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東 張 鋒 洪思征
(萍鄉學院 體育學院,江西 萍鄉 337055)
中老年人體力活動建成環境影響因素的meta分析
劉向東 張 鋒1洪思征2
(萍鄉學院 體育學院,江西 萍鄉 337055)
目的 系統評價建成環境諸要素與老年人休閑性體力活動之間的相關性。方法 計算機檢索EBSCOhost、Science Direct、Sports Discus、Springer Link、PubMed和Web of Science各數據庫,檢索期限均從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查找關于建成環境與老年人休閑性體力活動相關性的研究,應用Combie橫斷面研究評價工具對納入研究進行方法學質量評價,stata1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納入14篇文獻,共24 775名調查對象,meta分析結果顯示,交通安全性(OR=1.54,95%CI:1.14~1.93)、目的地可達性(OR=1.34,95%CI:1.15~1.53)、環境安全性(OR=1.32,95%CI:1.03~1.61)、美學感知(OR=1.19,95%CI:1.02~1.36)、公園綠地(OR=1.16,95%CI:1.04~1.29)、居住密度(OR=1.16,95%CI:1.005~1.318)和土地混合使用率(OR=1.15,95%CI:1.00~1.31),建成環境因素與老年人休閑性體力活動之間具有相關性;而街道連通性(OR=1.06,95%CI:0.91~1.22)和人行道質量(OR=0.88,95%CI:0.69~1.06)與老年人休閑性體力活動之間沒有關系。結論 建成環境中的諸多因素均能促進老年人休閑性體力活動,它們的重要性依次為交通安全性、目的地可達性、環境安全性、美學感知、公園綠地面積、居住密度和土地混合使用率;街道連通性、人行道質量對老年人休閑性體力活動沒有產生影響。建議政府規劃部門可以通過改善我國城市建成環境中上述各有利因素,以促進老年人休閑性體力活動,提高其健康水平,以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健康危機和隱患。
休閑性體力活動;建成環境;meta分析
老化的主要決定因素是健康的飲食、社會心理健康和體力活動〔1〕,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中老年人每周至少參加150 min中-大強度的體力活動(PA),即使是輕強度的PA也會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有益〔2〕。但是,大多數老年人仍處于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3〕,因此,提高老年人PA水平現已成為全球體育和公共健康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研究表明定期參與休閑性體力活動(LTPA)對身體健康有諸多好處,包括延緩衰老、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提高生活質量〔4〕。然而,居民體力活動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個人、人際關系、政策和環境因素〔5〕,其中建成環境(BE)在抑制或促進體力活動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6〕,尤其步行更容易受到BE的影響,包括目的地可達性、環境安全性、土地混合使用率和居住密度等環境因素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居民的體力活動水平。
最近關于BE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正在受到發達國家的極大關注,但到目前為止不同研究還存在異議,尚沒有形成比較一致的結果。如美國學者認為BE與LTPA有一定的聯系〔7〕,但也有其他國家的學者認為二者沒有關系〔8〕。本研究擬選擇SCI期刊源上關于BE與PA關系的研究進行meta分析,旨在把多項研究結果進行定量合成,以提供更加可靠的量化結果,進一步分析BE各要素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為該領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1.1 概念界定 PA是指任何引起骨骼肌收縮導致能量消耗的身體運動,包括工作中身體活動、家務勞動、交通運輸性身體活動、休閑或娛樂性身體活動。LTPA屬于閑暇時間范疇身體活動,主要指體育鍛煉、步行等,而不包括閑暇時間看電視、使用電腦、玩電子游戲等久坐少動的活動。
BE是相對自然環境而言的一種人造環境,由土地利用、交通規劃和城市設計組成的城市規劃環境,包括目的地可達性、環境安全性、公園綠地、美學感知、土地混合使用率、居住密度、街道連通性等〔9〕。目的地可達性是指老年人前往目的地(公園、超市、社區服務中心、娛樂中心、醫院以及銀行等)的距離以及交通條件是否適宜出行〔10〕。土地混合使用率是指特定的地理區域內存在不同用途的土地利用或土地使用的多樣性,例如居民、超市、菜場和醫院。我國規劃體系中把居住密度定義為居住區內的人口數或住房套數與居住區面積之比,包括居住人口密度、居住建筑面積密度和居住面積密度。街道連通性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區域內起點和目的地之間街道的直接通行程度,街道連通性受到街道布局、交叉路口數目等影響〔11〕。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橫斷面研究、實驗性研究,文獻來源于SCI期刊;②研究對象屬于中老年人,且沒有認知障礙;③研究目的是探究老年人LTPA與BE的影響因素;④文獻中含有交通安全性、目的地可達性、環境安全性、美學感知、公園綠地、居住密度、土地混合使用率、街道連通性以及人行道質量等指標中的一個或幾個,并含有指標的比值比(OR)值及95%可信區間(CI)。
1.2.2 排除標準 ①文獻綜述、meta分析;②重復文獻,質量較差的文獻;③數據描述不清,不能算出指標的OR值及95%CI;④研究對象包括青少年、孕婦的文獻。
