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萍
[摘 要]中國現代人事管理模式就是獨特的人事管理創新。而這種創新正是由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核孕育的,通過介紹人事管理、行政道德的含義、特征及功能,了解當前行政道德的現狀與趨勢,淺析在面對行政道德失范的狀況時,應如何加強行政道德的建設。
[關鍵詞]人事管理 行政道德 道德建設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F1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3-0284-02
1 引言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人。正是基于這種心理品質,中華民族才有著強大的凝聚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構建一個適合目前生產力狀況和民族特點的人事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一個必然要完成的歷史性課題,中國要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勝,政府的執政能力起著某種程度上的決定作用,就必須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維及行動模式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給予中國古代管理智慧一個全新的闡釋。
2 傳統文化對于現代人事管理的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涵著豐富的管理思想,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和層次,把古代優秀文化與現代人事管理的實際結合起來,現代社會中的人,是有意識、有感情和有社會關系的“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社會關系及以此為依托的復雜的人文背景,人事管理制度在其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幾種原生性文化之一,具有文化本源的意義。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現代人事管理體系不可能拋開中國傳統文化而重建。只能是在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為此構建一個高效、和諧并具有中國民族性格的現代人事管理制度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
3 倫理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特殊的意識形態和行為規范
何謂倫理?《說文解字》中的注釋說“倫,輩也”。《辭源》中的注釋是“倫,同輩,同類;道理,次序”。“倫理”一詞的本義是表示處理家庭、家族、宗族等血緣群體中的人倫關系所應遵守的原則,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
何謂道德?“道”字的本義是路,古人以“道”表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則、規律,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規矩。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這一含義。“德”字的本義是“得”,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四書集注》中注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謂也”。兩字合成“道德”一詞,表示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規范,含有真理、原則、規律等多重含義。
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科學,道德是倫理學研究的對象,二者關系密切,常以“倫理道德”一詞連用。
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在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反映,在社會生活中體現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具有獨特的作用機理和表現形式,其社會功能一般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認識功能。正確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選擇人生道路與生活方式。二是調節功能。指導和糾正人際利益與行為,促進社會和諧。三是教育功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努力成為高尚的人。四是評價功能。道德是人們用以評價和把握現實的一種依據。五是平衡功能。在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維持生態平衡,和諧子孫關系。就特征而言,道德具有一般社會意識形態的階級性、民族性、時代性等特征。作為社會準則,道德也有三個特點:一是以善惡為判斷標準;二是以社會輿論、內心信念來維系;三是道德文化和道德觀念在不同的時代會發生變化。
4 現代人事管理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比較
現代人事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許多基本哲理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至深的淵源和高度的融合。
任何管理目標的實現,都要靠一定的組織來完成。有效的組織應遵循目標一致、跨度合理、指揮統一、權責分明、職能明確等基本原則。早在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意識到合群是人類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類結成社會群體的必要前提,沒有等級劃分的限制,群體內部就會發生爭奪。“合”與“分”是解決各類組織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組織良性運轉的前提,在現代管理理論中,領導和激勵密切相關,只有理解了人們的真實需要和行為動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勵問題,從而實現有效的領導。
我國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論是儒家的“人性可塑說”。西方行為科學都假定人性不是一個“變數”,管理者只有設法去適應人性。而中國傳統文化更強調后天的塑造與引導,如荀子主張“導人去偽”,孟子主張“領悟善端”,這比起單純被動地適應人性會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今天我們大力倡導“經營人性”,只有在“人”的意義上,才能夠對人事管理的良性、持久發展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道理很簡單:管理,只有基于對中國人內在價值觀與幸福感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收獲成功。
相對而言,西方管理學注重對物化結果或階段性成果的控制,強調控制的實效性;中國傳統文化則偏重于對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標準模糊、不精確但更具柔性。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題,老子講的“無為”是達到“無不為”、“無為治這一目的的手段。確切地說,無為管理的實質是把人的社會性減到最低限度,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5 人事管理的道德屬性
