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巧軍
【摘要】本文認為學習《論語》,首先是通過解讀《論語》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學習做人;其次是在讀《論語》中感悟孝道,領略孔子的孝道思想;當代大學生們應懷著一顆敬畏至誠的心去讀《論語》,要珍愛生命,學會感恩,并將孔子的精神傳承下去。
【關鍵詞】大學生;《論語》;孝道;實踐;傳承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代表著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典籍之一。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當前是一個大變革時代,出生并成長于這個時代的“95后”大學生們,不僅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較少,傳統的道德精神尤其是孝道在大學生價值觀中也表現得極為淡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作為炎黃子孫,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因此,要加強對大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首先從讀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論語》開始。
一、讀《論語》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學編集的,是一部記載孔子言語行事的重要儒家經典。在歷史發展中,《論語》的地位隨著孔子或被尊崇或被貶低而起起伏伏。南懷瑾先生有一個有意思的比喻:“佛學像百貨店……道家則像藥店……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在南懷瑾先生看來,孔孟思想是中國人的糧食店,《論語》是我們的精神糧食。
1、讀《論語》談孔子
對于孔子,每一個中國人都能談上幾句,可是真要詳盡的講述孔子是怎樣的人,那只能套用一句話“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孔子”了。但是不論從何角度認識孔子,孔子的一些基本特性是非常明晰的展現在人們眼前。
(1)好學不倦。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幾句話是孔子一生的寫照。
孔子的好學,表現在對各種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知識,他就拜誰為師,因此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述而》中有這樣一段話: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日:“汝奚不日: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一生都在追求知識,探求真理,真正是“朝聞道,夕死可也”。所以孔子自豪地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2)樂觀幽默。電影《孔子》大制作、大背景、大陣容,在觀看時更多感受是壓抑,是忍辱負重,是磨難。但《論語》中找不到一個苦字,一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給我們帶來各種苦惱的事情,在他這里都是很可樂的。
孔子的快樂首先是建立在與人交往中。獨自在學習探索中可以體會到快樂;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弟子交流中感受到快樂;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在不斷的修養自己成為君子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快樂。
孔子的快樂又是建立在幽默自嘲上。當孔子與弟子走失后,有人對子貢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將這些話轉告孔子,孔子卻欣然笑日:“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3)平等待人。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辦私塾的人,他收徒的原則不拘一格。他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因此他的弟子各個階層都有,他都一視同仁。
孔子的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教學氛圍很寬松,對學生也多是開導,學生在他的教導下也勤于思考。在教育中,孔子對學生以鼓勵為主。他對學生的優秀總是大加贊美。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謂子貢日:“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這些對話不僅反映出孔門多賢,也反映出孔子為弟子的成就而自豪的心情。
孔子對學生通達、寬厚,與學生之間建立起平等和諧親密的關系,孔子與弟子,名為老師與學生,但感情深比父子。當顏回死了,他哭著哀嘆:“天喪予,天喪予!”子路在衛國做官,在政治變亂中遇難,被剁成肉醬。孔子知道了這個消息后哭的很傷心,不忍心吃肉醬,將自己家中的肉醬都倒掉。孔子對學生的培養和關愛也贏得了學生們的真感情,在孔子死后,眾多弟子為他服喪,并為他守墓三年,其中子貢守墓六年。
2、讀《論語》,談做人
孔子所處的時代,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社會是一種“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亂局面。為了整頓社會秩序,挽救世道人心,孔子竭力主張恢復周禮。他不僅精通周禮,而且身體力行。在《論語》中隨處可以看到孔子提醒人們如何為學、仁義、孝悌、交友、為政等等,可以說《論語》的中心就是做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教育我們生活中人人有自己閃光點,我們要謙虛好學;“吾日三省吾身”教育我們要隨時反省自我;“事父母能竭其力”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教育我們對他人要有惻隱之心;“泛愛眾,而親仁”教育我們要有愛心重仁德;“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教育我們誠信是為人的根本,無信的人不會被人尊重;“過則勿憚改”是說要知錯就改;“克己復禮為仁”教育我們要以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影響社會……
縱觀整部《論語》,這樣警示的語句隨時在提醒人們。今天和平時期,國家發展蒸蒸日上,但卻付出了慘痛代價,一方面面臨著人性異化、道德缺失、精神淪陷、人心不古等內部危機;另一方面面臨著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社會不公、兩極分化等外部問題。面對今天的社會現狀,希望世人重新回到富有生機的文化歷史傳統中,再讀《論語》,在傳統文化的經典中,重尋自己的精神家園,恢復自己的人性,明了一個人、一個家、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今后該走的方向和路線,希望每一個國人都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論語》思想中的精粹。
二、悟孝道
孝,是一種最自然的親情回報。孔子認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提倡“百善孝為先”。在《論語》中,有關孝道有很多觀點。
1、孝心、孝行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喜,一則以懼。”南懷瑾先生解釋道:對于父母的年齡,兒女不能不知道;父母增長了一歲,兒女應當既感到喜悅又感到懼怕。喜悅什么呢?父母年齡長了一歲,壽又添了一歲,懼怕什么呢?父母年歲越高,距離人生終點越近。當為人父母時才真心明白“養兒方知父母恩”,也愈加想向父母盡孝。可總覺得時間還長,還來得及,一回首卻發現父母已經老了,真正是“孝敬父母不能等”啊!