1.3 文獻檢索 檢索的外文數據庫包括EBSCOhost、Science Direct、Sports Discus、Springer Link、PubMed、Web of Science。以Physical Activity、Built Environment、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older adults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期限均從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從各個數據庫中收集所有關于PA與BE的文獻。
1.4 文獻篩選、資料提取與質量評價 從各數據庫檢索到信息后,統一導入文獻管理軟件Endnote進行排重。由2位研究員分別按照納入、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先閱讀題目和摘要進行初步剔除,得到可能合格的文獻之后下載全文,精讀全文并判斷是否合格。篩選結束后將各自認為合格的文獻進行對比,對于判斷結果不一致的文獻,通過與第三者共同討論決定是否納入。
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進行信息提取,由2位研究員自制提取表格,分別獨立提取研究文獻,提取內容包括:①一般資料:第一作者、發表年限、研究地區;②研究特征:調查樣本量、研究對象性別比和年齡;③結局指標:交通安全性、目的地可達性、環境安全性、美學感知、公園綠地、居住密度、土地混合使用率、街道連通性以及人行道質量。對納入研究進行方法學質量評價。運用Combie橫斷面研究評價工具,共包括7個指標,分別采用“是”、“否”和“不清楚”歸類,并按照這3類判斷分別給予“1”、“0”和“0.5”分;該量表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使用者可以根據研究的實際進行調整,如某指標不適合判定的研究用“-”表示,并計1分。該量表總分為7.0分,6.0~7.0分質量為A級,≥4.0且<6.0分質量為B級,<4.0分質量為C級。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tata14.0(meta模板)軟件檢驗,選擇OR和95%CI為效應尺度進行合并效應量。合并meta分析前先進行異質性檢驗,采用Homogeneity(Q檢驗)(檢驗水準為α=0.1),其本質為χ2檢驗,P<α,表明研究間存在異質性;反之,則認為各研究間是同質的。再結合I2定量分析異質性的大小,I2取值范圍為0~100%,I2值越大,各研究間異質性越大。在Cochrane Handbook中,推薦I2不大于40%,其異質性可以接受,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進行meta分析;當各研究間異質性明顯時應選擇隨機效應模型(Effects Model)進行meta分析。對于異質性的處理方法用敏感性分析,最后采用Egger檢驗發表偏倚。
2.1 文獻檢索與篩選 從各數據庫中共檢索到683篇文獻,運用計算機軟件剔除重復文獻,通過閱讀題目、摘要剔除不相關文獻568篇,還剩下可能合格的文獻115篇,再通過閱讀全文排除不合格文獻最終納入14篇文獻進行研究〔12~25〕。14篇研究文獻中有11篇來源于國外,2篇來源于中國香港,只有1篇出自內地。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方法質量學評價 14篇納入研究共有24 775例調查對象,其中9篇10 764例調查對象來自歐美,5篇14 011例調查對象來自亞洲,其中2 783例調查對象居住于中國上海。其中6篇研究文獻質量為A級,8篇研究文獻質量為B級。
2.3 meta分析結果 假設檢驗的合并效應量OR與95%CI可以反映某BE因素與老年人LTPA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當合并效應量OR=1或95%CI與無效豎線(橫坐標刻度為1)相交時,表示BE因素與老年人LTPA之間沒有關系;當合并效應量OR>1且95%CI的下限均大于1,該區間落在無效線右側,表示BE因素能促進老年人LTPA;當合并效應量OR<1且95%CI的上限均小于1,在森林圖中落在無效線的左側時,說明BE因阻礙老年人LTPA。
2.3.1 交通安全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 有2篇〔12,13〕研究描述了交通安全性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對其進行異質性檢驗,Q=0.09,I2=0%,自由度df=1,P=0.763,研究間不存在異質性差異,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OR=1.54,95%CI:1.14~1.93,提示交通安全性與老年人LTPA之間具有相關性。
2.3.2 目的地可達性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 有4篇〔14~17〕研究共12 270例調查對象,描述了目的地可達性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meta分析結果顯示,Q=2.7,I2=0,自由度df=3,檢驗結果P=0.438,說明各研究間不存在異質性差異,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OR=1.34,95%CI為1.15~1.53,合并效應量的檢驗Z=13.84,P=0。提示目的地可達性與老年人LTPA具有相關性,而且經過敏感性分析逐一剔除文獻,meta分析結果變化不大,趨于穩定。
2.3.3 環境安全性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 有6篇〔12,14~18〕研究共4 478例調查對象,對研究文獻進行異質性檢驗,提示研究結果間存在異質性(Q=9.62,I2=48%,自由度df=5,P=0.087),應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OR=1.32,95%CI為1.03~1.61,提示環境安全性與老年人LTPA之間存在相關性,經過敏感性分析逐一刪除文獻,其結果保持不變。
