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讓
【摘要】作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占據著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對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習作教學恰恰又是很多語文教學的短板。如何優(yōu)化教學方法,讓高中習作教學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本文略談筆者的粗淺看法。
【關鍵詞】高中習作;生活素材;積累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作文是高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現在的高中生課業(yè)負擔過重,閱讀量不夠,知識面比較狹窄,缺乏主動觀察的意識,造成寫作時間過長,文章脫離生活。“素材”是寫作的基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意識到積累素材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去觀察,到生活中去尋找素材,從根本上提高寫作的水平。
一、閱讀背誦經典,豐富素材積累
經過幾年語文課程的學習,高中生的閱讀量應該是比較可觀的,因為中小學的教材中選取的文章都是具有許多優(yōu)美的詞匯與實際的教育意義的。比如在雙腿癱瘓后靠自己的意志力成為作家的史鐵生、扼住命運喉嚨的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的勾踐、棄醫(yī)從文一心為國的魯迅等。這些書中人物的例子都是學生在寫作中可以運用的。但是學生們卻忽略了高中課本這一有效的素材來源,只顧著自己去背誦材料,耗費了不必要的精力。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們多多留意課本中的人物,在講解課文時多強調,讓學生在學習這些人物難能可貴的精神的同時,也將書中可以利用的資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豐富自己的素材。對于比較經典的課文,教師應該針對閱讀理解和寫作應用兩個方面對其進行講解。
例如,在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中有這樣一句話:“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句是講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往往存在于危險的地方,不是勇敢機智的人是無法到達這種地方去欣賞美好的。教師可讓學生將這一句話背誦下來,在論述持之以恒這種精神的時候用上這句話。在自己的文章中增加一些文言文的句子,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讓文章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再比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這一課中描寫了劉和珍、張靜淑、楊德群等為了中國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請愿,卻在槍林彈雨中消失的人們。學生在寫關于愛國題材的作文時就可以用上這一素材,這樣將會為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
二、學會思考生活,積累社會元素
寫作源于生活。高中生的年齡普遍較大,他們都形成了自己一定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在課堂上或者在家庭中都會發(fā)生這樣那樣的事情。如果學生能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在日常的生活中勤于思考,將會為自己的作文積累不少的社會素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提高對生活感悟的能力,積淀豐富的情感,將一切事物當作自己寫作的素材,在生活中勤于思考自己經歷的事情,善于將自己看到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把一切當作自己的寫作素材。學生學會了將生活中的事情放在腦海中,主動思考,樂于記錄,在寫作時就不會無話可說了,而是有源源不斷的思緒。
高中生的作文中不能缺乏社會元素,如果文章中沒有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那么這篇文章就顯得非常幼稚。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互聯網等高科技走進了每個人的家門,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這個便利的條件來積累自己的社會素材。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練筆的本子,將每天對自己有啟發(fā)或者有感悟的事情記錄下來,這個事情可以是自己經歷的,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還可以是自己在互聯網上搜索的新聞將這些事情簡要地概述下來之后,寫一段200—300字的議論。這種方式能提高學生理解社會的能力和邏輯思維的水平,在將來正式寫作的時候就可以寫入自己的文章中。在寫練筆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意到學生的語言規(guī)范與思想深度,還要注意到學生的觀點是否合理,要將其錯誤的想法扼殺在搖籃中。
三、積極走進生活,體驗真實生活
高中的課業(yè)負擔較重,因此許多老師認為高中生就應該待在學校中認真學習,課外活動等都會影響到學習。其實不然,學生應該走到外面去體驗社會,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感悟生活,收獲自己的生活素材。高中生的自制力較強,也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校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指導學生借助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積累素材。學生參加這種實踐活動能豐富閱歷和情感,學會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教師還可以在課下與家長溝通配合,讓家長帶孩子多參加一些校外活動,體驗真實的生活。
例如,幾天前學校組織了掃墓的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個活動寫成感悟,然后在年級中舉行作文比賽,先以班級為單位選出優(yōu)秀作文,讓學生進行修改,在拿到年級中進行比較,優(yōu)勝的學生可以獲得獎勵。用這種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讓每個人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再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敬老院打掃衛(wèi)生,讓學生們體驗到付出的快樂。活動結束后教師應該對活動進行評價,讓學生回憶自己一天的經歷,并且抒發(fā)自己的感想,課后將這次的活動寫成一個600字的實踐總結。利用這些真實的活動讓學生的作文素材不再局限于字面上,而是滲透到生活中,學生能親自去感悟生活,積累素材。
總而言之,素材是一篇文章的根源,有了豐富的素材文章才能變得生動有趣。而積累素材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應該在課下做好備課,引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觀察生活,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活動中,走到社會中去體驗生活,將自己積累的素材充分地運用到作文中,逐漸提高寫作能力。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