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浡彤
摘要:近年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由于國家的大力扶持以及社會的強烈認可已成為各大高校的熱門話題,與此同時創新創業也是解決由于金融危機導致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重要途徑,高校共青團應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開發、扶持優秀創新創業項目,充分發揮其在大學生創新創業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共青團 創新 創業 大學生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積極推動各大高校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以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據《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調查結果顯示2014屆大學生,約有21萬選擇創業,占727萬畢業生總數的2.9%。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改善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高校共青團的首要任務。
一、高校共青團營造創新創業氛圍的手段
(一)培養創新創業思維體系
高校共青團應當利用好各種平臺進行相關政策宣傳和就業咨詢工作,為大學生提供最新的咨詢。具體的對創新創業意識思維的培養主要分為以下兩方面:第一,實行第二課堂制度,著重舉辦一些課程相關的競技類活動,從而培養大學生生創新創業意識。第二,提高在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重視程度,并積極提供社會實踐機會,最大程度調動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激情。形成運用在創新創業上的意識思維,激發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熱情。
(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高校共青團組織應把創新創業作為團青的新重點,可根據本校教育教學特色,設立相應的學科專業,或設立相應的課程,讓學生切實學到創新創業知識。再者由于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社會閱歷,綜合素質不同,高校共青團應基于該現狀分層次多角度開展工作,低年級應注重基礎學科教育,綜合素質提升,高年級應注重培養實踐能力,增強動手能力。并應在課程設計中增加實踐課程,讓學生與現實社會接軌,增強社會競爭力。
(三)建立創新創業組織體系
依托學校創新創業等文化活動作為載體,通過形式多樣的團學活動展開創新創業教育,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具備更強的適應性和獨立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建立以團學活動為主干,校刊院刊、廣播臺,微博、微信公眾號為平臺的創新活動機制;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組建創新創業交流社團協會,倡導學生團體交流與合作。在寒暑假的實踐活動中,高校團組織應充分整合并利用各方面社會資源,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使大學生在寒暑假期間能到實地調研,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熱情,使創新創業氛圍走出校園,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去。
二、高校共青團推進創新創業服務的方法
(一)舉辦相關活動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比賽。如“挑戰杯創青春”、攀登計劃等創新創業大賽等國家級創新創業比賽;同時舉辦創新競賽類活動,如:“創新思維大賽、創業實踐周、創新創業交流會、模擬電子商務競技大賽”等大型模擬經營比賽。使學生在參賽的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增強創新能力,加強團隊合作精神、積累創新工作經驗。
(二)建立實訓基地
為進一步減少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與社會真實環境的差異,高校團組織應充分整合并利用各方面社會資源,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同時也可以推動校園模擬實訓基地的建立,在模擬實踐中應從大學生就業匹配程度的角度出發,篩選出能提供與學生專業相關的高匹配度的實習崗位以供學生進行企業實踐教學,提高對學生創新創業的保障支持。
(三)搭建網絡平臺
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的主要問題為校園環境與市場的差異,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即校園內各種資訊匱乏,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涉及面窄、等。高校共青團作為,有極強的影響力,因此搭建以創新創業相關內容為主的網絡平臺,可以為有創新創業意向的大學生提供相關信息服務,通過高校共青團的分類、篩選、宣傳可以為大學生查找相關信息、尋找合作伙伴及拓展相關業務提供幫助;可以剔除虛假信息,減少受騙概率;也可以讓大學生及時了解相關扶持政策,進一步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服務。
三、高校共青團促進創新創業實踐的途徑
(一)提供保障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學校網站、微信公眾平臺能新媒體方式增強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增強校園鼓勵創新創業的氛圍。通過創新創業相關課程向學生普及創新創業相關知識,加大政府對創新創業相關政策的宣傳,并在校內積極舉辦相關的競技性活動、設立獎學金等方法來對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提供保障。此外還應發揮團組織優勢,為大學生創業提供項目對接,政策解讀服務等。同時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實地考察條件,也為大學生寒暑假期社會實踐提供場地支持。
(二)激勵機制
在大力推進創新創業的實踐中,應當完善倡導大學生創業的激勵機制,在激勵機制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第一,創立“創新創業”基金扶持創業,利用校內外有利資源,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充足、可靠、穩定的經費支持,第二,應當建立面向大學生的科技成果展示平臺,將大學生的科技成果最大程度得到展示,從而刺激創業團隊的產生。第三,根據學校條件,實現獎勵、資助多樣化,如提供創業場地、為其尋求社會企業投資、幫助其貸款等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創新后創業的問題。
(三)組織形式
高校共青團活動中,應當建立以團學活動為主干,校刊院刊、廣播臺,微博、微信公眾號為平臺的創新活動機制;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組建創新創業交流社團協會,倡導學生團體交流與合作。在學生教育體系中,應著重培養其實際操作能力,與專業老師一同發掘、扶植能力突出的同學完成高水平研發項目并鼓勵其進行創業實踐。在寒暑假的實踐活動中,高校團組織應充分整合并利用各方面社會資源,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使大學生在寒暑假期間能到實地調研,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熱情,使創新創業氛圍走出校園,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李家華,盧旭東.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
[2]侯慧君,林光彬.中國大學創業教育藍皮書: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研究[M].北京:北京經濟出版社,2011,(11).
(作者單位:廣東白云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