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王居海
【摘要】文章闡述了高校體育場館的界定及特點,分析了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現狀,提出了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策略。要充分利用媒體進行宣傳;切實增強全民健身意識;著力提升高校體育場館管理者的經營管理能力;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關鍵詞】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配置;對外開放;經營策略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烈,對體育的需求日益增長,不過,缺少體育場館設施直接影響人們從事體育鍛煉,然而,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化恰好可以解決這一困難。據全國第五次體育場館普查數據顯示:教育系統擁有的體育場館占據全國體育場館的65.6%的比例,其中高校體育場館占全國體育場地數量的3.4%。高校體育場館在建設規模及質量方面均顯示出其它單位難以比擬的獨特優勢,如何開發并充分利用如此龐大的場館資源,從而更好地發揮其社會功能,已成為體育界廣泛討論的課題。隨著教育體制的變革,高校管理及運作日益步入市場經濟發展軌道,高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已是一條必由之路。目前,各高校的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的程度普遍不高,大量的體育場地和器材仍處于閑置狀態,學校對此缺乏相應地管理措施,總體而言,高校體育場館的利用率尚處于較低水平,這不僅造成場館資源的浪費,同時也不利于大眾健身的順利開展。所以,新時期重視大眾健身需求,進一步提升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程度,積極助力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展。本文根據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配置及經營現狀,提出有益于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對策,以期切實提升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二、高校體育場館概述
1、界定
所謂的高校體育場館,指的是各級高校下轄的主要用于滿足大學生體育教學及健身需求的活動場所總稱,具體包括田徑場、體育館、運動場及各類運動場地。
2、特點
(1)開放時間的有限性。高校體育場館最主要的用途是為了滿足大學生的學習、訓練及競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如果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時間過多,甚至直接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則顯得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2)非盈利性、盈利性二者并存。根據產品在消費方面是否具有排他性及競爭性,可將物品劃分為私人產品及公共產品,而界于二者之間的既具有私人產品特性,同時又不乏公共產品特性,此類物品稱為準公共產品。從體育場館建設目的及其使用特點來看,不難看出高校體育場館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而存在,即其兼具非盈利性和盈利性。
(3)軟硬件資源的優越性。高校擁有一批學歷較高、業務能力較強的體育教師,同時擁有充足的體育場館設施及器材等資源優勢,這些資源在滿足體育教學任務以后,運用正確的營銷手段,為社會大眾提供優質的有償服務,可以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有助于全民健身計劃的順利實施。
三、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現狀
1、缺乏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
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者大都缺乏經營管理意識和能力,體育商貿規則及相關運作技巧等知識明顯不足,很難實施各種經營方法,無法實現體育場館資源的有效配置。
2、開發利用程度普遍較低
第一,從鍛煉人群來看,主要是在校師生,周邊居民則非常有限;第二,就組織活動形式而言,以教學、訓練及競賽為主,以個體自主鍛煉為輔;第三,就經濟效益而言,大部分存在經營活動的體育場館基本僅夠滿足管理人員的勞務支出;第四,從社會效益來看,高校體育場館有助于周邊居民的健身活動,不過,面向社會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文化活動非常有限。
3、管理體制不暢
高校對體育場館有絕對的管理權及支配權,場館管理方面大都是行政化管理方式。學校的后勤、體育部、工會及團委等部門均不同程度地參與高校體育場館具體管理事務,此種各行其職的行政管理模式并不能很好的發揮其管理職能,都在管,也可謂都不管,遇事相互推諉現象非常普遍。
四、優化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的策略
1、充分利用媒體進行宣傳
高校體育場館需針對各類消費人群,綜合運用各種宣傳方式,進一步加大對體育場館資源的宣傳力度,如通過報紙、電視臺、網絡等渠道公布場館開放時間及收費標準等內容,提升高校體育場館在市民中的認同感與影響力,吸引消費群體,并最大程度上開發潛在的消費群體。
2、切實增強全民健身意識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迫切需要高校及社會各界人士增強“全民健身”意識,在目前社會體育場館資源比較短缺的背景下,高校體育場館可以為社會大眾的體育鍛煉提供優質的健身場所,這在未來很長時間內是大勢所趨,有償開放的收入可用于場館維修,從而為學校減輕負擔,最為重要的是,可解決群眾健身場所缺乏的實際問題,這對于學校及社會是雙贏的事情。
3、著力提升高校體育場館管理者的經營管理能力
各高校需積極引進既懂體育發展規律同時又懂經營管理的人才,并注重對現有管理人員的在職培訓,進一步提升其體育商貿規則及運作技巧的能力,努力實現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高效的經營管理模式,從而實現高校體育場館資源的有序、規范開放。
4、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
將高校體育場館資源投入市場運營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實現體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而體育場館能否達到該目的,關鍵是體育場館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及服務質量,既包括對場館、器械的日常養護,同時也包括對鍛煉人員的有效監管。
5、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
不同健身群體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各高校結合實際情況,統籌規劃,制定出合理的收費標準,從而實現體育場館既可以滿足大眾需求,同時維持自身運轉。
6、健全規章制度
注重體育法規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工作,將高校體育場館資源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并加快體育立法進程,從而實現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對社會開放的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高校體育場館作為社會公共教育資源,除了要滿足在校師生的體育健身所需外,也應該為全民健身計劃的落實貢獻一份力量,這就要求體育場館管理人員,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識與能力,為鍛煉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從而實現高校體育場館的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