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耕 迪亞娜 柳楊?
摘 要: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與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互聯網終端已經從固定向移動發展,從電腦向手機集中,智能手機現已成為最便捷、最普及的通訊工具,從而為電子民主時代的來臨奠定了物質基礎。以手機投票代替傳統的表決形式,在全民公投中廣泛應用,既有充分的必要性,也有切實的可行性,同時還有操作的復雜性,必須要在政府部門的統一組織和監管下,逐步加以實施。
關鍵詞:手機;民主;代議制;公投;表決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4-0014-02
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與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手機的智能水平與實用功能在不斷提升,由最初的移動通訊工具逐步變成資訊瀏覽、信息交流、影視娛樂與金融支付的平臺,從而為電子民主時代的來臨奠定了物質基礎,并預計在不遠的將來成為新型的民主表決器。
一、現代民主制度的弊端及其變革
“民主”的概念源自于古希臘學者希羅多德的著作《歷史》,其含義是人民的權力,后來演變為人民自由發表意見、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政治制度。馬克思認為:“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本身只表現為一種規定,即人民的自我規定?!诿裰髦浦袆t是人民的國家制度。[1]”現代民主制度起源于古希臘,到中世紀末期開始逐步完善,英法等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后,形成了議會及代議民主制,由選民選舉議員作為代言人進入議會協商國事,決定法律、邦交、宣戰、媾和與稅率等重大事項。隨后,西方國家又出現了多黨競爭的政務官選舉制度,包括競選總統、總理、首相、州長和市長等,以及通過考試選拔、任命的文官制度。目前,西方民主制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代議制為標志的間接民主制,另一種是由全體公民一人一票表決并且少數服從多數的直接民主制。這兩種形式長期并存,互相補充,同時也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
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代議民主制因自身的諸多缺陷與弊端,不斷受到質疑乃至抨擊,直接民主制則以其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越來越受到歡迎,世界各國要求實現直接民主的呼聲不斷高漲。約翰·奈斯比特指出:“代議制民主,即選民自由選舉議員在一定年限內‘代表他們和他們的利益,在今天已不一定是民主的唯一形式或最佳方案。技術進步使得探索民主的其他形式成為可能。[2]”例如,美國在建國之初,對于總統是由全民直選還是國會間接選舉的問題曾有過廣泛爭議,后因折衷妥協而形成了“選舉人票”制度。然而,這種選舉方式卻有可能導致候選人贏了人頭票卻輸掉大選的現象,諸如1888年克里夫蘭敗給哈里遜,2000年戈爾敗給小布什,2016年希拉里敗給特朗普,都是贏得人頭票卻敗選的案例。這說明選舉人票制度并不完美,應該予以修正或廢除。
馬歇爾·麥克盧漢曾經預言:“隨著信息運動的增加,政治變化的趨向是逐漸偏離選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決策行為的政治。[3]”這就是說,信息的大量公開與廣泛傳播,必然會促進政治變革與民主進步,代議民主制將被逐漸拋棄,直接民主制將成為現代政治的重要形式。直接民主制就是實行公民投票,采用一人一票的方式進行集體表決,并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決定國家事務。實行直接民主制,既是主權在民原則的根本體現,也是未來政治改革的發展方向。
二、民主決策與電子投票的重要意義
現代民主決策的一種重要形式,即是公民投票,亦稱復決、公決、公投等,按不同標準可以分為多種類型。按地域可分為全國性和地區性公投,按內容可分為決策性和選舉性公投,按性質可分為強制性和選擇性公投,按目的可分為拘束性和咨詢性公投等。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政黨、議會等對某些重大事項無法決策時,通常會采用全民投票的方式進行表決,公投內容包括憲法修正案、領土主權變更、政府機構調整、重大法律法規、爭議性的道德與政治問題等。對于西方國家幾年一屆的選舉而言,如果總統、首相等政府官員是由全民直接投票而非議會選舉產生的,則可以視為選舉性公投。
公民投票不僅歷史悠久,應用廣泛,而且還呈現出不斷擴大化、普及化的趨勢。古希臘時期的雅典人,就曾以公投來決定國家大事,成為直接民主的濫觴。1793年,法國將國民公會所制定的憲法,提交全國公民投票表決。19世紀以來,實施全民公投的國家和地區愈來愈多,加拿大、英國、意大利、法國、瑞士、荷蘭等國現已廣泛使用。尤其是瑞士被稱為“公投之國”,自1848年制憲以來已經進行過570多次全民公投。除每四年一次的議會選舉外,每年都有四次機會就各種議題進行公投,以決定國家的政治事務。
如今影響最大、最受矚目的公投事件,當屬2016年6月23日英國就是否留在歐盟所舉行的全民公投。此前民調顯示,主張留歐的意見明顯占據上風。然而,公投計票的結果顯示,有51.9%的民眾支持脫離歐盟。這一結果不僅導致支持留歐的英國首相卡梅倫辭職,而且還使英鎊暴跌,全球股市下挫。為何預測與結果大相徑庭?有媒體分析指出,可能與天氣有關。由于當日出現降雨,很多支持留歐的民眾未能出門投票,以致結果出乎意料,于是又出現了數百萬人發起聯署,呼吁二次公投的戲劇性場面。由此可見,即便是全民公投也有明顯缺陷,未必就是全體公民最大意愿的準確表達。
