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芳+馬少帥+馬曉男
摘要:到目前為止,衡水市美麗鄉村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各項物質基礎建設已經基本完工,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仍然比較匱乏,只有將各項優秀的文化藝術遺產發揚光大,才能建設真正的美麗鄉村。
關鍵詞:衡水市 美麗鄉村 藝術性
近日,2015年度“河北省美麗鄉村”名單公布,其中衡水市18個村名列其中。此外,桃城區蟬聯“2015年度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區”。隨著時間的推移,衡水市美麗鄉村的基礎建設已經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四美五改”中的“精神美”卻顯得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加強衡水市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藝術性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什么是“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是指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時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具體要求。這一要求自2005年提出以來,已經有12個年頭了。12年來,全國各地都掀起了建設美麗鄉村的熱潮,衡水市也不例外。衡水現轄11個縣市區、1個工業新區和1個濱湖新區,114個鄉鎮辦事處,4994個行政村,4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34萬人,農業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7%。由此可見,建設“美麗鄉村”對于構建“厚德衡水”、“幸福衡水”意義重大。
二、藝術在衡水市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作用
(一)音樂種類在衡水市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作用
音樂可以最直接地反映人類的心靈,它對加強人的道德修養,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提升人的精神面貌有著巨大的作用。而在衡水這方熱土上,自古以來,就回蕩著悅耳的音樂聲。桃城區的安樂秧歌、深州的老絲弦、故城縣的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中路哈哈腔、景縣的瘋秧歌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當然,這些民間音樂現在都處于發展的“瓶頸”時期,但是,國家以及各級政府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都非常重視,也都撥付了支持的資金。再加上這些民間音樂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它們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業余精神生活,凈化心靈,構建豐富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衡水市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重視民間音樂文化遺產,發揮它們的巨大作用。
(二)內畫、年畫在衡水市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作用
衡水內畫作為冀派內畫的代表在整個內畫屆久負盛名,衡水內畫發展至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衡水也被譽為“中國內畫之鄉”。衡水內畫的創作題材非常廣泛,既有人物又有風景,花鳥魚蟲也十分擅長。創作風格既有雄渾大氣又有細致入微,特別善于小中見大。而武強年畫歷史更為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武強年畫色彩艷麗,鄉土風格濃郁,所創作的題材更是來源于生活,有著非常濃厚的現實生活基礎,幾百年來深受百姓喜愛,大力發展內畫和年畫,擴大其影響,對于豐富百姓的精神世界有著得天獨厚的的優勢,可以在衡水市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建筑在衡水市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作用
建筑最初是為了給人們提供一個遮風擋雨的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總稱,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身上更承擔了更多的科學規律與美學法則,建筑與周圍的環境一起,構建了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美麗鄉村”。可以說,個體建筑、建筑群以及它們呈現出的整體風貌是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效果最明顯的“外顯面”。其實,除了對客觀環境的美化外,干凈整潔的建筑環境也可以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曠神怡”的美好感覺,對于老百姓的精神世界的提升也有著很強的正面影響。
三、提升衡水市美麗鄉村建設藝術性的對策
(一)促進優秀民間音樂文化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融合
優秀的民間傳統音樂文化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民間音樂來源于老百姓,服務于老百姓,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但它們又無一例外地遭受著現代經濟大潮的沖擊。首先,政府應該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護這些民間音樂,使我們的優秀文化遺產保護有法可依。其次,媒體應該發揮自己正面的輿論導向作用,多多宣傳我們的民間音樂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喜愛并自覺傳播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在中小學開設相關的民間音樂課程,從小培養孩子們接觸、了解、學習并發揚我們的民間音樂。最后,政府搭臺,文化唱戲。多多舉辦民間音樂的匯演、展演,喚起群眾內心對傳統音樂的喜愛,提升老百姓的精神境界,使我們衡水地區的傳統民間音樂走上良性的發展之路,為衡水市美麗鄉村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促進內畫、年畫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融合
衡水有著悠久而豐富的內畫、年畫創作傳統,這是其它很多地區沒有的優勢,我們應該牢牢抓緊這一傳統優勢。首先,我們已經擁有內畫博物館和武強年畫博物館,但這些優秀的創作不應該只是沉睡在博物館的玻璃罩里,而應該走向大眾,走進鄉村,走進老百姓的內心深處,使老百姓更近距離的接觸這些藝術形式。其次,在中小學、職業學校、老年大學中開設相關的體驗課程,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發揚光大。最后,應與當地高校進行更緊密的聯系與合作,使之走上一條產、學、研緊密相結合的良性發展道路,也使內畫、年畫與美麗鄉村建設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三)繼續發揮建筑在衡水市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作用
目前,衡水市的美麗鄉村工程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巨大成果,涌現出了像桃城區繩頭村、武強縣周窩鎮周窩村音樂小鎮等一大批美麗鄉村。繩頭村利用自己臨近衡水湖的優勢,這些年逐漸成為以水為特色的“北方水鄉”。而周窩村音樂小鎮更是充分利用了自己擁有規模化、產業化樂器生產這一優勢,這些年正在成為遠近聞名的以音樂為特色的旅游文化觀光小鎮。這些成功的典范,都是根據自身的條件,發揮自身的優勢,亮出了自己的特色,而最終建設成為美麗鄉村的最佳代言人。而其他的鄉村在建設過程中,既要吸收以上村莊的建設經驗,又要避免不切實際的照搬照套。爭取早日建成“天藍水清、風格各異”的美麗鄉村。
四、結語
應該說,經過幾年的建設,衡水市的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各項基礎設施更加完備,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加的便捷。也正是因為如此,下一步的美麗鄉村建設更應該關注老白姓的精神生活的豐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而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內畫、年畫等傳統工藝以及建筑正是與“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要求中的“鄉風文明”相對應。只有把這些優秀的文化藝術遺產繼續發揚光大,才有可能把我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真正的“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
[1]馬曉男.河北省新農村音樂文化建設現狀與對策[J].衡水學院學報,2013,(03).
(基金項目:此成果為2016年度衡水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6027,課題組成員:張勝芳、馬少帥、馬曉男、張勝衿、鮑伯海。作者簡介:[1]張勝芳,衡水學院音樂系副教授;[2]馬少帥,衡水學院音樂系講師;[3]馬曉男,衡水學院音樂系副教授;[4]張勝衿,河北體育學院教師,副教授;[5]鮑伯海,衡水學院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