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光輝 扈光強 +鄭鵬 +武浩楠 +田亞光+黃賀
摘要:奶牛只有經過妊娠、分娩等生殖活動后才能產犢和泌乳,奶牛場的繁殖力水平是影響奶牛場核心群穩定增長和產奶量持續提高的重要因素。本試驗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雙城市、七臺河市、綏化市的奶牛場隨機選取參配的育成牛,對影響初產奶牛繁殖力水平和繁殖疾病發病率的因素進行詳細的記錄分析。結果表明,不同輸精人員對牛的第1情期受胎率、情期受胎率、懷孕所需配種次數、產后空懷時間、淘汰率影響顯著;不同的飼料組成對牛的第1情期受胎率、情期受胎率、懷孕所需配種次數、卵巢疾病發病率影響顯著;運動場面積對牛的產后第1次配種時間、空懷時間、流產率影響顯著;牛舍環境對牛配種后流產率、淘汰率、產后子宮炎、乳房炎的影響顯著。表明輸精人員的技術水平、飼料組成、不同的飼養管理條件、不同的運動量是奶牛生產中影響奶牛繁殖力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初產奶牛;繁殖力;繁殖疾病;產奶量;牛舍環境;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S823.9+13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4-0128-03
黑龍江省地處世界公認的優質奶牛帶,交通便利、物產豐富,是全國聞名的糧食生產大省,對發展奶牛業有十分有利的條件[1-3]。但是在奶牛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規模化程度低、飼養水平總體不高、奶牛疾病較多、淘汰率高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奶牛生產的經濟收益[4-5]。為了解決這些生產中的問題,本次試驗對影響奶牛繁殖力水平及繁殖疾病發病率的各個因素進行分析,以期找到高效的飼養管理模式并加以推廣,以此提高黑龍江省奶牛的繁殖力水平和奶牛綜合性養殖水平。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設計
1.1.1不同參配月齡對初產奶牛繁殖力指標的影響
1號牛場,在飼養管理條件相同時隨機選擇300頭參配奶牛,分3組,分別在15、16、17月齡參加配種,重復3個批次,統計各項繁殖力指標數據。
1.1.2不同輸精人員對初產奶牛繁殖力指標的影響
1號牛場,飼養管理條件相同時隨機選擇5棟牛舍,每棟牛舍存欄350頭,每棟牛舍都有各自的配種員。從1號奶牛場每棟舍中隨機選取育成牛100頭,重復3個批次,統計各項繁殖力指標數據。
1.1.3不同飼料組成對初產奶牛繁殖力指標的影響
2號牛場,飼養管理條件相同時隨機選擇3棟牛舍,每棟牛舍存欄 400頭,分別飼喂不同的飼料。從每棟牛舍中隨機選取育成
牛100頭,重復3批次,統計各項繁殖力指標。
1.1.4不同運動場條件對初產奶牛繁殖力指標的影響
3號牛場,飼養管理條件相同時隨機選擇2棟牛舍,每棟牛舍存欄350頭,一棟牛舍對應的運動場較小,另一棟牛舍對應的運動場較大。從4號奶牛場每棟舍中隨機選取參配育成牛100頭,重復3個批次,統計各項繁殖力指標數據。
1.1.5不同牛舍條件對初產奶牛繁殖力指標的影響
4號牛場,飼養管理條件相同時隨機選擇2棟牛舍,每棟牛舍存欄370頭,一棟牛舍為露天牛舍,另一棟牛舍為標準化牛舍。從5號奶牛場每棟舍中隨機選取育成牛100頭,重復3個批次,統計各項繁殖力指標數據。
1.2測定指標
1.2.1繁殖力指標
包括妊娠所需的配種次數、情期受胎率、第1情期受胎率、流產率等。
1.2.2繁殖疾病指標
包括卵巢疾病(卵巢囊腫、卵巢硬化、卵巢萎縮、卵巢靜止、卵巢炎、持久黃體)、子宮炎(子宮頸炎、子宮炎、輸卵管炎、卵巢炎、輸卵管傘炎)、分娩障礙(難產)。
1.2.3乳腺疾病指標
乳房炎。
1.3統計分析方法
