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慶武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和發展,中小學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最現實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的課堂教學是一種重要途徑,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來是教學工作者的基本追求,也是我們開展對有效課堂教學研究的意義所在,《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一、重視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
數學新課程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數學課堂中良好的情境創設,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比如我在教學“噸的認識”這節課里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動物一起去參加動物運動會,當他們走到一座小橋邊的時候發現橋頭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我沒有在前面的故事情節里多逗留,當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后,直接把問題指向過橋要注意什么?他們能過橋嗎?讓學生把注意力轉向“噸”這個新的知識點,激發起學生學習了解有關“噸”的知識的欲望。
(二)教學情境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如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教師創設了北京申奧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輪得票統計圖(北京56票,多倫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爾9票),請學生根據統計圖用學的百分數知識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三)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進行設計,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深鉆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數學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應用活教材,對教材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開發教材的基本保證,這不僅影響著課堂教學,還會影響著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后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于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征,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于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于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一)從教材出發,全面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和學段要求,如,教材從二年級上冊開始連續幾冊安排“觀察物體”這一內容,二年級上冊只要求學生辨認從前、后、左、右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知道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就不同即可,如果在這時引導學生怎樣看到物體的兩個面、三個面,那就是沒有吃透教材,是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的。
(二)把準教材,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準教材就是準確把握教材的目標、重點、難點等,只有把準教材,才能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課堂。
(三)從教材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都要通過創設情境、選取素材、設計思路等方式,將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融入教學實踐中,或增刪,或拆合,使教材與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的過程就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過程。
三、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中出發,引導學生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教學設計是落實教學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四、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撥指導,有效的學習過程還可以通過游戲實施,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占優勢,尤其是低年級往往表現出學前兒童所具有的那種對游戲的興趣和足勁要求,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五、激勵評價,享受和諧課堂
有效的評價,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教學過程中正確發揮評價作用,不僅要重視對知識理解是否正確的評價,更要注重評出自信,產生激勵效應,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有研究資料表明:一般學生只需發揮其自身能力的20%~30%,即能保證完成正常的學習任務;如果學生受到充分的激勵,其能力可發揮至80%~90%,可見,激勵對學生來說是多么重要的!
六、有效的課堂教學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研究表明每個人同時具有多種智能,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給我們的啟發是課堂上應當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讓每個人都參與到課堂中來,發揮每個人的智能特長。
七、設計精當有效的課堂練習
練習是鞏固知識、運用知識、訓練技能技巧的手段,更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在設計練習的時候,要認真鉆研教材,理解編排意圖,根據教材提供的內容、班級的不同、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對教材里習題作適當調整、組合、補充,使之能有基礎性、層次性、針對性、多樣性、開放性、實踐性,能從質、量兩方面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
八、注重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質量
著名學者波斯納十分簡潔地提出了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我們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從而達到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辯證觀點,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憑借數學所特有的思維性強、靈活性強、運用性強的特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思路,擺正教與學的關系,注重挖掘學生的潛力,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以上僅從幾個方面探討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但是教學策略具有動態生成性、選擇性、綜合性、靈活性和創新性等特點,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師生的實際、學校的條件等因素,精心選擇、設計適宜的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只有我們教師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行為,合理運用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發展學生數學能力,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才能充分地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