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晨
摘 要:線損管理是供電企業中至關重要的管理環節,而其管理質量也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成本管理質量和整體管理質量。本研究首先對供電企業線損管理現狀進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標桿管理模式,旨在促使供電企業提高線損管理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供電企業;線損管理;現狀;標桿管理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8.140
1 供電企業線損管理概述
在供電企業的管理環節中,線損管理可以說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其在促使企業管理水平與經濟效益提升上均有非常重要作用。在對線損實施管理的過程中,通常采取三個環節來實現全面管理,其中主要為技術體系、管理體系以及保證體系。其中技術體系主要是指經由相關技術的研發與引進,從而為線損的管理提供相應的技術上的支持,并借助各種先進的管理手段,來實現對電網運行質量的提升[1]。管理體系則主要是指針對供電企業的線損管理的主要策略來給予其相應的規劃;保證體系則主要是指在實施線損管理的過程中,供電企業通過大量運用供電企業的線損管理,從而實現對線損的最優化的管理,使得線路的損耗能夠控制到最低水平。
在對一個企業管理水平的考核中,線損可以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指標,其代表了供電企業在節能環保形勢下至關重要的一種管理方法,其能夠更好的實現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全面提升,同時還可有效避免在實施供電的過程中出現浪費等問題,從而更好的達到節能降耗。
2 供電企業線損管理現狀
2.1 體制機制不健全
盡管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管理模式逐漸進入到供電企業中,不少供電企業都紛紛成立了專門的線損管理部門,并安排企業領導負責部門各項工作的安排部署。但就當前企業線損管理的實際情況來看,通常將管理更加細化,或者結合項目的具體需要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案。與此同時,不少供電企業在實施線損管理時,無法明確其相關責任和權利,從而致使相關人員的責任和權利無法明確,彼此之間無法相互協調、配合,從而致使各個部門之間、部門員工之間無法形成一個統一和諧的管理體系[2]。此外,各個部門在線損管理中表現出非常明顯的權責不分,從而使得管理流程和工作程序都非常的混亂,進而無法更好的進行相關信息的交流和傳達,一旦出現相關問題,就無法采取相應的改進處理,更加無法實現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究。
2.2 技改資金不足
資金缺乏是導致不少供電企業線損管理無法落實到位的主要原因,因受限于資金的原有,使得供電企業不得不對網絡的技術水平和改進標準進行調整,從而導致企業的配變三相負荷等方面無法滿足國家的相關標準,從而使得供電企業的技術水平嚴重下降,技術的改進壓力和難度均非常大。
2.3 電網結構問題
電網結構問題普遍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供電線路的半徑長度不當,導致不少供電企業半徑均非常的長,從而促使供電線路表現為非常明顯的電力傳輸效率下降等問題,這就使得技術投入以及設備投入量均增大,同時也使得線損管理的難度和范圍也因此增加。線徑相對較小時,線路的傳輸能力也會因此受到限制,從而致使整個電網結構傳輸電力表現為非常明顯的能力限制,無法更好的實現電力的傳輸。
根據上述情況來看,當前供電企業線損管理存在諸多問題,為此,提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質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 標桿管理的基本概念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標桿管理就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該管理方法作為一種管理理論方法,與戰略聯盟和企業再造并稱為三大管理方法,其管理基本原理是通過大量的持續不斷的對比,從而確定企業應當確認、尋找、學習以及跟蹤的競爭對象,并設定超越的目標。通過標桿管理模式飲用,企業的組織績效和管理水平均得到了非常顯著的提升,因其優越的特性,使得全球諸多企業都積極推行該管理模式,并在實踐中實現了績效的顯著提升。根據相關數據統計,世界上500強中超過90%的企業均采取了標桿管理[3]。
美國質量中心以及生產力就標桿管理作出了這樣的定義:標桿管理是一種持續性、系統地的評估過程,經過企業持續不斷的對比和實踐,其獲得了企業改善經營績效信息的獲得。簡單來說,標桿管理就是企業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比生產流程、服務以及管理模式等同行內或者其他企業,從其他企業中學習相關經驗,從而實現對自身不足之處的改善,以此實現對競爭力的提升,并在不斷趕超標桿企業或者追趕企業的過程中,形成一個更好的良性循環管理。
4 標桿管理在供電企業線損管理中的應用
4.1 確定標桿
