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
摘 要:城市“眾創”文化是指城市中創新要素競相釋放,人們創新創業的熱情空前高漲,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濃厚,依靠創新驅動發展、創業創造財富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共識。培育城市“眾創”文化,激發城市創新創業文化基因,是提升城市創新創業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城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火如荼開展,特別是南方發達城市創新創業發展勢頭強勁,創新創業工作理念、頂層設計、運行模式和氛圍營造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值得其他地區城市深入研究和學習借鑒。
關鍵詞:“眾創”文化;培育機制;核心競爭力;創新創業平臺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6.012
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推動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當前引領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激發民眾創造活力的巨大浪潮。在全社會各行業、各地區、各部門全力出擊、千方百計推進創新創業工作中,南北方城市在創新創業頂層設計、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創新創業實踐探索,特別是城市“眾創”文化培育等方面,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狀況和特點。這是值得相關人員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在工作過程中,吸收和借鑒發達地區城市創新創業工作經驗,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眾創”文化,對推進城市創新創業工作,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南方地區活動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1.1 創新創業頂層設計和前瞻性布局突出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保持一座城市持久競爭力的秘訣永遠是技術和創新。在這一點上,南方城市展現出更為堅定的戰略定力和前瞻性布局能力。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廣州,確立了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戰略目標,積極引進國內外高端創新人才和創新企業。深圳市政府著力打造綜合創新生態體系,為科技創新培育優良的環境,實現政府政策創新鏈與企業科技創新鏈的對接。長沙市委、市政府聯合召開全市創新創業大會,出臺了《長沙市全民創業帶動就業五年行動計劃(2015—2019年)》,提出未來五年“率先建成中部領先、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創新之城、創業之都”;武漢市將市委全會與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動員會合并召開,出臺了1個主體文件和9個配套文件的“1+9”一攬子促進創新創業相關政策的文件,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制訂了最堅實的行動指南。
1.2 “眾籌”“眾創”的城市創客文化氛圍濃厚
以“眾籌”“眾創”為特征的城市創客文化是培育、滋養創新創業主體的土壤,是城市母體創新的精神血脈,是富集創新創業資源,激發創業者創造活力的磁場。以杭州為例,杭州有創業者的“朝圣地”——阿里巴巴;有畢業生創業率全國居首的高校——浙江大學;有大量的民間資本和相對開放的政治生態。名企、名校、民資構建的創業生態圈,成為了“創客”們追逐的圣地。我國首屆以“創客”為代表的“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科技創新論壇在杭州舉行。頤高創業園、杭州灣信息港、浙大科技園、濱江高新技術園,等等,到處都能發現創業者們奮斗的身影,以“互聯網”“云計算”“電子信息”為關鍵詞的創業,也讓杭州這座城市充滿了濃厚的創客文化氣質。
1.3 “企業主體+政府服務”的社會創新創業模式
隨著創新創業實踐的不斷深入,南方城市在社會創新創業運行模式上逐漸實現由政府主導向企業發力的轉型升級。企業為主、政府為輔,企業發力、政府助力的創新創業模式突出。以成都為例,僅在成都高新區,就有創新創業企業近2萬家。其中,估值超過十億的創新創業企業就有15家之多。據當地政府部門測算,到2020年,成都全市創新創業企業孵化載體總量要達400家,將吸引天使投資資金總額超過200億元。在政府服務方面,以長沙為例,長沙市政府各部門有效聯動,服務舉措具體得力,長沙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主辦長沙創新創業網;市人社局為初創企業和各類創業人員提供創業項目資金扶持;市科技局開展長沙市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認定等。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細致服務下,2015-01—09,長沙市新增創業主體5.84萬戶。
1.4 以技術創新為支撐的高水平創新創業實踐
近年來,南方城市在創新創業理念,特別是在以科技創新推動高水平創業理念上達成強烈共識,并得到了實踐檢驗和印證。以深圳為例,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先后出現了“深圳速度”“深圳質量”。眾創時代,深圳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積極推進“深圳制造”向“深圳智造”轉變,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作為城市發展和升華的第一要務,從應用技術創新向基礎技術、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創新轉變,從跟隨、模仿創新向源頭、引領式創新躍升,科技創新從量變走向質變。在深圳,高新科技企業超過3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 700多家。正是因為有了足夠厚重的科技企業作為“基身”,深圳才有可能出現諸如華為、中興、騰訊、光啟、三諾和大疆等世界級的頂尖科技創新企業。
2 沈陽創新創業活動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2.1 創新資源豐富,基礎扎實,起步穩健
沈陽是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聚集了豐富的創業創新資源,特別是在工業轉型升級、企業升級改造、技術更新換代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一直以來,沈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創新創業工作。沈陽市委十二屆十次會議指出,當前沈陽市的重要工作任務就是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2015-09,沈陽市政府制訂、出臺了《沈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沈政發〔2015〕40號),《意見》共41條,對推進沈陽創新創業工作進行了全面的部署和要求。沈陽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部門推進創新創業的各項舉措扎實穩健,企業創新創業主體作用日益突出,社會大眾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逐漸興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城市愿景值得期待。
2.2 獲批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