2、孝養、孝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僅僅養活父母不是孝。在孔子時代,有周禮的約束,人們的生活節奏很慢,尚且有人認為,只要養活父母就好了,保證了基本物質生活就好了。在今天快節奏的生活,人們對孝的認識就更加不足了。因此對父母的孝不僅是讓父母休息,自己承擔一切,而要做到從內而外的孝,發自內心的孝。既要有心中的孝、行為的孝,又要有態度的敬。
3、孝思、孝繼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人父母,最驚慌、憂慮、無助的時候就是孩子生病時。看到病痛中的孩子,父母除了自責沒有把孩子照顧好之外,想的最多的就是:“讓我替孩子生病吧,只要他健健康康的。”這種心情是子女做父母之后才能體會。
4、孝順、孝諫
子日:“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又不違,勞而不怨。”人們教育子女,總會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是孔子很睿智,他認為子女在照料父母時,如果他們做事有錯了,或者與自己的意見有不同,不是一味的順從父母,而是要婉轉的給父母提出。如果意見沒有被父母接受,也不能大喊大叫,而是還要恭敬對待父母,不能違背禮數,替父母憂慮而不是怨恨他們。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你跟他們有什么意見相左,在說話的時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好話也要好好說,“孝”不是絕對的服從。
5、孝喪、孝祭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意思就是當父母活著的時候,應按一定的禮節侍奉他們;他們去世了,應按一定的禮儀要求安葬他們、祭奠他們。這里沒有虛談什么是孝,而在實實在在告訴怎么做。對于子女,不論出于何種社會角色,但是在孝敬父母時都是一樣的,盡職盡責,使家庭和諧,讓父母高興。
《論語》中,孔子對其弟子講孝道處,遠遠不止上面幾條,孔子論孝,看重的是精神層面的內容,要給父母以精神上的安慰,讓他們生活得快樂。這些言論在今天依然是講論孝道的經典語錄。
三、重踐行
孝道,最重要的就是孝心實踐。今日,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各種文化相互交融,但由于人們對孝道思想的社會價值和倫理價值缺乏公正客觀的認識,使得孝道思想在大學生身上弱化淡化甚至異化了。傳統的優秀文明成果需要我們一代代繼承下去,今天的大學生們如何實踐孝道思想呢?
1、學會珍愛生命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個觀點其實在說不僅要關注父母的生命,而且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盡孝,全而生之,全兒還之。有人覺得這個觀點很迂腐,唾棄了這個觀點。認為“我的身體我做主”,不再為了父母保全好自己的身體,無所顧忌的對待自己的身體,反而有了太多的傷害。
資料顯示,近幾年來,中國已經成為高自殺率國家,自殺成為我國15歲到34歲的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在和諧美好的大學校園,有些年輕的生命在這里結束了。生命只有一次,導致施行自殺者采取如此極端的方式對待生命的原因有很多,可是面臨這樣極端選擇時,在最后的一剎那他們有沒有想過父母?有沒有想過如果他們離去,年邁的父母將怎樣生活?有沒有想過要為父母珍愛自己的生命?無論遭遇了怎樣的挫折、磨難,背后總有父母堅定的支持,即使全世界放棄了你,還有父母愛的目光牽掛著你,這樣還有什么坎坷邁不過呢?為了父母,珍愛生命,這就是盡孝。
2、學會感恩
古人云“為人生在天地之間,有四恩:感天地蓋載之恩,日月照臨之恩,國王水土之恩,父母養育之恩。”古人敬畏天地、神祗、父母、自然界的萬物,對這一切都充滿了感恩的心。孔子論“孝”中,一再強調要對父母感恩,要知恩圖報。感恩之情是孝道之心的感情基礎。在孩子年幼時就要培養他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孩子學會感恩,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一個人的一生,從小處而言,幼時受到父母的養育之恩;入學后有老師的教育之恩、同學朋友的關照之恩;工作后有同事的關懷幫助之恩;年老了要受到晚輩的贍養照顧之恩,只有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感激幫助他的人、主動學會幫助別人。
3、注重傳承
孝道從古至今的基本內涵沒有太大的變化,今天它依然包含對父母物質上的贍養和精神上的孝敬。物質上的贍養是從生活中照料父母,讓父母老有所養,老有所靠;精神上的孝敬是從精神上安撫父母,讓父母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大學生們通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全心認識到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美德,是憲法明確規定的“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從自身做起,弘揚孝德,并代代流傳下去。
經典是常讀常新,大學生們帶著敬畏之心讀《論語》,在不斷的閱讀中,從文化偉人、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傳承孔子留給后人的文化薪火,深思孔子學說對人生的指導意義,明了前進的方向,提升自己的修養,讓中國優秀文化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