奶牛繁殖疾病發病率及流產率指標采用χ2檢驗方法;其他采用方差分析法,并進行多重比較。利用DPS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參配月齡對初產奶牛各項繁殖力指標的影響
從表2可見,15、16、17月齡育成牛的第1情期受胎率差異不顯著,但參加配種年齡為15月齡的育成牛分娩障礙發生率、淘汰率分別顯著高于16、17月齡育成牛(P<0.05);15月齡參加配種的育成牛產后的泌乳高峰期、子宮復原期均顯著晚于16、17月齡參加配種的育成牛(P<0.05)。16月齡與17月齡[JP3]參配牛各項指標差異不顯著。所以,本試驗的統計數據均為16月齡參加配種的育成牛(配種牛均用常規凍精配種)。
2.2不同輸精人員對初產奶牛各項繁殖力指標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在同一牛場內,其他飼養管理條件相同時,不同輸精人員對牛的第1情期受胎率、情期受胎率、懷孕所需配種次數的影響顯著(P<0.05)。可見,輸精人員的技術水平是決定奶牛繁殖指標的一個主要因素。不同輸精人員配種后奶牛的流產率差異不顯著,淘汰率差異顯著(P<005)。淘汰率差異顯著主要是由輸精人員的技術水平決定的,輸精人員水平不高導致屢配不孕,淘汰率高。不同輸精人員對牛產后空懷時間影響顯著(P<0.05)。輸精人員對牛的各類繁殖疾病(卵巢疾病、產后子宮炎、乳房炎、分娩障礙)的影響不顯著。
2.3不同飼料組成對初產奶牛繁殖力指標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在同一牛場內,其他飼養管理條件相同,不同的飼料組成對牛的第1情期受胎率、情期受胎率、懷孕所需配種次數的影響顯著(P<0.05)。不同飼料組成對奶牛配種后的淘汰率、流產率的影響不顯著。不同飼料對牛的產后第1次配種時間、空懷時間有一定的差異,F1和F2、F3之間差異顯著(P<0.05),F2和F3之間差異不顯著。飼料組成對奶牛的各類繁殖疾病(產后子宮炎、乳房炎、分娩障礙)的影響不顯著。飼料組成對奶牛卵巢疾病發病率影響差異顯著(P<0.05)。可見,不同的飼料組成是決定奶牛繁殖力指標的一個主要因素。
3結論與討論
3.1不同參配月齡對初產奶牛各項繁殖力指標的影響
在傳統奶牛生產上,一般是17、18月齡參加配種。近幾年,隨著飼養管理水平逐漸提高,黑龍江省奶牛群體經歷了比較完整的品種改良,后備奶牛的性成熟年齡越來越早[6]。科學掌握奶牛生理發育特點既可以延長奶牛的使用年限,又能降低飼料成本,提高奶牛生產的經濟效益。在本次試驗中分別采用15、16、17月齡奶牛進行對比。結果顯示,15月齡牛未完全達到適配年齡,繁殖力水平低于16、17月齡。16月齡是參加奶牛生產的最適合初配月。
3.2不同輸精員對牛群繁殖力的影響
通過對現場試驗數據的整理分析發現,不同的輸精員技術水平對繁殖力的影響比較明顯。掌握正確的發情鑒定方法、合理安排觀察后備牛的發情對牛場繁殖工作尤為重要,奶牛的發情期平均約16 h,有少數牛發情癥狀不明顯,有一部分牛在晚上表現發情行為,偶有不慎就會發生漏情,結果造成漏配[7]。另外,牛舍面積太小,地面光滑,牛群過于擁擠,會妨礙發情母牛的活動和爬跨,使其發情行為不能充分表現出來而造成漏查、漏配。
奶牛發情或返情受季節性、營養狀況、飼養管理、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隨著B超儀在奶牛生產上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輸精員的工作負擔。輸精員熟知奶牛發情周期、熟記奶牛發情表征癥狀、熟悉奶牛內分泌機制、熟練應用B超儀可以大大提高奶牛繁殖力[8]。
3.3不同飼料類型對奶牛繁殖力及繁殖疾病的影響
奶牛營養狀況是影響奶牛繁殖力、繁殖疾病發病率的主要因素,標準的奶牛飼養管理應該做到監察整個生產期奶牛的生產體況和日糧中蛋白質、能量、脂肪及微量元素、維生素含量[9-10],避免營養不平衡引起奶牛過肥或過瘦,同時引發其他疾病和繁殖障礙。全面合理的營養配比是提高奶牛繁殖效率的基礎,而高效率的繁殖是保證奶牛終身產奶量和經濟效益的關鍵。
