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
【摘 要】近年來,以移動互聯網為支撐、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的新媒體對廣播受眾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變化,年輕聽眾流失明顯,收聽方式變化顯著。但是作為主流媒體,廣播的公信力、影響力、傳播力優勢猶存,這對今后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構建新型主流媒體鑄就了堅實的軟實力保障。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新媒體發展的形勢下傳統廣播存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如何找準契合點加快傳統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
【關鍵詞】契合點;傳統廣播;新媒體;融合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及科技的發展,當今已經進入全媒體時代。通常而言,全媒體指的是包括報紙、書刊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等在內的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相互融合共生的媒體形式。新媒體是一種適應新時代選擇的媒體,它根據受眾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各種服務,實現受眾覆蓋面最廣,達到傳播效果最優。它的出現,給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契機。那么在構建全媒體生態的過程中,如何以新的觀點審視傳統廣播媒體、使之產生華麗蛻變以適應時代發展,是擺在所有廣播人面前的現實問題。
一、傳統媒體在傳播上受到的影響
1.新媒體傳播的信息量大。
新媒體的傳播媒介是一些便捷的即時溝通工具,比如微信、微博等平臺。這些新媒體的傳播媒介依靠網絡媒體能夠及時的進行信息的更新和傳播,不受到其他設備的限制。新媒體傳播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因此能夠傳播大量的信息。
2.新媒體的時效性強。
新媒體的傳播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有網絡就能夠進行信息的發布和傳播,因此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傳統媒體會受到一些設備甚至是空間的限制,這就導致傳統媒體不能及時對熱點問題進行實時的報道,相對來說時效性比較差。
3.新媒體降低了媒體行業的從業門檻。
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一般是需要取得相應的崗位資格證書才能夠進行崗位的應聘,相對來說有一定的從業門檻,并且對專業來說也有一定的要求。新媒體的從業人員并沒有嚴格的限制不受到學歷專業以及崗位資格的限制,在網絡的時代可以脫離組織機構自我進行運營,相對來說門檻比較低。
4.青年受眾逐步傾向新媒體。
在網絡快速發展的時代,青少年更多的傾向于從網絡上獲取信息,很少有人在從廣播獲取信息,因此青少年對于廣播的接觸在逐漸減少。因此以移動互聯網為主的新媒體以迅猛的態勢沖擊廣播電視受眾,把青年受眾為主體的多數聽眾的注意力逐步轉移到了新媒體。
二、 傳統廣播媒體在媒體領域中的優勢
傳統的廣播媒體主要是依靠聲音作為信息傳播的方式,這也是唯一一種以聲音為媒介的傳播方式,這是廣播媒體最大的特點。相對于其他的新聞媒體方式聲音的辨識度更高,因此傳統的廣播媒體擁有自身的獨特的優勢。
1.高伴隨性。
廣播是唯一一個在室內室外和交通工具上的接觸都相當多的媒體,廣播媒體的非視覺性、隨意性和移動性這三個特點決定了受眾可以在各類場所收聽廣播。從收聽廣播的人群來說伴隨著汽車行業的普及和發展,廣播的受眾群體在不斷的穩定增長。同時廣播也是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相對來說也是比較自由的。
2.低成本。
不管是廣播的建網成本、運營維護成本還是聽眾的收聽成本都大大低于其他媒體甚至包括部分新興媒體,在以城市人群為主要受眾的區域性調頻廣播中表現尤為明顯。數據顯示,89.6%的受眾是通過手機自帶的FM/AM模塊來收聽廣播的,用wifi收聽在線廣播的有9.1%,用移動網絡的有5.9%。
3.應急性。
廣播不過分依賴電信網絡等大型基礎設施,節目的采錄比較快捷,且傳播模式具有多樣性,在緊急情況發生時,可快速實現大范圍穩定可靠的信息覆蓋。在汶川地震、北京特大暴雨災害等重大突發事件中,傳統廣播都發揮了重要的應急功能。2013年底,國家應急廣播中心揭牌,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廣播電臺的“四級聯動”應急信息傳輸模式,2015年底前國內各類災害預警將通過國家應急廣播實時發布。這部分功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無法被其它媒體或傳播方式所替代,這也是傳統廣播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所以,正是由于傳統廣播在傳播空間和姿態上的獨特優點,決定了其在未來必將會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 新時代廣播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策略
作為電子媒體,廣播與新媒體的共性和兼容性以及內容生產的共同點比較多,這也為廣播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創造了進一步的便利條件。特別是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對廣播和新媒體的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新媒體是與傳統媒體相對而論的。
1.節目內容安排上注重與新媒體融合。
廣播節目內容生產上,注重網絡點播和移動收聽方式的兼容,改變以往高大上的姿態,把聽眾視為用戶,把節目內容產品化、產品服務化,以用戶的需求制作節目,實現窄播或小眾化播出。因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進行傳播的……新媒體已經不存在‘受眾的概念”。在運作上,針對新媒體時代的收聽時間碎片化,把現有品牌廣播節目分類捆綁、打包,精短制作,便于任何時間點播和反復收聽,實現二次傳播;“運營新媒體的思維方式對傳統媒體進行升級從而重新塑造媒體市場競爭力”。
2.加快自媒體平臺和廣播網的融合,打造全媒體平臺。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媒體,人人可以發布新聞信息。我們可以把廣播的編采人員或通訊員的個體自媒體集合在一個平臺上,匯總、整合他們的新聞信息資源再進行針對性地發布。這方面可以借鑒鈦媒體模式打造全媒體平臺,構建新型主流媒體。因為“媒體融合的目標是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綜合性的全媒體平臺將成為新型主流媒體”。
3.培育開發青年聽眾市場,使廣播的未來充滿活力。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對廣播受眾市場來說青年受眾群體同樣決定著廣播的未來。因為這個群體是廣播電視未來的受眾市場的決定性人群。假如青年一代都不聽廣播了,我們廣播的未來就可想而知了。為了吸引和鞏固青年群體的廣播情結,我們首先做的是圍繞移動互聯網的特點和當代受眾實際需求設計節目時長、節目內容和節目形態,把廣播節目盡快轉向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多注入時尚元素吸引青年聽眾,爭取青年群體不離開廣播市場,以保證廣播受眾市場的未來和活力。
四、結束語
總之,當前廣播人面臨的是如何加快傳統廣播的轉型升級并促進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步伐。為了保證現階段廣播的收聽市場不被分流和削弱,我們應該加強廣播信號的有效覆蓋,確保傳統收聽方式的同時,以互聯網思維加快廣播節目與新媒體的融合,按照移動互聯網的現實要求和傳播規律去針對性地開發廣播節目。
參考文獻:
[1]高傳智,謝勤亮.“第三條道路”與中國廣播電視新聞體制改革:對現有廣播電視體制缺陷的制度規避[J].新聞大學,2006(01).
[2]梅寧華、宋建武:《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5)》,038、049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杜永明譯,036頁,商務印書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