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含萩
摘要:在當代社會中,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現代人需要具備的一種能力,國家倡導建設創新型社會,創新有利于促進社會發展。對于高校這樣一個培養人才的場所而言,需要積極的響應國家號召,緊跟時代的腳步,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高校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時代人才,其中高校的舞蹈教學即可起到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高校;舞蹈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舞蹈教學屬于一種藝術教學,它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他們的創新能力。就現代高校的舞蹈教學而言,它對于學生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它能夠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實際的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及時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及觀念,使高校培養出的學生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一、舞蹈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對于現代社會而言,創新已經成為國家進步的主要動力,知識與科技的創新推動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但是科技與知識的創新需要人才的支持,由此國家重視教育事業中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對于教育事業進行改革,積極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培養出新一代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人才自身的創新能力主要來源于其自身的創新性思維,由此在實際的舞蹈教學中需要中重視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需要積極滲透創新思維。舞蹈本身是屬于一種藝術,從舞蹈創作再到舞臺展示,整個過程中均需要創新思維的參與。舞蹈教學訓練可以幫助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能夠培養學生對于表現美,感受美以及鑒賞美的感知能力,由此高校教師需要在整個舞蹈教學中,高度重視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于高校舞蹈專業的學生,他們日后需要從事的職業是舞蹈教師,他們是未來的知識傳播者,需要具備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這有利于他們在未來的教學中引進新的教學理念,促進創新教學的發展。
二、針對于高校舞蹈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
受現代社會進步的影響,高校的舞蹈教學需要緊跟新時代的進步,積極的改革教學課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可以使高校學生通過對于舞蹈的學習,領悟到舞蹈藝術的精髓,感受到舞蹈自身的精神力量,以及其自身所涵蓋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大部分的高校舞蹈教師對于舞蹈教學有著較強的革新思想,能夠充分認識到新教學理念。在實際的舞蹈教學中遵守教學規則,依據新課本與新規定進行教學,把舞蹈課程中的理論技術與實踐活動充分結合起來,發揮好舞蹈自身的藝術魅力,積極帶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更加熱愛舞蹈學習。使高校成功培養出創新型人才,、他們能夠更好為社會未來發展做貢獻。
三、針對于高校舞蹈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進行分析
(一)營造積極的舞蹈教學氛圍
歸根結底舞蹈屬于藝術領域,對它的教學方式不可以僅像文化課教學一樣,容易使課堂氣氛枯燥,學生沒有學習興趣。過于強調知識傳播的教學容易使教學氛圍變得嚴肅,學生容易在安靜的教學氛圍中出現打瞌睡的現象,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培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適應現代的舞蹈教學,不符合學生的對于舞蹈學習的心理需要。由此需要舞蹈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完全的置身于充滿藝術氣息的學習環境中,身心得到放松,對于舞蹈教學產生興趣,只有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的學習中才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在創新思維下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屬于創新思維的一種,它本身具備流暢性,變通性以及獨特性的特征,它要求人們可以通過多中角度思考問題,尋找盡可能多的解決辦法。在實際的高校舞蹈教學中,可以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簡單來講,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多思考,多探究,在關鍵時候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組織學生對于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動作以及服飾思考整個作品的結構思路,學生會從舞美設計與意境方面思考整個舞蹈作品,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舞蹈作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成。
(三)利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
教師在整個舞蹈教學中需要明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利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舞蹈課堂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會使學生熱愛舞蹈學習,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擦出更多的思維火花,自身的創新意識能夠被提高,繼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高校舞蹈教學課堂中重視學生地位,可以在學習中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積極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創新,以培養出適應創新型社會的人才。
四、結束語
對于現代社會的教學而言,已經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納入教學任務中。在高校教學中,利用舞蹈教學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因此需要廣大舞蹈教師共同努力,在實際的教學中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營造學生喜愛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具備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高煒森,李小艷.高等學校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9):185-186.
[2]許姝.高校舞蹈教師藝術審美教育及理論教學研究——評《舞蹈鑒賞》[J].教育評論,2016(12):166-166.
[3]徐瑩.德國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4(2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