社體專業畢業生中落實就業登記的307名畢業生就業現狀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從事社會體育相關工作的畢業生偏少。針對這一現狀本文從畢業生個人、國家政策法規及社會經濟三個方面深入探討導致目前就業現狀的原因并提出建立健全社會體育發展的政策與法規保障,不斷規范從業制度,完善人才市場運行機制;積極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現代就業觀等建議,以期為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
1.前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我國綜合國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質量得到了很大改變;由過去的生存需求向追求生命質量轉變人民對健康觀念的轉變,逐漸使體育娛樂、體育消費成為一種時尚,使越來越多的人積極主動的投入到運動健身中來。在此背景下社會體育專業應運而生且迅速發展。然而,從目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就業總體形勢上來看,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不太理想,多數人就業專業不對口,大部分學生選擇教育部門、機關單位以及企業。本文以天津體育學院2000-2013屆共14屆510名畢業生中落實就業登記的307名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分析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就業現狀,為社會體育專業的應屆畢業生提供理性的擇業參考。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天津體育學院社會體育專業2000-2013屆共14屆510名畢業生中落實就業登記的307名畢業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充分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查閱了2000-2013年期間社會體育類畢業生就業的相關文獻,以及各類相關的報刊雜志。
2.2.2 訪談法。
就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就業狀況與相關就業政策,訪問主管畢業生的負責人與輔導員。
2.2.3數理統計法。
用Microsoft Excel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1就業區域以經濟發達地區為主天津體育學院2000屆--2013屆畢業生總體就業區域分布如下: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北、西南、東北地區人數人別為71人、15人、13人、188人、2人、6人、12人占總人數比例為23.13%、4.89%、4.23%、61.24%、1.95%及3.91% 注:華東:(魯、蘇、浙、皖、閩、滬);華南:(粵、桂、瓊);華中:(鄂、湘、贛、豫);華北:(京、津、冀、晉、內蒙古);西北:(寧、新、青、隴、甘);西南:(川、滇、黔、渝、藏);東北:(黑、吉、遼)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畢業生前往就業的華東、華北地區的人數比例為23.13%及61.24%,而西南及西北地區的比例則分別為0.65%和1.95%;其中華北地區與西北地區的就業人數相差比例高達61.09%。華東與華北地區作為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經濟增長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保障及就業體系較為完善,因此吸引大量畢業生在此集聚。西南西北地區,經濟條件相對落后,市場需求小,因而就業人數相對較少。
3.2就業部門靈活多樣,非體育企事業單位、體育行政部門、健身俱樂部、高等教育單位、初等教育單位人數人別為53人、12人、47人、63人、56人分別占總人數的17.26%、3.91%、15.31%、20.52%及18.24%。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畢業生在高等教育單位、初等教育單位、非體育企事業單位及中小型企業所占就業人數比例分別為20.52%、18.24%、24.76%及17.26%;其中選擇在中小型企業就業的畢業生人數高達24.76%,而在健身俱樂部及體育行政部門的畢業生比例為15.31%及3.91%。從事與體育相關的畢業生比例僅為19.22%,遠低于其他領域就業的人數比例。畢業生就業部門較為靈活多樣,但多數畢業生選擇與教育及商業相關的工作,真正從事社會體育專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比例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體育人才市場的形成,制約了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
3.3就業崗位趨于集中。畢業生就業崗位包括體育行政崗位、健身俱樂部教練、教師、職員及其他,人數分別為12人、43人、119人、109人、24人、分別占總人數的3.91%、14.01%、38.76%、35.5%、7.82%。注:“其他”崗位包括俱樂部管理人員及企業管理人員人數“職員”崗位包括俱樂部職員、非體育企事業單位人員及型企業職員。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就業崗位所占人數比例較大的是教師及職員崗位,分別達到38.76%及35.5%;在健身俱樂部擔任教練的為14.01%,雖然高于體育行政崗位的3.91%及其他崗位的7.82%,但仍遠低于教師及職員崗位的比例。社會體育專業設置的目的主要是培養能夠勝任各級各類健身中心、健身俱樂部及其相關領域中的健身技能指導、科學健身咨詢、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和經營開發等工作的綜合性應用人才。但是通過以上數據,顯然教育部門和企業是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方向,真正從事與體育相關工作的畢業生人數過少,這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違。
4.影響就業現狀的因素
4.1畢業生個人因素
學生擇業受到傳統觀念的較大影響,期望到發達地區、收入穩定、社會地位較高的行業就業,期望預期偏高,還沒有擺脫過去職業終身制和精英教育的影響
4.2國家政策法規因素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離不開與體育相關的健身等相關行業,但是在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初期,雖然國家陸續出臺《全民健身計劃》等相關政策法規,但是行業發展的保障體系目前尚未建立和規范,從而出現體育市場準入機制不健全。
4.3社會經濟因素
多數畢業生在擇業時往往過多的注重工作地區、工作環境、工薪報酬、發展前景等因素。我國經濟較為發達活躍的地區主要在東部沿海地區,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體育事業發展前景廣闊,對社會體育人才的需求量大。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的整體就業率較為理想,但是在社會體育領域中就業的比例較低。首先,從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整體的就業情況看,經濟發展水平及市場需求成為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兩大因素。這使得大部分畢業生選擇前往大城市就業。其次,畢業生就業部門雖然靈活多樣,但是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門及商業部門,真正從事社會體育專業相關工作的人數較少,這與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相違。
5.2建議
5.2.1加強就業指導,轉變就業觀念,積極引導就業。
建議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使他們盡早樹立危機意識,采用多渠道、多種形式的方法和手段激勵、啟發學生,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就業規劃,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高就業自信心,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此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等部門及高校也應加強協作、采取網絡招聘,專場招聘和用人單位進校園等多種方式,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與幫助。
5.2.2完善政策法規建設,規范社會體育工作崗位。
為了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建議政府當局完善社會體育法制建設體系,按社區人數比例配備一名社會體育工作者對大眾體育做指導,并制定相應的法律條款保證其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
5.2.3平衡就業人才分布,推動各地大眾體育和諧發展。
國家應進一步完善與體育事業相關的政策法規,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基層以及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就業。除了向經濟欠發達地區西部地區提供優秀的體育人才,推進當地的社會體育和諧發展還應該解決社會人體育人才就業問題,避免過多的人才在一定區域或崗位上集中競爭,造成不必要的人才浪費與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