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娟 黃云芳 陳文莉
(武漢市中心醫院腎內科,湖北 武漢 430014)
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清內脂素水平的變化及其與氧化應激的關系
黃 娟 黃云芳 陳文莉
(武漢市中心醫院腎內科,湖北 武漢 430014)
目的 觀察2型糖尿病腎病(T2DN)患者血清內脂素水平的變化及其與氧化應激的關系。方法 分別測定30例正常對照組(NC組)、單純2型糖尿病(T2DM組)、T2DN組患者血清內脂素、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過氧化氫酶(CAT)的水平。結果 T2DM組血清內脂素和MDA明顯高于NC組(均P<0.01),T2DN組血清內脂素和MDA明顯高于T2DM組(均P<0.01)。T2DN組血清SOD和CAT明顯低于T2DM組(P<0.01),T2DN患者血清內脂素與體質指數(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HOMA-IR、甘油三酯(TG)和MDA呈明顯正相關(r=0.418,r=0.475,r=0.359,r=0.427,r=0.518,r=0.522,均P<0.01),與SOD和CAT呈明顯負相關(r=-0.583,r=-0.469,均P<0.01)。結論 T2DN患者血清內脂素水平升高,同時存在氧化應激,內脂素與氧化應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共同參與T2DN的發生發展。
糖尿病腎病;內脂素;氧化應激
糖尿病腎病(DN)的病因較為復雜,目前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Gulcelik等〔1〕研究提示,脂肪細胞因子可預測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內脂素是近來發現的一種具有胰島素效應的脂肪細胞因子,與肥胖、胰島素抵抗(IR)和2型糖尿病(T2DM)有關,能夠激活胰島素信號傳導途徑,具有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抗胰島素效應〔2〕。內脂素可在腎臟足細胞合成,血漿內脂素水平在早期DN體內增加,表明內脂素在DN的發病機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有關DN患者血清內脂素水平的變化及與氧化應激的關系,國內外研究尚未見報道。本文探討DN患者血清內脂素水平的變化及其與氧化應激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1月至2012年1月在武漢市中心醫院住院的T2DM患者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齡45~69〔平均(55.35±9.16)〕歲;病程11個月至11年,平均(7.65±5.25)年。其中無并發癥的單純T2DM組(T2DM組)30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30 mg/24 h;臨床DN組(T2DN組)30例,均合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UAER>300 mg/24 h,腎功能正常,排除原發性腎病,泌尿系感染、高血壓、心衰等原因所致的蛋白尿。正常對照組(NC組),均為我院體檢中心經健康體檢合格的正常人,男15 例,女15例,平均年齡(54.2±12.3)歲。無心、肝、肺、腎等重要臟器疾患,肝、腎功能試驗正常,無糖尿病、腎臟病及高血壓等病史,3組年齡、性別、病程、體重指數(BMI)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全部受試者禁食12 h,晨空腹采血測血糖、血脂、血漿胰島素和C肽,同時取肘靜脈血5 ml分離血清,置-70℃冰箱保存用于內脂素、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的測定。
1.2.2 測定方法 內酯素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試劑盒由深圳晶美公司從美國進口。操作方法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嚴格執行。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測定,SOD采用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CAT采用高錳酸鉀滴定法測定,試劑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提供,嚴格按使用說明書操作。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脂采用酶比色法測定,均采用日本OlympusAU 2700 型自動分析儀檢測。電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漿胰島素和C 肽,并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 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漿胰島素/22.5。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相關分析采用直線回歸。
2.1 3組血清學指標的水平比較 T2DM組血清內脂素和MDA明顯高于NC組(均P<0.01),T2DN組血清內脂素和MDA明顯高于T2DM組(均P<0.01)。T2DN組血清SOD和CAT明顯低于T2DM組(P<0.01),T2DN患者血清內脂素與體質指數(BMI)、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HOMA-IR、甘油三酯(TG)和MDA呈明顯正相關(r=0.418、0.475、0.359、0.427、0.518、0.522,均P<0.01),與SOD和CAT呈明顯負相關(r=-0.583、-0.469,P<0.01)。見表1。
2.2 DN患者血清內脂素與其他參數的相關性 T2DN患者的血清內脂素與BMI、FPG、HbA1c、HOMA-IR、TG和MDA呈明顯正相關(r=0.418、0.475、0.359、0.427、0.518、0.522均P<0.01),與SOD和CAT呈明顯負相關(r=-0.583、-0.469,P<0.01)。

表1 3組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
與NC組比較:1)P<0.01;與T2DM組比較:2)P<0.01
近年研究發現,脂肪組織分泌的細胞因子與DN的發病密切相關〔4〕。人內脂素由473個氨基酸組成。相對分子質量為52 000 D,該分子缺乏經典的分泌性蛋白信號序列,在免疫方面有促進B細胞成熟、抗凋亡作用。內脂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它能夠與胰島素受體上的非胰島素的結合位點結合、激活胰島素信號傳導途徑,發揮降低血糖的作用。另外,內脂素具有類胰島素活性,可以模擬胰島素作用,刺激肌肉和脂肪細胞的糖轉運,抑制肝糖輸出、降低血糖,其合成和分泌能改變胰島素敏感性的激素的調節,與T2DM的發病有關〔5〕。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內脂素水平的升高參與了T2DN的發病,T2DN患者血清內脂素水平的升高與體內氧化應激的增強有關。 DN患者體內存在氧化應激,高血糖導致體內氧自由基增多,氧自由基作為類似第二信使的信號分子引起胰島素信號傳導通路中的胰島素受體和胰島素受體底物蛋白磷酸化,減弱了胰島素效應導致IR,IR,IR可上調內脂素的表達,促進內脂素的合成與分泌〔6〕。內脂素增多可進一步激活蛋白激酶C(PKC)信號轉導通路,使細胞內NAD(P)H 氧化酶的活性增強,促進活性氧(ROS)的合成增多〔7〕,加重氧化應激。綜上,內脂素與氧化應激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促進了DN的發生與發展。
1 Gulcelik NE,Usman A,Gurlek A.Role of adipocytokines in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and its late complications〔J〕 Endocrine,2009;36(3):397-403.
2 Sethi JK,Vidal-Puig A.Visfatin 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intra-abdominal obesity and diabetes 〔J〕.Trends Mol Med,2005;11(8):344-7.
3 Kang YS,Song HK,Lee MH,etal.Visfatin is upregulated in type 2 diabetics rats and targets renal cells 〔J〕.Kindey Int,2010;78(2):170-81.
4 Pan H,Yu YR.Influence of fat factor to 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cells〔J〕.J Modern Med,2007;33(1):72-4.
5 王 欣,列 茅,賈偉平.一種新發現的脂肪細胞因子——內脂素〔J〕.上海醫學,2007;30(3):221-2.
6 潘佳秋,王慧慧,田建武.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內脂素與視黃醇結合蛋白源水平變化及其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6):1986-9.
7 Liao YJ.Oxidative and diabtic retinopathy〔J〕.Chin Ophthal Res,2007;25(9):710-3.
〔2015-04-04修回〕
(編輯 苑云杰/曹夢園)
武漢市衛生計生委2013年度臨床醫學科研立項(No.WX13C10)
黃 娟(1981-),女,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糖尿病腎病研究。
R589
A
1005-9202(2017)08-1902-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8.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