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華
摘 要:音樂專業作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專業,學生在畢業時面臨著比其他專業更大的就業難度,就業渠道較其它專業更加狹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近年文化藝術單位不斷改制,社會對藝術專業畢業生的吸收接納能力極為有限,與此同時當前的戶籍制度、人事制度等因素也都制約著藝術專業畢業生的有效需求。在激烈的競爭面前,地方高校音樂類專業的畢業生因專業性強,就業面相對狹窄,社會需求量小,同時還要面對來自重點大學音樂類專業、音樂院校和非藝術類專業畢業生的競爭,就業難的問題更為突出。因此,對地方院校音樂專業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應從實際出發分析其影響就業競爭力的因素,提出一個相對合理的,科學的又可操控的建議,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力。
關鍵詞:音樂專業;就業;競爭力
一、影響地方院校音樂專業畢業生競爭力因素分析
音樂專業學習投入巨大,許多畢業生就業期望過高,因此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待遇、職業前景形成“落差”。通過對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在就業觀念和求職準備工作方面的研究,發現音樂專業畢業生普遍存在欠缺。影響因素如下:
第一,地方音樂類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從高校擴招后到現在,我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普通高校開辦音樂類專業如潮水般興起。除傳統的藝術類本科院校外,許多綜合性大學也設立了藝術學院,民辦高校設立藝術類高職專業則更多。
第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師資力量不強。地方高校在師資力量方面基礎比較差、底子薄,特別是新成立的系院和新組建的音樂類專業,缺乏一支有過硬專業技術和教學能力的師資隊伍。
第三,學校專業結構不合理。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在專業設置上觀念落后,缺乏創新,在專業設置上延續的全國知名音樂院校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專業結構模式。但按照這種專業設置模式培養出來的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由于專業優勢不是很明顯,導致往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太適應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的專業需要,找工作的局限很大,就業質量不高。
(一)重專業學習,輕綜合素質。各藝術院校在辦學過程往往把藝術教育作為單一專業技巧教育而不是藝術素質教育,重“技”輕“藝”或重“藝”輕“文”的現象普遍存在。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影響了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所培養的人才只是身懷某項技能的“工匠”,或者是文化修養匱乏、缺乏創造力的表演者、藝術模仿者。地方高校音樂類專業的學生入學時文化素質和專業水平都相對較低,學校在師資力量、辦學條件、學校聲譽和地理位置等方面也處于劣勢,而且在辦學過程中也普通存在重專業,輕綜合素質的現象,學生與藝術院校、重點綜合性大學音樂類專業的學生一樣,“主修”意識特別強,認為自己專業學好就行了,忽視對其他課程的學習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就出現了只會唱歌、只會跳舞、只會彈琴的單一發展、知識面過窄,綜合素質較差的畢業生。這樣的“專才”無法適應相關崗位的工作要求,無法滿足區域經濟建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重個人才藝,輕合作培養。音樂類專業的學生具有藝術類學生共有的特點:思維活躍、個性張揚、獨立意識和自我表現意識很強,往往只對自身及專業感興趣,對除此之外的事情關心較少,集體意識和合作意識普遍不強。加上音樂類專業特殊的教學規律,專業授課大多采用一對一或小班教學的形式進行,由于每個人上課的時間不盡相同,且分散零碎,因此不能像普通專業的學生一樣經常開展培養學生集體主義和合作精神的團隊活動,帶來的結果是不利于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提高。而職場的發展是以合作和競爭為基礎的。
(三)重創新意識,輕AQ教育逆商。AQ來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稱逆境商數,一般被譯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美國職業培訓師保羅?斯托茨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大量資料顯示,在市場經濟日趨激烈的今天,大學生能否成功就業、創業和有較好的職業發展,不僅取決于其是否有強烈的創新創業意識、嫻熟的專業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華,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大多數音樂類專業的學生家庭條件和成長的環境相對優越,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關注、關愛較多,依賴思想嚴重,缺乏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面對困難的勇氣,心理承壓能力較弱,AQ不高。而音樂類專業在人才培養要求和實踐過程中,始終強調學生個性化的特征,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創造力。創新意識強,而AQ不高,抗壓能力差,往往會因為曾經的失敗導致自信心不足,這在競爭中是最致命的。
二、提高地方院校音樂專業畢業生競爭力的措施
首先,控制招生規模、提升生源質量。近幾年,音樂本科教育在不斷擴招的同時,出現了不少問題,教學質量的下滑就是擴招帶來的最直接最嚴重的后遺癥。
第二,建立一支學術研究與藝術實踐兼備的師資隊伍。當控制了招生規模,教師將有時間進行專業學習,因此,創造條件選派青年教師外出進修,攻讀學位,以提高學歷層次、優化教師隊伍結構。采用外聘導師方式,聘請專家、教授進行青年教師的培訓、專業教學指導和科研實踐的指導,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科研水平。建立專業的實踐機制,音樂專業教師定期進行實踐性的演出活動,參加地方、社會組織的音樂晚會。以取得演出實踐的經驗;達到音樂教師們從講臺到舞臺,再從舞臺到講臺的音樂專業素質提升的轉換,取得寶貴的經驗,以用來充實自己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調整專業課程設置,轉變教學理念。音樂教育專業現狀的形成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音樂教育專業的理念,所以,要培養應用型音樂藝術人才必須首先轉變音樂教育專業理念。地方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應在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一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積淀知識文化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職業道德,培養他們高深的音樂表演能力,培養學生超常的音樂思維和創造力的整合力。要使音樂教育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還應該注重專業課程的調整。音樂專業課程設置要在夯實學生堅實的專業基礎上,拓寬專業口徑,構建多元的知識體系。一方面要科學合理的開設專業課程,增加文化科學基礎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要面對音樂市場的變化,要不斷增加大量新知識,新課程,注重與音樂實踐的結合。
參考文獻:
[1]李新.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人學教育有效性初探[J].現代教育管理.2010(11).
[2]高敏成.高校音樂教育“重技輕文”現象談[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08(03)
[3]張小璉.論地方高校音樂類專業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J].嘉應學院學報.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