標桿管理工作本身是一種具有目的性的學習過程,其能夠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尋找一個值得趕超或者學習的優秀對象。結合當前目標企業管理工作情況來樹立起一個良好的標桿做好,從其管理模式以及管理質量等各個方面來進行相關經驗的學習借鑒。為此,在對標桿企業進行設定時,必須充分考慮其先進性,同時還需要與企業當前所處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慮,保證其可操作性與兼顧性,嚴禁出現好高騖遠的情況。
4.2 線損率的產生
從某方面來說,供電企業線損率的高低受到諸多方面的共同影響,企業的系統電源分布的情況的改變以及客戶的用電負荷的改變等方面均會對線損率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另大宗工業用戶的加入、改進工程投運帶來的主要影響以及在電網運行期間對相關設施設備進行更換等過程中致使負荷發生相應的改變也會導致線損率的高低因此發生相應的改變。
為此,在對標桿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必須結合企業所在地區的各方面因素,以此實現對外界因素的最大程度上的減少。各個地區的電網運行以及用電負荷均會因經濟發展水平而受限于電網基建工作,并指示線損因此出現非常顯著的差異。另不同地區其用電的程度的不同,也會致使用電的總負荷受到影響,最終使得電網的運行以及結構因此受到影響。
4.3 標桿數據收集及其對比
要更好的實現標桿管理模式的實施和高效應用,那么首先要做的是對相關數據進行收集,并根據所掌握是數據進行客觀的對比,而該環節的實施質量也是造成標桿管理成功的關鍵。但對我國大多的供電企業而言,其通過行政是手段來實現數據的收集可以說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4]。在常規行政手段的實施過程中,其主要借助于各企業來實現對各項數據指標的有效匯總,并經過對比以及排名之后確定最佳的企業,再結合供電企業當前情況來擬定相應的標桿單位,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使得數據在公開化、透明化的同時,也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并且盡管有這種方式也能夠為下屬企業提供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
在此期間,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首先必須要保證所有的數據均真實可靠,另還不結合季節的變化階段性地進行數據的比較分析,而這個過程中的實施效果也會線損程度帶來最為直接的影響。在對標桿進行選取和比較之后,不難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的差異,這就需要分析其技術手段、管理方法以及技術投入等方面存在的優勢,并確定導致差距的最主要的因素,根據這些問題來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
由于工程的整體計劃的實施效果可直接受到對比工作效率的影響,故在對其進行對比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做到相關數據的整理分析,再針對標桿對象來進行管理指標方面數據的收集,針對各個條例作出相應的檢查,從中明確兩者之間存在的主要差距,基于該項差距來實現對線損的控制。但在實施過程中,不少供電企業在標桿管理模式的實施期間,其工作非常的表面,并未從根本上去剖析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針對存在的差異的本質性原因來給予相應的分析。根據當前我國供電企業標桿管理模式的推行情況來看,普遍存在著上述現象。為此,我們在實施的過程中,尤其是針對數據的分析時,必須深入了解導致線損受到影響到各方面因素,其中包括技術、管理、資金以及人員等各個方面,通過更加深層次地提煉、探究和總結從而實施對方案的制定和相關管理方案的改進。為此,在分析數據時,要更好的保證標桿管理的實效性,就必須獲得目標對象的積極配合,從而獲得更多的來自人員、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相關信息。
4.4 實際應用總結
在運行標桿管理模式期間,僅是以公文的方式存在的情況非常多,并且這些文件中普遍以套話、官話為主,使得針對實際情況的分析非常的少。供電企業基層管理比較薄弱管理體系粗放且業務流程不夠清晰統計方面口徑不夠統一而且指標不完善存在較多的歷史數據遺留問題。
針對存在問題且流程不合理的標桿管理,供電企業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對其運行流程進行優化,但在實際使用期間,仍然存在著諸多的不完整問題。部分地區所出臺的相關政策,則忽視了非常重要的情報收集環節,盡管這種方式使得管理的難度隨之下降,但卻并不利于長期的發展,以及企業文化的共享和學習。
5 結論
總而言之,在供電企業管理過程中,線損管理可以說是一把非常重要的標尺,其能夠實現對經濟效益的提升和降耗減損。為此,通過標桿管理模式的運用,可更好的形成線損管理體系,促使相關管理制度的完善,更好的實現對管理過程的強化,并學習和借鑒其他企業的經驗,不斷促使線損管理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宮慶申,王浩淼,朱元成等.面向供電企業線損管理、實時線損分析系統的應用[J].電氣應用,2013(S2):24-30.
[2]張學政.縣級供電企業線損管理新模式的研究與應用[J].經營管理者,2013(21):67.
[3]王齊峰.供電管理中線損分析預測的應用分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6(15):159.
[4]趙鵬.管理學在縣供電企業線損管理中的應用[J].商,2015(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