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娟
摘要:在小學課程中,數學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趣味性更差,很多學生都對枯燥與乏味的數學學習缺乏興趣。數學教師應該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現實情境更好地結合起來,突出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及其與實際生活的關聯性,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程學習的熱情和學習效果。本文闡述了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作用,同時分析了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教學
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長期目標,但詳細的素質教育實際操作方法還遲遲未能提出。目前教育者發現,利用生活情境展開數學教學,能夠讓小學生進一步意識到掌握數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也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其更好更快地學到小學數學知識。同時,結合生活情境還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對啟發并開闊學生的思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作用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說,既難以理解,又枯燥乏味。因此,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普遍不大,部分學生甚至產生了厭惡情緒或恐懼心理。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如果能將生活情境融入數學的課堂教學之中,就能更好地解決目前的這個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生活情境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快樂,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當數學教學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時候,學生就更容易在快樂中學習知識,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使數學知識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處于較低的階段,他們大多數都對抽象的數學概念難以充分理解。如果將生活情境恰當地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就能使數學概念更加形象,讓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這樣,還有利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主動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研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三)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
新課標要求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而將生活情境融入到數學教學中,則是培養學生這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教師講課多以灌輸方式為主,學生在課堂中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大多數都被動地接受數學課程,這無疑壓抑了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果能將生活情境融入到教學之中,學生就會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運用,而在實際生活中,學生也會很自然地將所學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這樣,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就能得到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也會得到很好的培養。
二、運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
(一)聯系學生實際
老師所采用的與數學教學有關的生活情境一定是與大多數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狀況有著密切關系的。所以,在導入教學情境的時候,數學教師先要針對自己所帶的班級,對班上每個學生的行為、性格、背景等各方面條件進行一定的了解。選出適合大多數班級學生的生活情境,不能讓小學生們對老師提供的生活情境產生較大的陌生感,這樣會使學生更難以理解和接受。比如,對有些農村學校的小學生而言,老師選用的生活情境要切合當地生產、生活的實際狀況。例如,在教授“幾和第幾”這一課程時,由于農村學生對家禽比較熟悉,老師可以畫一幅動物賽跑的圖畫,上面有小雞、小豬、小牛和小狗,問學生誰能夠跑第一。這種生活情境能幫助農村學生較快地掌握問題實質。而對于城市學生,就需要引入能切合城市生活的情境。比如,向學生提問,假設你去商城買了30元的玩具車,給出50元,收銀員應該找給你多少錢?對于經常進商城或買東西的城市學生而言,這樣的場景再熟悉不過。因此,恰當地運用切合學生實際情況的生活情境,可以使他們的學習興致高漲。
(二)符合學生特點
老師所選用的數學教學生活情境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年齡階段不同,認知和理解能力也不同。比如,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有“認識物體”一課,教師可以拿出一個正方體或球形等物體,讓學生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多拿出多個蘋果,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形狀、數量等。了解物體簡單的特征,切合低年齡段小學生的認識水平。
(三)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當中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的往往是一些概念性比較強的內容,小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溜號和走神的情況,所以教師應該適當調整自己的教學語言,盡可能的同小學生的生活去貼近,從而幫助他們更好的去記憶和理解。舉例說明,認識時間是小學二年級數學課程中比較困難的一個部分,教師可以盡量的簡化自己的語言,在講述時刻表的時候告訴學生:“同學們可以聯想一下自己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睡覺。”之后再讓學生帶著這些聯想來將時間衡量得更加精確,并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例如:“同學們請列舉一下一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最后,在課程快要結束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留下一些課下作業,例如讓學生記錄一下一分鐘能夠呼吸多少次、一分鐘能夠寫多少個字、一分鐘能夠走多少步等。通過這些簡單的問題以及切合生活實際的小活動,能夠讓學生輕而易舉的對時間的單位進行掌握。
(四)數學作業體現生活化,體現數學的學以致用
由于課堂教學時間只有短短的45分鐘,因此,課后布置的作業就成為了課堂教學的延續。要讓小學數學教學徹底地走向生活化,那么小學數學作業也應該體現數學化。也就是說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布置作業的模式,不能只是簡單地讓學生在作業本上寫寫算算,而是應該給學生創造一個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環境。這樣的數學作業就能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習的知識,就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地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學以致用。例如,筆者在教授完《加、減法估算》這節課的內容后,就給同學們布置了這樣的一道數學作業:同學們能不能去調查一下你們家附近的超市暖壺、燒水壺以及茶杯大致的價格呢?假設你們現在每個人身上有100元錢,你們能不能同時買到暖壺、燒水壺以及茶杯呢?下節課老師希望看到你們的調查結果以及你們的分析結果。這樣,我將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讓同學們能夠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我相信這樣的數學作業更加能夠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欲望,從而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數學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將課堂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數學的同時也增強數學在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意識。只有這樣同學們才能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才能真正地理解數學,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