3.4不同運動量對奶牛繁殖力及繁殖疾病的影響
奶牛的適量運動是奶牛飼養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對于飼槽-奶廳-運動場-牛床4點1線飼養的奶牛,適量運動更顯得重要[6]。適量運動能提高母牛對營養物質的利用,使胎兒活力旺盛,同時也可使母牛全身及子宮的緊張性提高,從而降低難產、胎衣不下及子宮復位不全等疾病,進而縮短產后發情配種的時間、空懷的時間和產犢間隔,使奶牛的繁殖力得以提高。
當現有飼養場的牛舍難以做到改建時,可以通過改善飼養管理方式,適量增加運動,如除3次舍飼外,其他時間在運動場;安排飼養員定時驅牛以增加運動量,增加蛇行通道以增加奶牛運動量等。
3.5不同的牛舍環境對奶牛乳房炎和子宮炎的影響
在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奶牛業是個高投入,高回報的行業,飼養奶牛的配套設施非常完善,特別是對牛舍及牛舍環境的要求很高,牛床需要沙床或膠質床墊等[8]。簡易的牛舍一般都是土質運動場且少有涼棚,有的單排牛舍、無排氣天窗,牛舍空氣不流通、陰暗潮濕,這樣有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有的牛床長度不合適,造成糞便清理不干凈,致使奶牛后軀粘有大量糞尿而不潔,久之會引起皮膚病和生殖道感染,引起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等。另外,到了冬季,如果牛舍不御寒,會造成奶牛的應激反應,使奶牛出現季節性的休情,大大降低繁殖力[11]。
本試驗結果顯示,輸精人員的技術水平、飼料組成、不同的飼養管理條件、不同的運動量是奶牛生產中影響奶牛繁殖力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張永根,李勝利,曹志軍,等. 奶牛散養戶長期存在的必然性和未來出路的思考[J]. 中國畜牧雜志,2009,45(2):50-54.
[2]李勝利. 中國奶牛養殖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J]. 中國畜牧雜志,2008,44(10):45-49.
[3]王思再,李亞立,李剛. 黑龍江奶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J]. 中國畜牧雜志,2011,47(16):18-21.
[4]張善芝,蘇洪剛. 提高奶牛受胎率的幾點體會[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04(5):54-59.
[5]任善茂,陶勇. 日糧能量、蛋白質水平對家畜繁殖性能的影響[J]. 飼料博覽,2007(1):25-27.
[6]劉廣振,唐冬生,陳紅玲,等. 高產奶牛繁殖力低的原因分析及解決措施[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07(3):29-30.
[7]劉漢玉,趙瑋,張貴學. 不同飼養管理模式對奶牛繁殖力的影響[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11(11):73-74.
[8]滑國華,楊利國. 國外奶牛繁殖技術產業化研究進展[J]. 中國奶牛,2012(5):20-23.
[9]梁明振,侯文軍,梁世忠,等. 能量和蛋白質營養狀況對奶牛繁殖性能的影響[J]. 廣西畜牧獸醫,2004,20(4):190-191.
[10]王光. 營養因素對奶牛繁殖力的影響[J]. 畜牧與飼料科學,2007,28(4):5-7.
[11]趙園,齊曉楠,田文儒. 熱應激影響奶牛繁殖力及其應對措施[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11(6):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