2015-09,沈陽被正式列為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獲批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2016-04,沈陽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這是國家對沈陽參與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點名召喚,更是對沈陽不斷取得振興發展新成就的期待和鞭策,是改革開放以來沈陽迎來的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機遇。這說明,沈陽不僅在國家區域發展中占有重要戰略地位,還具備了創新成果多、體制基礎好、轉型走在前、短期能突破的基礎和條件。
2.3 價值共識和文化氛圍尚未形成
全社會參與創新創業價值共識和文化氛圍尚未形成,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①地域文化制約創業創新文化的培育。與沿海開放城市相比,沈陽地處東北腹地,黑土地的農耕文化和老工業基地的傳統工業思想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不少人存在著濃厚的“土地情結”“單位情結”,小富即安、求穩怕變的思想根深蒂固,創新創業的價值共識短時間難以完全形成。②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城市“創客”文化氛圍還不濃厚。目前,沈陽市眾創文化氛圍還在興起醞釀階段,有影響的創新創業典型不突出、不集中,沒有有效發揮出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全市層面推進創新創業的平臺、載體和鼓勵創業創新的政策落實還待完善。個別干部、職工對創新創業工作重視不夠,一些單位的創業創新工作還停留在面上,活動開展有一陣風的現象,沒有后續長效的跟蹤服務,缺乏對各種活動和舉措的督導、問效。
3 推動城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的思考
3.1 頂層設計
在頂層設計層面,提出打造“創新創業型城市”的構想。對于政策制訂者和社會管理者來說,推進大眾創新創業,要強化頂層設計,更新發展理念;要把解放思想貫穿于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全過程,將創新創業作為推動城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發展新動力、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的戰略舉措;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成果導向,制訂高質量、高水平的工作方案;要調動全市力量,把城市打造成為有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型城市”。
3.2 政府服務
在政府服務層面,要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力度。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中,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將引導與服務有機結合起來,給市場和社會留足空間,為創新創業搭好舞臺。具體工作可從以下3點入手:①做好創新人才儲備。要出臺政策,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將重點大學、發達地區、留學歸國人才作為重點引進對象,發揮創新人才聚集效應。②加強對創新創業的政策引導。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各個層面,包括高校、科研單位、企業、個人主體參與創新創業,通過成立創新創業基金調整稅費政策,給予萌芽期、初創期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一定的支持。③要逐步降低創業成本和門檻,為每一個有創新想法、有創業夢想的個人和企業提供支持,釋放蘊藏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中的創意和財富。
3.3 氛圍營造
在氛圍營造方面,要加強先進典型選樹和新聞宣傳。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個人和企業要勇于創業創新,全社會要厚植創業創新文化,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推動創新創業發展,構建創新創業文化是關鍵。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人的冒險和創新精神不強,與我國南方發達省份相比,在東北地區,人們的觀念比較保守,創業精神不強。以沈陽為例,在調查沈陽高校大學生創業情況時發現,沈陽高校大學生創業比例遠遠低于全國大學生創業平均水平。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文化,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通過選樹先進典型、支持舉辦創業訓練營、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培育創新創業文化,讓創新創業蔚然成風。
3.4 主體培育
在主體培育方面,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的創新活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市場的主體,要想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關鍵在于充分發揮企業主體的創新活力,具體要做到以下2點:①引導提高認識,企業轉型升級,將創新作為企業的生命,樹立企業創新“不進則退”“慢進也退”的觀念。②支持、培育、做大做強重點創新型企業。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沈陽的傳統裝備制造型企業比較多,但是,缺少類似于阿里巴巴、騰訊、中興等知名的科技型、網絡型、文化型創新創業企業,歸根結底,還是企業和社會的創新創業能力不強。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對傳統產業的創新升級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新興高知識、高技術型企業的培育支持,提高沈陽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
3.5 動力生成
在動力生成方面,挖掘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創新實力。高校和科研單位集聚重大創新力量,高校大學生是大眾創業的重要力量。2014年,國家提出“2014—2017年,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以沈陽為例,近年來,沈陽高校每年畢業生人數超過10萬人。其中,留沈就業畢業生、選擇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比例逐漸增高。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創新創業,既可以有效緩解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還可以提高沈陽城市創新創業的質量和水平。沈陽市委相關部門和沈陽高校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連續多年在高校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創意設計大賽”,舉辦創新創業導師培訓班和先進事跡報告會,著力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各高校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學分管理,開設創業培訓課程,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同時,高校還圍繞沈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創新力度,加快推進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創建大學科技園和創新創業中心,推動沈陽高校和科研單位創新創業發展,為沈陽打造創新創業型城市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