2.3.4 美學感知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 有6篇〔14~16,17~19〕研究描述了美學感知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對研究文獻進行異質性檢驗,Q=17.28,I2=71.1%,自由度df=5,P=0.004,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差異,應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OR=1.19,95%CI:1.02~1.36,暗示著美學感知與老年人LTPA具有相關性,能促進老年人LTPA。為了探究異質性來源,對研究文獻進行敏感性分析,如果敏感性分析結果與原分析結果沒有沖突,那么該結果加強了原分析結果的可信度;如果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則提示需要謹慎分析、解釋結果。敏感性分析是依次逐項剔除納入的單個研究,結果顯示與原分析一致。
2.3.5 公園綠地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 有10篇〔12,14~16,18~23〕研究共21 175例調查對象描述了公園綠地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對研究文獻進行異質性檢驗,Q=19.11,I2=52.9%,自由度df=9,P=0.024,說明研究間存在異質性,應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OR=1.16,95%CI為1.04~1.29,提示公園綠地與老年人LTPA之間存在相關性,經過敏感性分析依次逐項剔除納入研究的單個研究,單個研究剔除后對結果影響不大。
2.3.6 居住密度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 有7篇〔12,16~19,21,22〕研究描述了居住密度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對研究文獻進行異質性檢驗,Q=12.47,I2=51.9%,自由度df=6,P=0.052,說明研究間存在異質性差異,應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OR=1.16,95%CI:1.005~1.318,置信區間落在無效線的右側,提示居住密度與老年人LTPA之間具有相關性。為了探究異質性的來源,對其進行敏感性分析,其結果與原分析結果一致,加強原結果的可信度。
2.3.7 土地混合使用率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 有4篇〔15,23~25〕研究描述了土地混合使用率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對研究文獻進行異質性檢驗,Q=3.07,I2=2.1%,自由度df=3,P=0.382,各研究間不存在異質性差異,同質性好,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OR=1.15,95%CI:1.00~1.31,提示土地混合使用率與老年人LTPA之間具有相關性。
2.3.8 街道連通性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 有7篇〔14~18,21,24〕研究描述了BE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對納入研究文獻進行異質性檢驗,Q=10.87,I2=54%,自由度df=5,P=0.054,研究間存在較小的異質性差異,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OR=1.06,95%CI:0.91~1.22,95%CI與無效線相交,提示街道連通性與老年人LTPA之間沒有關系。為了探究異質性來源,對其進行敏感性分析,其結果與原結果一致,加強原結果的可信度。
2.3.9 人行道質量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 有3篇〔15,22,25〕研究描述了人行道質量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對研究文獻進行異質性檢驗,Q=3.2,I2=37.5%,自由度df=2,P=0.202,研究間異質性可忽略,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OR=0.88,95%CI:0.69~1.06,CI與無效線相交,暗示人行道質量與老年人LTPA之間沒有相關性。
2.4 發表偏倚評價 發表偏倚是指由于研究者、評價者、編輯者在選擇論文發表時依賴研究結果的方向與強度產生的偏差,即那些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陽性結果的研究比沒有統計學意義的陰性結果的研究更容易更快地獲得發表機會,從而導致發表機會不同對結果造成影響。采用Egger線性回歸法定量評價研究文獻的發表偏倚,14篇研究文獻中有10篇描述了公園綠地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7篇描述了居住密度、街道連通性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6篇描述了環境安全性、美學感知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4篇描述了目的地可達性、土地混合使用率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3篇描述人行道質量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2篇描述了交通安全性與老年人LTPA的關系。結果如表1所示,美學感知、居住密度與老年人LTPA之間關系的研究文獻存在發表偏倚,其他研究文獻不存在發表偏倚。

