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群
(廣東省東源中學)
摘 要:面對山區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困境,嘗試從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素材入手,讓學生在實踐調查中更好地理解地理運動規律和區位原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小組合作中提升學生動手去做、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的能力。
關鍵詞:鄉土地理;教學實踐;課題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我市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中,非常注重案例法和問題探究的使用。其中采用了大量的世界典型案例的分析,讓課堂能生動起來。但對于我們山區學生來講,典型的卻往往是陌生的,如何讓枯燥的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鄉土地理素材就成了最好的切入點。因此,筆者按照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典型案例”三大模塊,提煉出相對應的14個河源本土案例參與實踐,以此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學術意義
新課程標準要求:“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學生可以通過收集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以環境與發展問題為中心的探究性實踐活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走出課堂,開展參觀、調查、考察、旅行等活動,在實踐中學會觀察地理現象、獲取地理信息、發現地理問題,以文字或圖片形式記錄所得、所感、所想,拓展學生的地理視野,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課題將有力推動地理新課改,有效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做到理論與實際的完美結合,增強高中地理教育的實效性。
2.應用意義
課題研究體現了“讓地理走進學生身邊和學生生活”“學習對學生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有利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三、課題的核心概念
“鄉土地理”指省區以下較小地區的綜合地理。內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聯系,各種自然資源的利用及其改造自然的成就和當地的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名勝古跡、人民生活情況等。
“河源鄉土地理”是指河源的自然地理(包括河源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湖、土壤、植被、資源等)與人文地理(包括河源的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等)的總稱。
“教學實踐”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新課程實施為背景,加強學生課外實踐活動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相關原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的現狀
各國在中學地理教育中都充分利用了鄉土地理素材,像日本、美國都非常重視中學生的鄉土地理教育。在我國的一些學校中也有“鄉土地理教學研究”課題,從理論層面對鄉土地理教材編寫方法或教學原理進行研究,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鄉土地理教學研究》,為我們一線的地理教師提供了理論指導。廈門啟悟中學陳麗松的《滲透鄉土地理進行高中地理教學的初探》,認為在教學中實施新課標“倡導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載體”的教學要求,用結合、滲透的辦法把鄉土地理知識糅合到教材的各個章節教學內容中,對于豐富地理課程內容,開展形式多樣而有效的地理教學,增添地理教學活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珠三角地區的很多高中學校也都有自己的鄉土地理校本課程,如全疆發老師編寫的《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與創新思維》指導了佛山市一中進行了大量的課外實踐活動,取得了業界的一致好評。華師附中每年也開設了針對高中學生的野外戶外訓練營活動,全面提升了高中生的素質。2014年佛山一中李志偉老師集20多年的潛心研究與實踐經驗,編寫出《地理主題活動的設計、實施與評價》一書,具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被選為本課題組活動開展中的重要指導資料。
五、課題研究內容
課題研究內容是根據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課本編排找到相應的鄉土素材以三大子課題“自然篇”“人文篇”“典型案例篇”展示給學生。“自然地理篇”以課外實驗、野外考察為主線,讓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理解復雜的運動原理;“人文地理篇”以社會調查為主線,讓學生在河源市工業、農業、旅游業、商業、交通等調查中理解區位布局的基本原理;“典型案例篇”中選取河源市典型的工農業發展案例及環境問題,讓學生在分析家鄉的案例中體會區域分析的基本方法。
六、課題研究方案
按分工表領小課題→按規定的時間提前一周擬寫好活動方案
七、注意事項
因大多數的調查素材需要從課堂外獲取,教師要做好周密安排。校外的調查活動教師應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并做好全程跟蹤與協調,確保安全第一。
注: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科研課題《河源鄉土地理教學實踐初探》(課題號:2013YQJK099)的研究內容。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