要解決全民公投中出現的問題,有效提升公民的參與度和投票率,最簡便、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手機投票,從而使手機成為直接民主的電子表決器。從歷史上看,表決形式曾歷經過從“手決”到“票決”、再到“機決”的過程。這既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民主制度進步的重要體現。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曾出現過以貝殼、黑白球投票的情形,后來逐步演變出各種五花八門的表決方式。根據“各國議會聯盟”以前所做的統計結果顯示,世界各國采用最多的表決方式依次是點名或唱名、舉手、投票、起立、呼喊、分組列隊、按表決器、擲球或作記號、鼓掌歡呼等。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電子表決器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最常用的表決工具。
在我國近現代政治史上,也曾出現過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表決方式。在建國前的延安地區,民間選舉曾廣泛采用“豆選法”,即向粗瓷海碗里投黃豆、蠶豆和綠豆,以及烙票、畫圈、畫杠等。建國后,各類選舉和表決多采用唱名、舉手、鼓掌和無記名投票等方式進行。20世紀80年代,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始使用電子表決器,其上設有綠、黃、紅三種不同顏色的按鈕,分別表示贊成、棄權和反對。此后,電子表決器在全國迅速推廣普及,廣泛應用于各種會議的表決之中,但同時也引發了多種不同的看法與爭議。
自20世紀廣播、電視和互聯網出現以來,電子民主的概念便橫空出世,其內涵也在不斷發展演變。電子民主又稱為賽博民主、網絡民主、數字民主和遠程民主等,主要包括政黨、政府與議會的政務公開、選舉公示與會議直播,政府機構及官員的博客、微博與公眾號,網絡議政、問政與聽證,視頻接訪與投訴,電子選舉與投票、電子監察、電子化政府等。劉邦凡認為:“電子民主是指借助于電子手段,運用信息技術,政府上網公布信息、政策等,人們通過網絡技術了解信息,參與國家政治事務,提供建議、決策等,來實現政府與公民、政府與社會、公民與社會之間的互動,真正體現人民的利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4]”由此可見,電子民主作為現代科技的產物,對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在電子民主的范疇中,運用電子投票進行民主選舉和決策,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谷利澤等人指出:“電子投票是選舉在形式上的一次嶄新飛躍,在計票的快捷準確、人力和開支的節省以及投票的易用性等方面,它有著傳統投票方式無法企及的優越性。[5]”有鑒于此,西方發達國家在電子投票方面開展了大量的試驗與研究。2009年,歐洲議會發布對成員國發展電子民主的建議,提出了80條發展原則和102條具體的指導方針。許多國家的政黨和議會通常將互聯網作為競選平臺,建立選舉宣傳與投票網站。例如,美國的選舉精靈計劃,通過網站公布候選人信息、競選綱領、智庫與支持者介紹、演講與集會視頻等,并提供政府、議會與媒體鏈接和電子郵件服務。與此同時,西方國家還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遠程投票試驗。美國在2000年大選中,有來自21個州的84人和駐留11個國家的投票人,利用網絡進行實驗性投票。英國在2003年大選中首次采用網絡投票,超過150萬選民通過電子投票系統進行表決。法國在2007年使用電子投票進行總統選舉,共有82個市鎮使用電子投票系統投票。西方政治學家預測說,如果實現網絡投票,美國大選投票率將由現在的50%~55%上升到65%~75%。如果再輔以一系列相關措施,投票率還會有更大的上升。由此可見,電子投票作為電子民主時代的重要應用,已經成為潮流所向,大勢所趨。
三、手機投票的必要性、可行性與實現途徑
從目前情況的來看,世界各國對電子投票的研究與實驗還主要局限于互聯網方面,但隨著電子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終端已經從固定向移動發展,從電腦向手機集中,智能手機現已成為最便捷、最普及的通訊工具,故以手機代替唱名、舉手、投票和電子表決等傳統形式,成為實施電子民主的新工具、新平臺與新途徑,既有充分的必要性,也有切實的可行性,同時還有操作的復雜性,必須在政府部門的統一組織和監管下,逐步加以實施。
手機投票從必要性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維護政權穩定。申建林、蔣田鵬認為:“選舉民主是現代政治民主的標志。[6]”現代民主制度的核心就是民主選舉,國家權力機構必須通過自由、公平、定期的競爭性選舉實現更替,而手機投票作為一種直接民主形式,既有助于維護政權的平穩更迭,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也可以防止政黨競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限度地減少政治斗爭的殘酷性與破壞性。二是優化議會職能。議會是間接民主的產物,議員賄選、議事拉布、黨派爭斗與暗箱操作等丑聞在各國都時有發生。采用手機投票表決,可以有效優化議會的工作職能,使之專注于調研咨詢、提案審議與監督執行工作,有利于簡化冗長繁瑣的議事程序,減少開會時間與人員規模,達到精簡高效的目的。三是保障民主權利。運用手機投票,既可以保障公民投票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不受外界的干擾和影響,又可以減輕投票者的各種負擔,大幅提高投票率。無論是在海外留學、出國就業、出差途中、特殊崗位等不能親往投票者,還是老人、孕婦、病患、殘疾等行動不便者,都有機會行使民主權利,從而使民眾對政治冷淡、投票不積極的現象徹底改觀。四是提高工作效率。傳統的表決方式只適應于人數不多的中小型會議,電子表決器要求在固定的會議廳室內進行,而參與公投的人口規模巨大,投票站點眾多,工作程序繁雜,采用手機投票則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防止舞弊行為,并迅速得出結果。