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翼
新中國建立以后,尤其從改革開放到如今,中國各民族文化在持續交流、融合中蓬勃發展。在文化的發展積淀中,眾多寶貴而燦爛的文明歷經時間洗禮而散發出醇香、迷人的藝術魅力。其中,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悠久的歷史,吸引著國內外受眾的關注和熱愛。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廣泛傳播,促進了民族聲樂藝術進步與創新,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也得到迅速發展,各高校紛紛設立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掀起了學習與研究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熱潮,同時在民族聲樂演唱技藝與理論方面涌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研究成果。《民族聲樂演唱技法技巧》(王碩,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堪稱其中的代表之作,對民族聲樂演唱初學者和資深專業人士均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民族聲樂演唱技法技巧》由六章組成。前兩章講述了民族聲樂演唱的理論內容。第一章分析了民族聲樂遵循的藝術規律問題,民族聲樂演唱不僅要選好歌唱的苗子,更要制造好歌唱的樂器,樹立良好的歌唱觀念以及了解歌唱的運動形式。這樣,才有利于教師民族聲樂演唱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和學生專業學習能力的快速提升。第二章則講述了民族聲樂的唱法及特點。書中民族唱法是指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聲樂歌曲時采用的技藝方式與原則。這種唱法中西結合,既吸納戲曲、民歌這些民族傳統唱法中的精華,又汲取了西洋唱法中優秀的部分。作者認為,語言是歌唱的基礎,民族唱法實際就是用本民族語言、漢語和曲調連合起來表現情感、刻畫藝術形象,熏陶欣賞者。民族聲樂的教學也是以我國民族語言為根本進行聲音訓練的。
在闡述了民族聲樂演唱理論以后,作者又用兩章介紹了民族聲樂演唱技術。其中,第三章主要介紹民族聲樂發聲的技藝技巧。首先,作者介紹人類發聲器官是由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共鳴器官、語言器官組成的,并指出學習演唱前要對整個發聲器官結構和機能有一個基本了解,這對其聲音技巧的訓練和歌唱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然后,作者詳細介紹了民族聲樂演唱的呼吸訓練,包括民族聲樂的歌唱姿勢、呼吸技巧與訓練方法、吸氣與用氣以及呼吸與起首法。例如吸氣有“聞、喘、補、偷”四個技巧,用氣的原則有“深”、“通”、“活”三條。此外,作者還論及民族聲樂演唱的發聲訓練、共鳴方法和訓練、擴展音域和統一聲區等。第四章主要陳述了民族聲樂的語言發聲訓練,包括歌唱里的漢語拼音、民族聲樂演唱的咬字吐字和行腔、民族聲樂演唱的語言處理。作者指出,演唱語言的聲調在民族聲樂作品中運用得比較多,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只有準確掌握演唱語言的抑揚頓挫,才能豐富演唱的音樂線條與旋律,強化字和聲的有機結合。同時,必須根據漢語聲、韻、調的固有特征,學習與掌握演唱咬字吐字和運字行腔的要領法及規律,要求咬準字頭要有力,字腹延長不變形,字尾收聲歸韻,語言處理具有準確性、歌唱性和生動性。
最后兩章是在民族聲樂演唱技術與理論統一的基礎上,對民族聲樂作品的實踐學習,旨在培養和強化學習者的樂感。第五章介紹了民族聲樂的演唱與表演。作者認為,學習者表演和演唱前,首先要熟悉作品的歌詞內容和音樂旋律,然后再分析歌曲的風格特點與音樂曲調結構、音色選擇,最后對聲樂作品進行藝術處理與加工。此外,學習者還應當進行神形兼備的舞臺藝術表演學習,借助手勢表達情感,以眼睛反映情感,通過面部表情傳達情感。第六章中,作者向我們推薦了一些民族聲樂教學常用曲目,例如優秀傳統民歌《茉莉花》《北京的金山上》《鳳陽花鼓》《康定情歌》《小放牛》《采檳榔》《蘇三離了洪桐縣》,等等,優秀創作民歌《花好月圓》《翻身農奴把歌唱》《我的祖國》《夫妻雙雙把家還》《九九艷陽天》,等等。這些經典曲目的選用,大大方便了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
總的來說,在我國音樂種類的多元化發展趨勢下,我們需大力強化民族文化精髓的傳承,使它們不至于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在這點上,《民族聲樂演唱技法技巧》無疑具有了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意味和作用。而作者在書中所講授的民族聲樂演唱技巧與方法,對于相關專業的廣大教師和學生都有著積極的指導和借鑒作用,這又彰顯該書鮮明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指導意義。因此,雖然該書在內容編排上較為單一,而且沒有對相關領域研究進行更加系統全面的闡述,但瑕不掩瑜,其傳承性、實用性、理論性兼具的特點決定了它特別的優勢,堪稱一本值得民族聲樂演唱相關人士關注和推介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