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志勇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對美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把握好理論闡釋與藝術參與的結合、中西美學體系的交融、經典美學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彌合等重點難點問題;在教學方法上除了傳統的講授法,要更加注重比較教學法、論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教學方法的運用。
關鍵詞:美學教學 課程改革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a)-0216-02
美學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旨在通過講授美學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使學生系統了解美學學科發展的歷史,掌握美學研究的對象和范圍,認識美的本質,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涵養學生的審美心胸,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美學肩負著人文學科素質教育的重要職責,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美學課程在地方本課院校教學環境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美學趨于邊緣化學科現象明顯,美學教學存在諸多困境,推進美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美學既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是其他各類專業的選修課程,初次接觸“美學”的名稱,學生原本以為這是一門充滿詩情畫意的課程,但是進入課程學習之后,就會感到失望。毋庸諱言,美學作為衍生于哲學專業體系的學科屬性,從誕生起就是一門理論色彩十分濃厚的學科,傳統的美學教學大多從抽象的美的觀念出發進行理論闡釋,而將藝術的涉及只是將其看作是美的例證和注腳,其結果難逃枯燥無味的理論教學的尷尬境遇。然而,如果我們回到問題的原點,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創立美學時,最初將美學稱之為“感性學”[1],其研究對象尤為重視詩和藝術,之后的黑格爾甚至將美學稱之為“藝術哲學”,當代西方美學家們更是將藝術問題放到美學研究的首要地位。循依這一理路,美學教學中應廣泛植入藝術因素,將理論闡釋與藝術參與交融,做到讓藝術參與沖淡理論的艱深晦澀,讓理論的闡釋使得藝術的內涵更加厚重飽滿。比如,在講授音樂作為時間藝術的審美特征時,先與學生共同欣賞一段音樂,聽過音樂后讓學生發表對音樂的感受和體會,然后老師再去講解音樂穿越時空,對物質材料依賴程度最輕,與情感活動聯系得最緊密,最具有動態色彩的藝術等理論內容,學生接受起來相對容易。
中西美學體系相去甚遠。宗白華先生認為,中西的形而上學分屬兩大體系:西洋是唯理的體系,中國是生命的體系。唯理的體系是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結構,秩序理數,所以是宇宙論、范疇論。生命的體系是要了解體驗世界的意趣(意味)、價值,所以是本體論、價值論[2]。西方美學從古希臘起就較嚴格的范疇和概念的邏輯形式來表述的,事物之間有明確的邏輯關系,概念內涵的意義較明確、清晰,發展線索也較清晰,抽象性和思辨性很強,與之相應的是語言艱深晦澀。相較而言,中國美學屬于真正意義上的“感性學”,充滿著“詩性智慧”,重感受體會,重才情抒發,重人生見解,其話語方式是詩化的語言。在教學中,如果偏重西方,雖厚重謹嚴但顯板滯沉悶,學生不感興趣;如果偏重中國,雖流麗暢曉但顯淺浮討巧,學生學不到東西。因此,應重視兩種美學體系的有機交融。比如在講授“崇高”的審美形態時,先講解西方朗吉努斯、博克、康德、黑格爾等人的論述,同時也要結合中國美學,尋繹孔子、孟子、莊子以及清代姚鼐、近代王國維等人對“崇高”的闡釋,讓學生在中西對比中了解什么是“崇高”。這樣,既便于學生對“崇高”概念的掌握,又能讓學生體會中西美學的聯系和區別。
隨著現代生產方式的發展,人類進入進入后工業時代,隨之而來的是后現代潮流的興起。英國學者費瑟斯通認為后現代主義的關鍵特征是:藝術的消解即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隨之而來的是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差異的抹平,消費和文化的平面化,人們沉湎于“能指”的狂歡而放逐“所指”的深度。文化成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3]。“日常生活審美化”使審美從藝術領域向日常生活領域急速拓展,打破了審美活動與日常生活的界限,審美活動與審美因素涌入人們日常生活,既豐富了審美內涵,同時也嚴重消解了經典美學。毋庸置疑,經典美學是人類對美的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的結晶,其所達到的理論深度至今難以超越,而后現代社會中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是建立在審美的基礎上的。美學教學中,教師既要傳承經典美學又要重視“日常生活審美化”,應該使經典溶解在現實審美中。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分層次理解,傳統經典的審美是在精神的層面,而“日常生活審美化”更側重生活的層面,也就是高雅的精英文化泛化到了日常的、大眾文化之中,強調審美的實用價值。
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采取的措施。良好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美學知識,更能陶冶性情和審美情趣,促進知識向才情、能力的轉化,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比較教學法教師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美學現象、美學理論、美學問題等方面加以對照,從而確定其相同與相異之點,然后進行初步分類,作出研判,從而把握內在聯系,認清本質。比較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較的方法主要分為4種:(1)橫向比較。也叫平行比較,可用于相同歷史時期美學思想、審美理論的比較。比如,中西兩大思想圣哲,孔子和蘇格拉底,二人美學思想中的“興觀群怨”和“美是效用”的比較,前者強調美的社會功能,后者則強調美的合目的性。(2)縱向比較。適用于不同發展時期美學思想、審美理論的比較。比如在講授古希臘美學思想史時,可有意識地對比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三位思想家的美學思想的傳承和不同之處。在講授中國古代“氣韻”審美形態時,可對比地分析“氣韻”在秦漢至明清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征、表現,也可以“氣韻”在唐詩達到不可逾越的巔峰為標準,對比其在先秦諸子散文、漢賦、宋元山水畫中的表現。(3)宏觀比較。適用于美學理論、美學范疇、審美形態、藝術特征的比較。在講授審美形態內容時,可將中西審美形態的形成、發展、表現、影響等方面進行對比,揭示其背后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使學生對審美形態形成理性的認識。(4)微觀比較。也叫細節比較、具體比較,可用于美學理論、審美形態的內部比較。比如講解西方近代美學,要對經驗主義(經驗論)和大陸理性主義(唯理論)進行認真、仔細的對比,既要闡明各自合理之處,又要揭示各自的局限,為講解德國古典美學特別是康德美學打下基礎。
討論式教學法是教師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就某一美學問題進行討論,啟發學生就特定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思想的交流,互相啟發,共同探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實現教學上的互動。利用討論法組織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對學生的思維加以引導和啟發,學生則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有意識的思維探索活動。學生看問題的方法不同,會從各個角度、各個側面來揭示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基本規律的實質,如果就這些不同觀點和看法展開討論,就會形成強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學生的高度興趣和注意,從而產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協同性的學習。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 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其本質特征是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身臨其境之感。創設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不僅能使學生容易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還可以讓他們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比如在社會美的教學中,可以將體現人體美、各地民俗風情、狂歡節等的視頻、圖片素材制作到課件中。這樣既能夠增強教學的直觀效果,同時也能夠強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文獻
[1] 朱立元,主編.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
[2]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 邁克·費瑟斯通.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