表1 研究文獻的發表偏倚檢驗
由于社會生態模型理論的發展,人與環境之間關系引起運動健康促進、城市規劃以及公共健康領域的廣泛關注,生態模型尤其適合于環境與體力活動的研究,因為體力活動發生在特定的地方或環境,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26〕。不同人群的體力活動與BE之間關系的研究紛紛展開,現有研究表明,居住密度、土地混合使用率與青少年體力活動水平呈正相關〔27〕;當居住密度、土地混合使用率較好、街道連通性較好時,成年人PA水平也升高〔28〕。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綜合評價老年人休閑性體力活動與建成環境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共納入外文文獻14篇。meta分析結果顯示,感知到的交通安全性與老年人休閑性體力活動之間具有重要關系(OR=1.54,95%CI:1.14~1.93)。有研究指出,如果老年人感知到交通安全好,將可能每周至少多步行1 h〔29〕。還有研究發現交通安全性好與步行呈正相關〔21〕,然而一份來自日本的研究認為交通性安全與成年人PA之間沒有關系〔30〕,結果的差異可能是不同的年齡階段與交通情況造成的。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改善城市交通安全性提高老年人LTPA水平。meta分析結果顯示,目的地可達性能促進老年人LTPA水平。如果老年人方便到達休閑娛樂設施、健身設施的場所,其LTPA水平會增加;如果社區附近有超市、菜市場等場所,老年人LTPA時間也會延長。Nathan等〔31〕報道中指出調整人口統計學變量后,發現老年人從家到目的地(醫院、服務中心等)的距離為400~800 m時,老年人更有可能選擇步行或散步。因此,為了提高老年人LTPA水平,娛樂中心、老年大學、廣場等目的地離老年人的距離在合理范圍以內有利于增加老年人LTPA。環境安全性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大部分受訪者能感知安全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犯罪的“恐慌”會強烈約束老年人的PA行為,特別是步行〔32〕。研究指出,居民生活在高犯罪率的社區,其參與LTPA要少于居住在低犯罪率的社區〔33〕。meta分析顯示:感知到環境安全與老年人LTPA之間具有重要關系,當老年人感知到環境安全時,其LTPA水平升高,因此,環境安全性因素對老年人LTPA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目前,關于美學感知與體力活動關系的研究存在相反的觀點。一份上海的研究指出,美學感知與中年人LTPA之間沒有相關性〔34〕;而另一份杭州的研究則報告了美學感知與老年女性LTPA之間有密切聯系〔35〕。這些相互矛盾的結果可能暗示著美學感知因素對老年人LTPA存在影響,本文結果顯示:美學感知對老年人LTPA具有促進作用,說明環境的吸引力能夠促進老年人參與LTPA。為了吸引廣大老年群眾參與LTPA,各社區應加強周圍的綠化、建筑的整齊性,提高美化程度。公園綠地能夠促進老年人LTPA水平公園綠地與老年人LTPA呈正相關,在發達國家公園綠地密度較高時,其LTPA水平增加〔36〕。可能原因是增加公園綠地的可進入性和開放性,在參觀公園的過程中潛在地增加了PA。因此,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建設公園綠地促進老年人LTPA,也可以在公園里以社區為單位舉辦一些體育活動,吸引老年人參與身體活動,以達到增強老年人體質的目的。一份美國的研究報告指出,那些居住在農村或低居住密度地區的居民(AOR=1.29,95%CI:1.04~1.60)比那些居住在城市或高居住密度地區的居民(AOR=1.23,95%CI:1.07~1.42)參與LTPA更為活躍。但與多數研究相駁,也有研究認為缺乏PA設備和基礎設施不足會抑制農村LTPA,而城市居住密度較高將促進LTPA水平〔37〕。居住密度有利于提高老年人LTPA水平,說明可以通過相對提高居住密度增加老年人的PA水平。但居住密度應該存在一個閾值,當超過閾值時,居住密度升高就會減少交通運輸性體力活動,從而使LTPA得到增加〔38〕。土地混合使用的多樣性,實質上是降低土地浪費和能源消耗,合理使用土地有利于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39〕。土地混合使用率是影響老年人LTPA的一個重要因素,建議城市規劃部門在設計過程中提高土地混合使用率,為老年人外出步行或散步提供便利的條件。街道連通性越高,居民將花費更多的時間在輕體力活動上,這暗示著較高的街道連通性能為社區居民提供可供選擇的交通路線從而促進步行。街道連通性提高增加了交通運輸性體力活動,對老年人LTPA沒有影響。關于街道連通性因素對老年人LTPA的影響至今沒有達成一致的觀點。本研究顯示街道連通性與PA之間沒有關系,可能原因是由于機動車事故導致行人死亡已經確定為老年人非天然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9〕,從而使老年人對在連通性好的街道上步行產生“恐懼”,致使街道連通性與老年人LTPA之間沒有關系。由此可見,并不是所有BE因素都對PA產生獨立的影響,由于相似的時空分布特征,各環境因素之間的交互影響,街道連通性好可能因為降低了交通的安全性,從而抑制了其對PA的促進作用。因此,改善交通安全性問題可能會抑制因街道連通性好而帶來的交通事故發生率,從而消除老年人的“恐懼”心理,提高老年人LTPA。BE中的諸多因素均能促進老年人LTPA,它們的重要性依次為交通安全性、目的地可達性、環境安全性、美學感知、公園綠地面積、居住密度和土地混合使用率;街道連通性、人行道質量對老年人LTPA沒有產生影響,這可能與BE諸因素之間存在交互作用有關,該方面還有待深入研究。建議政府規劃部門可以通過改善我國城市BE中上述各有利因素,以促進老年人LTPA,提高其健康水平,以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健康危機和隱患。
