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園
摘要:本文立足新媒體環境背景,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進而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6-000407-02
伴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新媒體的運用已深入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QQ群傳達工作任務、關注微博信息、微信群聊、瀏覽網頁新聞等,已逐漸模式化成為習慣行為,而這也反映出新媒體的普及程度,這一點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尤為突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相比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在接收和傳播信息上不再受時間、空間的約束和限制,并綜合了文字、圖像、和音頻等多種顯現方式,其及時性、大容量、個性化等特點是傳統媒體遙不可及的。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內容極大豐富,人們查詢和檢索所需內容極為便捷,并可自主篩選瀏覽所喜好的信息,可以說,新媒體的誕生和發展是傳播史上的又一次偉大飛躍,其傳播形式、傳播內容、傳播理念和傳播效果在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也將是前所未有的。與此同時,新媒體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思維方式等產生著巨大的沖擊,需要有鑒別的眼光和正確的判斷。大學生群體因正處于是人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和鞏固時期,特別需要有正確的引導,因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機遇和挑戰并存。
(一)新媒體環境下機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更為豐富
傳統思政教育依托課堂教學、講座、社會實踐等,形式較為單一,吸引力不足;新媒體環境提供了包括微博、博客、飛信、QQ等多樣化的交流媒介,更為靈活和便捷,適應大學生心理需求,并集合文字與圖像、聲音和視頻等,將教育內容及時、迅速地傳遞給接受者。同時,教育媒介的豐富,大學生也不再拘束于具體的教育場所,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收教育和知識,使思政教育更直接、深入。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互動性提高
新媒體氛圍下,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現有的知識層面,有目的地選擇信息瀏覽,在自主認知的過程中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潛移默化并不斷提升。另一方面,新媒體的優勢還在于其本身的互動功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雙向交流,能夠匿名反饋問題和信息,這也促進了思政教育中施教者及時關注受教方的思想動態,了解大學生內心深處的觀點和真實想法,引導也更具針對性。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增強
新媒體傳播技術打破了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認識方式,交往中個人的性別、年齡、相貌、種族、身份、職業等一些重要的社會特征被掩蓋了。相比傳統面對面的交流形式,人們通過新媒體溝通不再有緊張、壓迫感,拘束更少,更容易袒露心聲,表達內心真實想法。借助新媒體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有區分的思政教育,必然能增強實效性。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1.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眾多競爭力量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有發言權,即新媒體中的信息來自于不同的群體,這些群體自身有著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其中不乏有許多商業精英、教育專家和社會模范,甚至是國外敵對勢力,這使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得不面對多方面的競爭力量。在檢索便捷、價值取向多元、內容復雜的信息獲取中,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價值觀念以及道德素質,而帶有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內容、非主流內容甚至是反主流價值觀的內容,更是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2.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受到挑戰,難度增加
傳統思政教育基于教師主導和學生參與,有著明確的主客體關系,教師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承擔著、發動者和實施者;同時,傳統思政教育方式注重理論灌輸,通過理論教育即可達到預期目標。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不只是教育的接受者,更多的會參與到思政教育的實施中,加之新媒體環境中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界限模糊,教育制度和理念、政策和方式等的改革遠遠趕不上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速度,無疑使思政教育難度增加。
3.新媒體環境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素養提出挑戰
大學生因其思想發展的特點,具有對新鮮事物強烈的好奇心,并且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此大學生往往是新媒體最早的使用者和推廣者。然而教育主體則處在被動的位置,往往是新媒體運用意識不夠敏銳、網絡技術較差且觀念更新力弱,學習新媒體技術的意識薄弱等。在新媒體環境下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必然會對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挑戰。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
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的針對性原則表現為:一方面,思政教育創新要有立足點,即要根據學生需求、學生思想認知上存在的問題,具體選擇合適其思想政治提升的媒介和內容,因材施教也因需施教;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創新是就已不適應當代大學生思想發展特點的教育方法進行的改革,并不是原有模式的全部否定。
(二)傳承與發展結合原則
一直以來,黨和政府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關心和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關注,形成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和優良傳統,只有科學傳承,才能借新媒體之力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達到與新媒體環境同步發展。
(三)能動性原則
思政教育本質上是一個互動過程,其效果取決于受教者的配合程度,同時,基于大學生運用新媒體接收信息的自主選擇性,思政教育的創新就要審時度勢,充分調動大學生的能動性,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認可度和參與思政教育過程的積極性,才能適應新媒體環境要求。
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一)搭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媒體陣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政教育的創新,就是要善借新媒體優勢,打造高效思政教育新媒體陣地,主動拉近與大學生的溝通距離,逐步同步最終達到占領新媒體宣傳陣地,真正成為大學生思想引領的導師。具體而言,就是在了解新媒體宣傳的語言、設計等基本構架和新穎之處的基礎上,把思想教育內容以更為通俗的語言,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新媒體平臺傳達輸出;根據反饋信息來了解學生的接收情況、認同程度以及思想動態(可能反映出的思想問題),進而有針對性的進行后續教育。
新媒體陣地的建設過程中,會涉及很多專業技術操作層面的問題,因而高校新媒體陣地的搭建必須依托先進的網絡編程和操作技術,借助社會專業團隊的力量,才能真正運用好新媒體手段,服務于大學生思政教育。
(二)線上線下齊推進,全面覆蓋式思政教育
新媒體是現實世界的虛擬化呈現,大學生在信息自主篩選上往往不能完全鑒別真偽,缺乏專業指導,這就需要通過線上平臺把經過篩選后的符合其思想成長方向的內容傳播給學生,也要通過新媒體手段教會學生如何正確選擇信息進行自我思政教育,這樣就能有效保證主流價值觀的引領和深入。
除了線上引導和教育,利用課堂教學把思政理論系統化、體系化地進行傳輸,加強思政課業教學內容,也是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將線上線下結合,才能達到優勢互補,相互承載,全面覆蓋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把思政教育做實。
(三)思政教育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
新媒體本身承載的高技術含量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具有相應的專業性操作知識,要熟識和熟練運用,配以創造力,才能占領新媒體教育陣地,與時俱進,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熟識基本文字編輯、處理技術的基礎上,還要主動學習新媒體專業技術,包括網站后臺處理、QQ群管理、微信和微博信息發布等,掌握瀏覽查詢、信息發布、網絡參與、交流互動、網絡輿情應對、應急處理的能力,在新媒體與大學生間起到溝通橋梁的作用,真正做到專業化。同時,高校思政教育的引領也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不斷更新理論知識,武裝大腦,有堅定的立場和正確的方向,這是思政教育的基礎,也是創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