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芬
摘 要: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教材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教材的變化和改革是否真正貫徹和落實了新課標的精神?這是一線教師需要探討和研究的問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2002年版和2004年版都是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編制修訂的,其先后僅隔兩年,兩者相比,哪一個版本更契合新課標的精神?將兩者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得出結論。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研討與練習;課后練習
從1904年語文獨立設科開始,語文的性質問題一直成為語文研究的理論難題。關于語文性質的爭論已經持續了一個多世紀,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工具論和人文論的爭論。2000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是“工具論”和“人文論”兩者中庸式的調和首次在教育文件中體現,“工具性”“人文性”并重的理念在該大綱中首次出現。200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該課標可以說是2002版人教教科書主要的理論依據。而新課標人教版語文教材則是根據2003年頒布的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在文件中也同樣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從這三個課程文件可以看出,2002版和2004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理論依據基本上是一致的。這給兩個版本教材課后練習系統的比較提供了共同的理論基點。
首先,筆者將以《孔雀東南飛》課后練習為例來比較在相同理論依據上兩套教材練習具體設計的差異。
2002版教材將《孔雀東南飛》編入高二上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學習的是鑒賞《詩經》《楚辭》和漢魏晉詩歌。單元目標是鑒賞品讀詩歌,在熟讀、吟誦的基礎上,感受作者所抒發的思想和內在情感,從而明晰騷體詩、四言詩、五言詩等詩體各自在語言上的不同特點。2004年新課標版將《孔雀東南飛》編入必修二第二單元,單元目標是通過反復吟誦,領悟詩歌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不同的作者在寫作詩歌手法上的獨創性,同時能夠注意到,不同詩歌體裁它們的節奏也不盡相同,并進一步感受因不同節奏而帶來的不同審美情趣。
兩者相比可以看出,兩個版本的教材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上體現出的差異。2002版教材更加重視敘事詩的線索、人物、情節、手法的學習,這背后是對語文工具性的重視和強調。《孔雀東南飛》是一首敘事長詩,即用詩這種獨特的文學形式來刻畫人物,通過刻畫人物以及敘述故事來抒發思想情感的文學作品。而從語文工具性的角度來說,敘事詩學習就要牢牢抓住其敘事和寫人兩個創作要素,2002版教材練習設計無疑對這一點有明顯的認知和體現。其中“理線索”“改寫故事”緊緊圍繞“敘事”這一關鍵詞,而“把握人物性格”“人物個性化語言的賞析”則緊緊圍繞“寫人”這一關鍵詞。2004版練習設計則將“寫人”這一關鍵詞重點加以突出,對2002版涉及的“線索”“情節”這一敘事上的環節完全去除。相反,2004版教材練習開始就讓學生去探討導致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原因,這個探究已不再局限于文本本身,而且涉及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而“悲劇藝術寫法探究評價”這一環節已將學生的視線由小語文引向了大語文,突破了一篇一文的限制,無疑是一個綜合性活動,是一個將學習活動由課內引向課外要求學生研究探討的開拓性題目,具有很濃的人文性。
從以上對比筆者發現,就對人文性的強調而言,2004版教材練習設計無疑是優于2002版的。除了上述題目內容本身人文性較濃,在相同知識點的表達設計上的區別也有明顯體現。比如說同樣在讓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2002版的環節設計是仔細品味選文中的幾段人物語言描寫,體會其中所表現出的主人公劉蘭芝的思想感情,透過語言感受其性格特征,這就給學生分析人物性格材料有了極為具體的限制;而2004版則通過問題的方式引導,設了“劉蘭芝形象有哪些動人之處?”“有人認為,焦仲卿性格軟弱,你同意嗎?”兩個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去分析探究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相信,對于學生而言,無疑2004版的設計讓他們更有話可說,同時賞析的范圍和面也更廣,并且以問題設疑更能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這就將被動的煩瑣細碎的人物性格分析變為學生自主帶著問題去分析探究。
但是不是意味著弘揚人文性就是進步,著意于工具性建設就是落后呢?筆者不這么認為。2004版教材練習設計在努力彰顯人文性的同時,也面臨著人文精神會因其失去對工具的附麗而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的危險。2004版教材對該文在開頭的“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起興這一民歌常用手法學習的忽略更是違背了其單元目標中“了解不同的詩歌不同的作者在寫作手法上的獨創性”的學習目標。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