1 Gremeaux V,Gayda M,Lepers R,etal.Exercise and longevity〔J〕.Maturitas,2012;73(4):312-7.
2 Organization WH.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J〕.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0:1-58.
3 Ribeiro AI,Mitchell R,Carvalho MS,etal.Physical activity-friendly neighbourhood among older adults from a medium size urban setting in Southern Europe〔J〕.Prev Med,2013;57(5):664-70.
4 Lahti J,Holstila A,Lahelma E,etal.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J〕.PLoS One,2014;9(7):e101548.
5 Sallis JF,Cervero RB,Ascher W,etal.Ecological approach to creating active living communities〔J〕.Ann Rev Pub Health,2006;27:297-322.
6 Ma J,Shibata A,Muraoka I.Age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 of perceive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to walking among Chinese adult women dwelling in urban area〔J〕.Tairyoku Kagaku Jap J Phys Fitn Sports Med,2013;62(3):215-21.
7 Kerr J,Norman G,Millstein R,etal.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older women:findings from the san diego cohort of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J〕.J Phys Act Health,2013;11(6):1070-7.
8 Holle VV,Cauwenberg JV,Dyck DV,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neighborhood walk ability and older adults′physical activity:results from the Belgian Environmental Physical Activity Study in Seniors (BEPAS Seniors)〔J〕.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4;11(1):1-9.
9 Timmermans EJ,Schaap LA,Visser M,etal.The association of the neighbourhood built environment with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lower limb osteoarthritis〔J〕.BMC Public Health,2016;16(1):710.
10 陳佩杰,翁錫全,林文弢.體力活動促進型的建成環境研究:多學科、跨部門的共同行動〔J〕.體育與科學,2014;(1):22-9.
11 Tamura K,Puett RC,Hart JE,etal.Spatial clustering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in relation to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 among older women in three U.S.states〔J〕.BMC Public Health,2014;14(1):1-16.
12 Barnett A,Cerin E,Zhang CJP,etal.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neighbourhood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 with specific types of chronic conditions:the ALECS cross-sectional study〔J〕.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6;13(1):1-13.
13 Hanibuchi T,Kawachi I,Nakaya T,etal.Neighborhood built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of Japanese older adults:results from the Aichi Gerontological Evaluation Study (AGES)〔J〕.BMC Public Health,2011;11(1):657-7.
14 Parra DC,Gomez LF,Fleischer NL,etal.Built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active park use among older adults:Results from a multilevel study in Bogotá〔J〕.Health Place,2010;16(6):1174-81.
15 Satariano WA,Ivey SE,Kealey M,etal.Lower-body function,neighborhoods,and walking in an older population〔J〕.Am J Prev Med,2010;38(38):419-28.