五是節省運作成本。從投票站點設置到工作人員安排,從選票印刷、運輸到投放,從選民投票到回收清點,整個過程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采用手機投票既可以節省時間成本,也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成本,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手機投票從可行性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手機廣泛普及。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9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個人上網設備進一步向手機端集中。隨著手機用戶的不斷增長,很快就會出現“全民手機”的新時代,西方發達國家的手機普及率將會更高。二是投票方式流行。目前,社會上各種商業推廣、產品營銷、演藝活動、知識競賽、優勝評比、績效考核等都流行手機投票,并獲得民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例如,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星光大道等演藝競賽等都開通二維碼,為手機用戶提供有獎參與機會。三是操作簡便易行。目前,手機制造商和軟件開發商所設計的各種軟件,集表決、投票、打分、搶答等多功能于一體,還可以覆蓋、修改、查詢、打印、備份等。投票者只需登陸政府政務網頁點擊投票即可,操作過程簡單快捷,方便易行。
由于手機投票涉及民主與政治問題,在人口統計、身份識別、電子通訊與安全監管等操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故必須由政府部門統一組織和管理,預先進行充分論證和頂層設計,并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具體而言,手機投票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確立法制規范。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對手機投票的內容、過程、時間、方法、要求等進行明確規定,同時制定相應的技術規范,做到有法可依。目前,全國和地方人大、政協與政府部門的有關選舉、投票的法律法規,如《全國人大組織法》《全國政協組織法》《地方人大和政府組織法》等都沒有相關規定,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一步修改完善。二是選民手機登記。我國在開通手機服務的過程中,曾歷經實名登記、取消登記和重新登記的階段。要實施手機投票,關鍵在于對選民與手機進行登記確認,以保證選民使用手機投票的唯一性。對于沒有或不會使用手機者,可以委托家人、親友、鄰里和志愿者投票,或者通過互聯網投票加以解決,并注意防范重復、遺漏、冒用等現象發生。三是建立投票界面。目前,各級政府部門都建設有政務網站,可以將人大、政協與政府部門的選舉方案、議事內容、提案建議、考評事項等內容制作成專用頁面,并預先在網上公布,供民眾閱讀、討論與表決。網頁設計必須講究人性化,界面友好,方便使用,還可以多次修改,從而防止操作失誤。四是保障信息安全。在手機投票過程中,要嚴格加強監控和管理,保障信息的安全通暢,并隨時提供反饋、指導和服務。對于可能出現的黑客攻擊行為,必須予以嚴厲打擊,并采取高超的加密技術予以防范。五是逐步試驗推廣。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嚴格制定手機投票的方案與規范,從基層單位開始實施,逐步摸索經驗,然后加以推廣。投票內容可以從一般性、咨詢性的民生議題,逐步推廣到選舉政府官員、人大與政協代表,制定和表決重大政策、法律法規等。
總之,手機投票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巨大優越性,完全可以取代各種傳統的表決形式,成為實現直接民主的新形式、新方法與新途徑。盡管從目前來看,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還有許多路要走,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但并不影響對未來前途的展望與期許。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手機智能與軟件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廣大民眾的民主意識、參政能力與媒介素養的進一步提升,以手機投票為標志的電子民主的新時代必將迅速來臨。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美)約翰·奈斯比特.大挑戰——21世紀的指南針[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
[3]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人的延伸——媒介通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 劉邦凡.面向公共服務的電子政務理論與實踐[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
[5] 谷利澤,鄭世慧,楊義先.現代密碼學教程[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5.
[6] 申建林,蔣田鵬.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協商”與“選舉”之辯[J].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1).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