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平
(甘肅省岷縣馬塢初級中學)
摘 要:對初中學生開展審美教育是提升其語文素養的重要部分,提高審美情趣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教學目標。語文教學新課程下的基本理念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p>
關鍵詞:初中語文;新課程;審美教育
在新課程教育教學中,傳授學生語文知識的教學與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審美能力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審美教育是將美學理論貫穿于語文教學中,使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去分析、吸收并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及綜合素養,從而實現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教師通過自身建設使自己擅長引導學生去找尋、發掘語文學科中的美,文字的美及朗讀的美,從而凈化學生內心、陶冶學生情操,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夯實基礎。語文課堂要盡可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營造課堂中審美的氣氛,使學生在接受語文知識的同時,開闊視野、陶冶身心,最終達到豐富個人學識、提高個人文化素養的目標。
因此,對初中語文審美教育的相關內容進行探討是值得教職人員深入思考的事情。特別是農村初中,由于學生的文化環境、生活背景與城市存在不小的差距,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難度比較大,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心血。下面是我對農村初中語文審美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的一些研討。
一、通過審美性閱讀提高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
通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就是指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在其受到美的感染和激勵的同時,培養學生自覺進行審美判斷,真切感受作品的情韻和氣勢,使學生沉浸在作品本身美妙的境界里,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其鑒賞美、發掘美的能力。如,在教《秋天》這首詩時,我通過刻意突出詩歌和諧的韻律、鮮明的節奏以及我富有情感的示范朗讀,使學生沉浸到這首詩的意境中,用心去聆聽詩人的心語,用想象去欣賞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
二、培養學生追求審美的情感
審美情感是建立審美觀的出發點,是從審美感知過渡到審美想象的必要環節。我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引發學生聯想、課文感情渲染、課堂情境烘托,把課文中滲透、傾注在人物形象或景物中的“情”移注給學生,使學生與作者達到心靈溝通,從而讓課文在學生心中變得愈加鮮活。如,《沁園春·雪》中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銀蛇”“舞”“蠟象”“馳”等充滿情緒色彩的字詞,使北國的冬天顯得那樣的壯美和充滿生機。我通過對這些詞的強化,自然引領學生從對風景的“感悟”中,體驗到詩人的博大胸襟和豪邁情懷。
三、通過對課文思想的領會建構審美能力
在審美性的課文解讀過程中,以學生個體性、親歷性、情感性、創造性為特征的審美體驗,對課文思想意義的領會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義,明確美的情感所蘊含的理性,能使學生真真切切地觸摸到課文的脈搏,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對課文的思想含義進行探究。如,講《春》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并引導學生展開思緒——那些語言文字,慢慢不再是簡單的文字,而是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使學生心中產生了親近自然、熱愛生活、憧憬未來、感觸美好生活的愿望。促使學生與課文展開內心對話,感悟文本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與作者一起去感受自然風光的美、生活人情的美和生命張揚的美,從而深刻領會課文思想。
四、情境引入營造審美氛圍
只有進入課文本身的情境,課文思想與學生心靈才能因碰撞而產生動人的火花。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審美情境氛圍,向學生再現作品美的意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審美欲望,激發他們在情境中有與課文深入對話的欲望,領悟深層的審美意蘊。如,教《紫藤蘿瀑布》一課時,我先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紫藤蘿花開放的勝景,然后引導學生嘗試多側面、多角度描述紫藤蘿花盛開的情形。這樣,就將學生帶入了與課文情境相同的審美氛圍中,更好地引領學生去欣賞課文字里行間流溢出的如詩如畫的美和深刻的哲理。由此,學生對生命的頑強、美好與永恒就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和領悟。
五、聯想與想象給審美插上翅膀
學生對語文審美體驗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聯想力與想象力。因此,在審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有意識地引發學生聯想、想象,用內心去體驗課文的意境美,去領會課文的內容和蘊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認知與情感的和諧統一。如,教《天凈沙·秋思》這一課時,我在學生反復閱讀的基礎上,通過文中具體可感的形象啟發學生展開聯想,將自身置于文中的環境中去品味視覺美、意蘊美、含蓄美和余味美,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揣摩出詩人靈魂深處凄婉的眷念故鄉的情思。
注:此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S[2015]GHB0804)的研究論文。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