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摘要: 通過網絡技術、數字信息技術和移動通信等技術而衍生的“微”時代,時代特征以微博、微信、微視頻、微電影等傳播手段為代表,這些“微”媒體對社會和個人產生了深刻影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順應“微”時代要求,抓住時代給予的機遇,深刻分析“微”時代的時代特點以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全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Abstract: Through the network technology,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rived from the "micro" er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o micro-blog, WeChat, micro video, micro film and other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icro" media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micro"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seize the time to give the opportunity, profound analysis of "ag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era and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
關鍵詞: “微”時代;新媒體;心理;行為;思想政治教育
Key words: "micro" era;new media;psychology;behavior;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3-0241-02
0 引言
在網絡信息時代,數字信息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飛速發展,從而引發了網絡傳播手段的高速變革,以微博、微信、微電影、微視頻等的“微”媒體衍生發展,中國社會由此步入“微”時代。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微”時代既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難能可貴的發展機遇,同時又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微”媒體教育內容涵蓋面廣,教育手段革新,教學形式多樣化給學生帶來了新奇感受。與此同時,“微”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很多,信息內容良莠不齊,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也在同步滋生。“微”時代在給大學生們帶來便捷交流的同時,就必然會對其思想行為、道德情操、學習生活產生負面影響,這就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
1 “微”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微”心理和“微”行為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13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1.7%,截至2016年6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較2015年底增加3656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2016年上半年,各類互聯網公共服務類應用均實現用戶規模增長,在線教育服務的用戶規模已經突破1億,用戶的多元化、移動化特征十分明顯。網絡教育領域分層不斷細化,大學生用戶群體也在不斷擴大,教育主流網站與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客戶端的結合,充分發揮了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的載體作用,優化了大學生群體的用戶體驗。
1.1 大學生的“微”心理
大學生群體使用互聯網的目的客觀來說主要是娛樂和溝通,便于攜帶、使用方便的智能手機恰到好處的滿足了他們的需求。目前自媒體在智能手機上使用最為廣泛,以個人思想為主體,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征受到了大學生群體的廣泛歡迎,成為學生,尤其是具備一定獨立思想的大學生彰顯個性、獲取信息、展示特色、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傳播工具。在“微”時代產生的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征可以稱之為“微”心理,在特定的“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網絡人際關系更加復雜,在網絡媒體中,大學生可以添加任何陌生人為好友,也可以隨意刪除已加好友或者陌生人,相處方式的隨意性造成了他們的語言思維更加隨性。有些微博、微信主體關注人數眾多,好友眾多,互相吹捧之辭填充了他們在現實社會中所受的挫折和失落,從而導致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日益嚴重,走入真實的學習、生活環境反而不能適應,對學校的人際關系產生生疏感甚至恐懼感,他們不再期待在現實社會中交到朋友,而更依賴于網絡世界的虛無人際關系構建,以期找到認同感和滿足感。這種虛擬世界中的“得意”與現實生活中的“失意”有時候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為大學生的心理帶來嚴重的負擔,從而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1.2 大學生的“微”行為
大學生隨拍隨傳的“微”行為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行為特色,這一行為迅速生長蔓延,并已經為社會大眾所接受。在大學生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各個領域,“微”行為的影響不斷增大,并具有簡明扼要的行為特色,如微博、微信的文字傳播都十分簡潔,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或者當事人的心理變化。而微電影的放映時長和節奏也有明確要求,太過冗長的內容則不能稱之為“微”,這一特點也符合當今主流的快節奏生活的要求。“微”行為便于大學生直接捕捉信息要點,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和弊端,傳播信息簡短而缺乏內涵,過于瑣碎沒有持續性,這就直接導致了信息的完整性有所欠缺,問題探討不夠嚴肅不夠嚴謹,文化內涵缺乏深度和廣度。
由于大學生正處于人生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心理和生理都尚未完全成熟,對事物的認識半知半懂,而對復雜的社會和信息流大量涌現的“微”時代,他們有時候分不清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也缺少抵制不良思想的行為能力。此時的大學生“微”行為特征就體現為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有些甚至被錯誤觀點所影響,個人價值取向呈現極端方向,背離社會主流價值觀。