16 Cerin E,Lee KY,Barnett A,etal.Objectively-measure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nese urban elders〔J〕.Prev Med,2013;56(1):86-9.
17 Sugiyama T,Thompson CW.Associations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neighbourhood open space and older people′s walking〔J〕.Urban Forestry Urban Greening,2008;7(1):41-51.
18 Zhe W,Lee C.Site an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for walking among older adults〔J〕.Health Place,2010;16(6):1268-79.
19 Corseuil MW,Schneider JC,Silva DAS,etal.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obstacles to commu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Brazilian elderly〔J〕.Prev Med,2011;53(4-5):289-92.
20 Tsunoda K,Tsuji T,Kitano N,etal.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with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transportation modes in older Japanese adults〔J〕.Prev Med,2012;55(2):113-8.
21 Gomez LF,Parra DD,Brownson RC,etal.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and walking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Bogota〔J〕.Am J Prev Med,2010;38(6):592-9.
22 Sa ED,Ardern CI.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total,recreational,and transit-related physical activity〔J〕.BMC Public Health,2014;14(1):1-8.
23 Berke EM,Koepsell TD,Moudon AV,etal.Associ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in older persons〔J〕.Am J Publ Health,2007;97(3):486-92.
24 Witten K,Blakely T,Bagheri N,etal.Neighborhood built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 and leisure physical activity:findings using objective exposure and outcome measures in New Zealand〔J〕.Env Health Perspect,2012;120(7):971-7.
25 Gao J,Hua F,Jiang L,etal.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and built environments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nese older adults-a multilevel analysis〔J〕.BMC Public Health,2015;15(1):1-11.
26 Ding D,Sallis JF,Conway TL,etal.Interactive effects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psychosocial attributes on physical activity:a test of ecological models〔J〕.Ann Behav Med,2012;44(3):365-74.
27 Mcgrath LJ,Hopkins WG,Hinckson EA.Associations of objectively measured built-environment attributes with youth moderate-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Sports Med,2015;45(6):1-25.
28 Schulz A,Mentz G,Johnson-Lawrence V,etal.Independent and joint associations between multiple measures of the buil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a multi-ethnic urban community〔J〕.J Urban Health,2013;90(5):872-87.
29 Soma Y,Tsunoda K,Kitano N,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and physical function in Japanese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J〕.Geriatr Gerontol Int,2016.
30 Inoue S,Ohya Y,Tudor-Locke C,etal.Time trends for step-determine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Japanese adults〔J〕.Med Sci Sports Exerc,2011;43(10):1913-9.
31 Nathan A,Pereira G,Foster S,etal.Access to commercial destinations within the neighbourhood and walking among Australian older adults〔J〕.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2;9(1):1-8.
32 Foster S,Giles-Corti B.The built environment,neighborhood crime and constrained physical activity:An exploration of inconsistent findings〔J〕.Prev Med,2008;47(3):241-51.
33 Yang W,Spears K,Zhang F,etal.Evaluation of personal and 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to physical activity:a multilevel analysis on multiple population-based data sources〔J〕.J Obes,2012;2012(3).
34 Jia Y,Usagawa T,Hua F.The association between walking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 in chinese community residents:a cross-sectional study〔J〕.PLoS One,2014;9(2):e90078.
35 Meng S,Tan YY,Liu QM,etal.Association between perceived urban 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dults in Hangzhou,China〔J〕.Prev Med,2014;66(9):60-4.
36 Zapata-Diomedi B,Veerman J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uilt environment feature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Australian context:a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J〕.Bmc Public Health,2016;16(1):1-10.
37 Pleis JR,Ward BW,Lucas JW.Summary health statistics for U.S.adults: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2009.〔J〕.Vital Health Statistics,2010;249(249):1-207.
38 Kaczynski AT,Potwarka LR,Saelens BE.Association of park size,distance,and features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 neighborhood parks〔J〕.Am J Publ Health,2008;98(8):1451-6.
39 溫 煦,何曉龍.建成環境對交通性體力活動的影響:研究進展概述〔J〕.體育與科學,2014;(1):41-5.
〔2016-10-15修回〕
(編輯 李相軍/徐 杰)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No.14CTY012);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No.TY623)
洪思征(1979-),男,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運動人體科學研究。
劉向東(1969-),女,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運動康復研究。
G806
A
1005-9202(2017)08-2002-05;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8.081
1 齊魯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2 西藏農牧學院公共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