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恭坤
摘 要:班主任應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隨時隨地,時時刻刻了解他們,關心他們,并真正地接納他們,對癥下藥,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和教育他們,用心去撫平他們心靈的創傷,用情去點燃他們心中希望與勇氣的燈。需要親人、教師、同伴的關心與疏導。關心教育殘缺家庭的孩子,使之健康成長,是我們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面前的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殘缺家庭;有效措施;自信;堅強;適度宣泄
社會快速發展變化在給人們帶來新的幸福的同時,又制造許多新的不幸,“殘缺家庭”的比例在飛速地發展。 什么是“殘缺家庭”?殘缺家庭是指夫妻雙方有一方因離婚、喪偶而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我校像這類家庭中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這些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都因家庭的變故而導致心靈的創傷,或自卑、嫉妒;或耐挫力差;或孤僻;或不誠實;或任性;或暴躁、怯懦;或散漫……這時的孩子是多么需要有人能夠走進他的心靈,聽聽他的心理話,把心中的苦惱、不安、郁悶發泄出來。任何疾病都需要“對癥下藥”,而對于這種因為家庭殘缺而心靈殘缺的孩子更需要“對癥下藥”,更需要親人、教師、同伴的關心與疏導。因此,關心教育殘缺家庭的孩子,使之健康成長,就成了擺在我們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面前的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治療自卑、孤僻的特效藥——自信
父母離婚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離婚家庭的孩子常常遭人議論,也常常遭其他孩子的嘲笑和譏諷,因此變得多愁善感,經常會懷疑別人看不起他,自己特別與眾不同,因此不愿與人來往,常常獨自一人在家,躲在房間里玩電腦,生活在自己編織的世界里無法自拔。有的孩子突然失去了父親或母親的愛,容易感到“沒媽的孩子像根草”,與別的孩子對比之下,會自感不如人,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嫉妒別人。自信是治療自卑、孤僻的特效藥。
教師肯定的評價有利于學生自信的培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否恰當是學生情緒的晴雨表。如果學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師及時而中肯的評價,學生就會感到自己會被欣賞,就會愉快積極,從而增強自信心。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信,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及日常生活中,就要對學生多肯定,多表揚,盡量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找孩子身上的優點。以前我班上有位學生,本來成績就不理想,再加上父母離異,變得沉默寡言。但他每次勞動還是會積極參加,在一次的勞動中,他主動擔負起提水洗地板的艱巨任務,衣服褲子濕透了,但他滿不在乎,水還是一趟一趟地提,我稱他勞動小能手,是其他同學學習的榜樣,在他的臉上出現了久違的笑容。再以后,我就派他分管班級衛生,他干得不錯,我又在班上表揚他,夸他“有志氣,進步快。”并轉換到學習中來,老師的激勵,肯定的評價,使他堅定了信心。從此以后,各方面都取得可喜的進步。
二、治療耐挫力差的良藥——堅強
“家庭殘缺”的孩子,常常經不起打擊,面對困難與挫折常常出現束手無策的情況。這主要由于家庭的殘缺使他們得不到全面的,良好的教育。有的孩子得到百般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的孩子雖然信心十足,目標明確,但得不到實現;有的生性懶惰……使這些孩子耐挫力差。我班像這樣的孩子有十個。堅強是治療耐挫力差的良藥。
針對這種情況,我在班上召開“耐受挫折,學會堅強”主題班會,以此來培養學生耐受挫折的正確態度,讓學生知道,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事事如意”的人。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不如意,美國總統布什也不順心。挫折是人生無法避免的,但對待挫折的態度卻是可以選擇的,因此,我們應該堅強地對待挫折和不幸。
我經常利用名人名言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不幸的堅強性格。馬在思說:“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約翰遜說:“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堅持多久。”貝多芬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走向歡樂。”“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隨意擺布我。”這些至理名言,能激勵學生,無論遭遇什么,都能保持不屈的奮斗精神而扼住命運的咽喉,成為生活的強者。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還常常利用榜樣的力量來培養學生的耐挫折能力。我們常在班會上給同學們講古今中外名人戰勝挫折的故事。如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進過學校,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后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 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美國著名的聾盲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但以驚人毅力學完小學到大學全部課程。她通曉英、法、德、拉丁、希臘等5種語言。出版了《樂觀》、《走向光明》、《我的生活》等14部著作。有的被譯成50余種文字,風靡5大洲。1965年,當她85歲高齡時被選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 這些活生生的事例,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的心,因此,他們也會用這面鏡子去照照自己,從而獲得戰勝挫折的精神力量,鼓勵他們去勇敢面對生活。
三、治療任性、暴躁的妙藥——適度宣泄
父母離異前經常會因為一點點雞毛蒜皮的事而大聲爭吵,每次爭吵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是一場災難,都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孩子經常受父母吵架、甚至打架的影響,經過耳濡目染,也會養成暴躁的性格,甚至一些孩子也常模仿大人用暴力來解決問題。也有些家長認為自己離婚對不起孩子,往往會做出一些補償性的行為,過于嬌慣、遷就孩子,致使孩子任性。適度宣泄是治療任性、暴躁的妙藥。
家庭環境的突變,會給孩子們造成無形的壓力,他們需要宣泄。我們只有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孩子,以真誠開放的胸懷接納他們,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真正走入孩子受創的心靈。面對這些特殊的孩子,我經常會找他們談心告訴他們,美國前總統里根是個性情溫和的人,但有時也會發點脾氣。他發起怒來,會把鉛筆或眼鏡扔在地上,然后很快恢復情緒。美國總統遇到問題都會找到自己的宣泄方法,恢復自己的心情。我們如果生氣時,也可以適當扔扔自己的東西,也可以大一空曠的地方大哭一場,也可以到操場上跑步,也可以 把筆當作武器,把心中的話兒傾注在紙上…… 讓學生學會用恰當的方式宣泄自己情感的時候,孩子的心靈覺得輕松了。這樣更利于接受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果然,經過一個階段后,脾氣暴躁、愛打人的孩子變得和氣了,有禮貌了。記得有一次,我班上一位學生她原本性格暴躁,下課時,同學說:“臟孩子,胖孩子!”他竟然沒像往日那樣大聲辱罵同學,而是寫了一篇日記《老師我想對您說》,當他把作文給我時,臉上綻放笑容。
家庭的殘缺是孩子心中的一塊陰影,作為班主任,應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隨時隨地,時時刻刻了解他們,關心他們,并真正地接納他們,對癥下藥,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和教育他們,用心去撫平他們心靈的創傷,用情去點燃他們心中希望與勇氣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