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晶+翟憲忠
【摘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孩子樂學是每一位教師所追求的,如何使學生從枯燥的數學學科解脫出來,使之變為鮮活的,生動的,吸引學生的課堂,那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動腦思考,充分備課,精心設計,靈活教學。
【關鍵字】建立;鮮活的;數學課堂
反思傳統的教學,學生基本上是聽講一記憶一練習一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基本處于一種單一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那么,如何使數學課鮮活起來呢?
一、聯系生活,感受身邊的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此,我在教學中,就將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之中,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例如教授“認識時分”時,為了讓學生體驗1分鐘有多長,初步建立1分鐘時間長短概念,我給學生準備了口算紙、生字紙,告訴學生:你可以口算、也可以寫生字、還可以數脈搏或做眼保健操,選擇你喜歡的做一做(鐘表顯示1分鐘的時間),然后我讓學生說一說1分鐘你都干了些什么?同學們紛紛舉手,踴躍匯報,其中有一個學生卻說,某某同學一直在找筆,他什么也沒做!于是我因勢利導,告訴學生1分鐘的時間雖然很短卻可以做很多事,如,工人叔叔1分鐘印刷1000多份報紙,播音員1分鐘能播180個字——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鐘,抓緊時間學習。
二、解放感官。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自己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就必須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去探索,因此,我們必須把學生的感官——頭腦、雙手、嘴——都解放出來,使數學教學成為活動的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實際上是一種愉快的探究活動。
例如教學“認識東、南、西、北”時,
1.帶領學生來到操場,讓學生憑借工具(指南針)或根據其他方法確定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師生一起說一說操場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帶領學生回教室時,邊走邊問:我們現在是往哪個方向走?
2.在教室里為學生準備操場各方向的建筑、花卉等圖片,要求各小組根據剛才觀察的結果,在畫有指向標——“北↑”的白紙上進行粘貼,并全班展示;
3.找一找教室的東、南、西、北各在哪兒,并以游戲的方式在教室的四面墻上粘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4.由我或學生喊出“向南(或其他方向)轉”的口令,其余學生隨口令活動、比比誰的反應快。
學生通過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把語言、思維和動機有機結合,學生不僅學地輕松愉快,還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實踐應用。體會數學學科的重要性
陶行知說過:“數學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對數學的認識和興趣。
例如,引導學生解決如下的開放性問題:二(1)班有19個小朋友要去機場乘飛機,現在有兩種車子,一種是面包車,每輛可乘坐8人;另一種是小轎車,每輛可乘坐3人,可以怎樣派車把二(1)班的19個小朋友送到機場?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討論、交流,為了節約,從面包車的數量的多少考慮,歸納出了4種派車方案:
1.都派面包車:2輛面包車只能坐16人,所以19人共需要3輛面包車;
2.派2輛面包車:2輛面包車只能坐16人,剩下3人得坐1輛小轎車;
3.派1輛面包車:1輛面包車只能坐8人,剩下11人得坐小轎車,11人需要4輛小轎車;
4.都派小轎車,6輛小轎車能坐18人,所以19人一共需要7輛小轎車,
接下來我又問學生:“哪種方法比較合理呢?說出你的理由,”學生先獨立思考,在小組討論后得出第二種發車方案最合理,因為它所有的座位都坐滿了,沒有浪費,為此,我趁熱打鐵跟著又問:“如果大家的行李比較多,那又是哪種方案比較合理呢?”這一問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激烈辯論,有的還爭得面紅耳赤,課堂氣氛相當熱烈,最后他們統一了意見一致認為:當大家行李比較多時,還是有空位的方案合理些,也就是第一種方案,這樣學生在現實的情形中,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不僅能深刻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重要的是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所以,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教與學的主體地位,這樣我們才能建立出鮮活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