2 “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直在跟隨時代的步伐而前進,在當前“微”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研究者要全面了解高職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知曉他們受“微”時代的觀點理念傳播所受到的影響,探索這個大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規律,研究思政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徑,是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更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強有力的保障。
2.1 通過運用新媒體傳播的影響,營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氛圍
當前的大學生已經是90后,甚至即將走入10后,大部分人的個人意識非常高,對于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興趣不大,對于思政教育的常規手段不太接受,有時候還存在抵觸和反抗情緒,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與“微”時代背景下的多種傳播手段相結合,變單純的說教教育為生動、有趣的媒介展示,這樣才能有效調動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能取得成效。
2.2 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新型交流方式
隨著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方式已經不被當代大學生所認可,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固有模式應該隨之要發生改變。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的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通過教育管理者的微博、微信、QQ等溝通平臺完成信息發布,與被教育者開展行之所效、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交流互動,這種交流具有傳統教育方式所不具備的即時性、廣泛性和群體性,打破了傳統的時間和空間局限,使大學生能隨時隨地受到教育和指導。教育者所發布的信息覆蓋面廣、時效性強、影響力大的特點更易為當代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可,極大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2.3 教育理念搶先占領網絡高地,贏得先機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們的思想價值取向也呈現多元化走向。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統計,2016年6月我國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7.1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6.56億。網絡的作用和影響力已經毋庸質疑,把其打造成為一個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引領各種社會思潮,利用互聯網來傳播正確的思想價值理念和導向,如一些感動人、警醒人、教育人的微電影和微視頻發布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組織大學生集中觀看、轉發和討論,弘揚社會正能量,自覺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理想和精神動力。
3 “微”時代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3.1 擅用“微”平臺,加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用好“微”平臺,就是先充分了解“微”媒介的傳播特點、優勢及不足。高校可以定期舉辦一些新媒體培訓班或者新型媒體技術應用培訓學習,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校還可以落實“微”媒介長效建設機制,將其實際運用落實到制度中,落實到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傳播號或者微信公眾號,定期上傳一些思政教育的新理念及相關視頻和文件,并且在留言版塊與留言者積極互動,達到定期強化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效果。對思政工作者帶頭構建的一些“微”媒介平臺,學校可以適當地給予一些物質支持,或者調動專業技術人員幫助對其構建的“微”平臺開展定期維護。高校的官方微博或者官方微信,需要組建一支專業的團隊來運營維護,以活潑生動的形式,生動鮮明的主題,貼近大學生活的豐富內容來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 做好“微”教學工作,占領新高地
“微”時代大背景下,思政部教師運用微博、微信等傳播手段來輔助課堂教學已成常態,并已經為大學生普遍接受。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學會甄別紛繁錯亂的各類網絡信息,敏銳地感知這些信息中所夾雜著的不同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些理論不斷沖擊著大學生們尚未成熟的思想領地,為思政教育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在這個時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應該說充分利用“微”工具來與傳統教學方式相融合,正視并尊重微媒體的存在,并通過微媒體上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來對學生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這樣不僅可以打破傳統教育方式的死板和僵化,更可以引發學生對政治理論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總之,在“微”時代在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筑牢時代發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適應的原則,遵從“微”時代要求,認識“微”時代特點,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交互性,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充分尊重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理念,提升其自我管控、自我監管和擅長使用網絡媒介的個人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納入課程設置,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并加強對校園網絡輿論的源頭清理,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學生網絡輿情監管隊伍,積極對網絡輿論進行正面引導,構建正本清源的健康網絡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吳武英,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2):205-205.
[2]羅彥玲,王麗,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應用研究[J].教育,2016(5):85.
[3]張玉梅,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才智,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