5.1 人事管理與行政道德
人事管理具備一般管理所必備的要素和特性,但人事管理職業與一般職業 (包括普通的私人性管理職業)有著根本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人事管理的職業主體是政府行政人員,公務員制度建立以后,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才有從事人事管理職業的資格。其次,人事管理職業的職業屬性是公職,人事管理職業具有國家屬性,屬于公共性職業而非私人性職業。再次,人事管理的職業活動是公務活動,其目標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優。政府行政人員的人事管理活動代表國家,必須嚴格遵守行政道德。
何謂行政道德?簡而言之,國家行政工作人員在行使公共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所遵循的道德原則與規范,即為行政道德。行政道德也是一種管理道德,它在實際應用時通過對組織資源和組織成員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使工作效果和效率達到道德目標,使整體道德品質達到社會與經濟進步所要求的程度和進度,形成高質高效的道德文化、提升管理中的行政權威和社會形象。
5.2 當前行政道德的現狀與趨勢
行政道德在確保人事管理職能得到合法有效履行、維持良好的行政內部關系與公共關系、促成良好社會風氣形成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結構、社會運行機制、社會體制、社會觀念等方面的轉型變遷,行政道德失范的現象已經顯著呈現。
社會轉型往往伴隨有社會道德失范現象,現階段我國正處于急劇變遷時的“失范期”與“陣痛期”,各種失范現象愈來愈普遍,呈現加速擴散蔓延的趨勢。社會道德失范涉及的領域不斷擴大,失范的形式日趨多樣化。諸如經濟領域的假冒偽劣、弄虛作假、短斤少兩、經濟詐諞、虛假廣告、商業賄賂、不正當競爭等行為;政治領域的行賄受賄、貪污腐敗、濫用職權、以權謀私、公共權力異化等行為;思想、文化領域的公私觀念顛倒、義利觀念錯位等行為;知識領域的抄襲、剽竊、盜版、侵犯知識產權等行為,都是社會道德失范的具體體現。從靜態來看,我國行政道德失范既有規范體系本身呈現出的混亂狀態,包括指導規范的價值理念有偏差、規范的內在質量不高、不符合社會公平公正的原則;地方政府為了片面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為完成特定的事情與任務制定的“土政策”,具有地方性、臨時性、具體性,與國家的法律法規不相符合;行政規范之間相互抵觸導致漏洞空隙凸顯,等等。
從“動態”來看,政府機構及其行政人員的行為失范表現包括行政壟斷、虛假信息與欺騙手法、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先上車后買票”等等。在公共行政人員的個體行政道德失范方面,基層干部主要表現出貪污、收受賄賂、侵占他人利益等等。中層干部主要表現為利用權力支持身邊工作人員以權經商、違規插手建筑工程招標投標、干預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為違法經營者提供保護等等,獲取金錢與財富的高額回報。高層干部的主要表現,除了以權力為子女、親屬與工作人員經商、批項目、報貸款外,突出的是提拔干部、支持和保護私營企業主的違法行為等等。作者按違法程度將行政道德失范行為劃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較為輕微的“白色失范”,是認識上的失范,理念上的失范。第二種是行政實踐中喪失責任的失范,違背行政職業規范,是違紀、行政不作為、公私不分的“道德屏障狀態”和獲取名聲的失德行為,是一種“灰色失范”。第三種則是嚴重的腐敗行為,觸及法律,構成違法,這種失范最嚴重,被稱為“黑色失范”。
6 傳統文化與現代人事管理的共生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契合絕不是一種偶然,它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西方物質文明是可以共生的。
現代人事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從“以個性為本”、“以人性為本”到“以人文為本”的轉化過程中,文化對人事管理的影響權重日益增加,綿延五千年的華夏文化充分說明了我國在對文化的整合與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貴“和”持“中”。注重和諧,已浸透中華民族文化肌體每一個毛孔,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才能趨向管理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治”。
7 加強行政道德建設
現實留給我們的是沉痛的反思,糾正和反省現狀還得靠我們中國人的自身力量。面對當前行政道德失范,如何加強行政道德建設,各方面的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以下介紹幾個方向。一是下決心構建現代行政道德體系。加速查處道德失范,依法行政、科學行政、協調行政、實事求是、熱情待人等道德面貌。以此為行政道德劃出禁區紅線。二是針對權力腐敗的特征采取對策。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已經成為反腐倡廉的關鍵環節。
三是開展行政道德文化建設。首先要加強社會道德的全面教育,從城市到農村都要講究長期性、針對性和法規性。德育要從兒童抓起,領導帶頭、以點帶面、全面部署實施。其次要組織力量、發動群眾、先急后緩、扎實落實道德規范。對行政公務人員廉潔奉公、勤政為民、艱苦樸素等行政道德模范要宣傳表揚,對切合實際、踏實有效、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行政規范要宣傳推廣,促進干部群眾中形成習慣。再次要完善道德的社會監督機制,為履行職責、保護干部,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辦事程序中要實行公民旁聽、接受行政監察和行政復議,審判要實行回避制度等等,發揮社會監督的道德作用,有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我國行政道德建設一定能迅速邁向正確軌道,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能成功。
參考文獻
[1] 蘇建永,樊傳明,吳兆方主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北京市: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 劉德章主編:《公務員公共管理核心課程讀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6.
[3]楊海蛟等撰:《政治意識論》 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4]哈羅德孔茨等著,郝國華等譯.管理學.第十版,經濟科學出版社.
[5]張國慶.人事管理學概論(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6]宋光華,王文臣.企業管理科學化、現代化與中華文化.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7]李濤.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的傳統借鑒.2005年.
[8]周建波.儒道墨法與企業經營.機械工業出版社.http://www.hi138.com.
中國科技博覽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