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良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文言文教學一直是困擾廣大語文教師和學生的一個重難點內容,但是它同樣又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好文言文,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素養的基礎上,力求在教學中凸顯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感受中華古文魅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與閱讀能力;并在提高學生的各項語文素養的基礎上,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高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初中文言文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繼承民族文化傳統、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它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比較薄弱的一部分,其教學方法的老套,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阻礙著文言文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因此,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努力加強文言文的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并愛上中華古文,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提高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一、拓寬思路,革新教法,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只有人們自愿做的事情才做得好。”只有學生自己愿意學習,教師才能教好文言文。由此可見,只有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才是實現文言文教學的高效性的前提。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上新課前,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巧妙構思,運用別出心裁的導入手段,創設出與新課教學任務相適應的學習情景與氛圍,才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漲的學習熱情,及時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對新知的學習上來。比如教學七年級的《傷仲永》這一篇課文時,我首先把課文改編成生動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使學生從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這篇課文的內容。了解方仲永生活在一個世世代代以耕種為生的家庭。方仲永五歲時,寫了四句詩,全鄉的人競相傳閱。從此,方仲永表現出驚人的天賦。他指物作詩,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看的地方,同縣人紛紛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對待。有的人還請方仲永題詩。他的父親目光短淺,每天拉著方仲永四處拜訪,不讓他學習。他十二三歲時,不能符合當時的好名聲,又過了七年,他和普通人就沒有區別了,“泯然眾人矣”。這樣學生就有機會了解并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其次,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復述文章內容,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對講得好的學生,及時表揚;對表現欠佳的學生,給予鼓勵。同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競賽活動。在競賽活動中,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并激發學生的求成和好勝的動機,讓學生主動地閱讀課文,獲取知識。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又能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比“滿堂灌”“一言堂”的課堂效果要好得多。
二、改革創新,改變認識,啟用全新教學模式
在上課前,讓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并設置問題,導入新課。在正式上課之前,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初步感知文本內容。例如在教學七年級文言文《期行》時,可以設置導學學案:(1)弄清文章塑造了“時年七歲”的陳元方明曉事理和談吐大方,通過“明曉事理”就認識了“陳太丘友”的“無信、無禮”。(2)設置導學問題,讓學生知曉文本的重難點,展開自主學習。①友人見元方時說了些什么?語氣怎樣?②友人隨后的態度怎樣?③友人態度為什么會發生改變?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⑤如果你是元方,你如何去做?(3)在課堂教學時,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共同發現本文的核心問題——做人應該講誠信,從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這樣,學生在自我學習和教師的引導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誠信立身,以誠信待人。
選擇朗讀、默讀、全文閱讀或是重點閱讀,要根據學生的習慣、情趣和對課文的熟悉程度,才能顯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一邊記,獲取初步印象——題材、思想感情、內容、藝術手法。而這種能力的培養應該在開始教學時就養成。同時,老師的作用應集中體現在鼓勵上。鼓勵學生要知難而上,不能有畏難情緒,要鼓勵學生做好學習檢查記錄工作,有重點、有條理地記錄下自己的在預習中遇到的疑惑、困難,方便隨后的學習。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及時改變教學方式,以靈活多樣的教法組織教學,通過各種形式如個人與同桌相結合預習,同桌與小組相結合的合作,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討論,全班舞臺劇等形式提高教學。
教師還應設立相應的評優機制,激發學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價值問題評選的機制,鼓勵學生開動腦筋設疑并掃除障礙;設置講解與灌輸機制,如利用文本課下注釋或書中資料中現成的注釋,使學生在思索道理時疏通文章;可以在講述道理時,通過講解難詞冗句,釋疑解難;可以不斷聯系課文句子,深化文章思想。
三、誦讀經典,指導理解,提高學習文化素養
讀通文言文,是《大綱》的基本要求,因此,句子的節奏、停頓的分析很有必要。教學時,應指導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盡量做到看著原文直接翻譯,這樣既積累了文言文字詞,又理解了句子。在教學新的文言文時,結合課文中的佳句名言,深化學生對新課文的理解。如在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時,在理解“親賢臣,遠小人”的道理時,可聯系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的“入則無法家拂士,出者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讓學生懂得遠離壞人,相信朋友的重要性。
其實,在學文言文時,多積累文言文字詞,是非常關鍵的。一棟房子需要一塊塊的磚堆砌而成,文言文的理解需要對于每一個字詞的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讀懂文言文,才能多讀成誦。例如在教學杜甫的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多朗誦,并通過反復誦讀感受并理解詩歌中的情懷,體會作者在那個時代的那種“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寬大胸懷,通過朗誦感受杜甫的人格魅力和處世態度。
當然,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經驗,教無定法。但我總覺得只有緊扣教學大綱的要求,拓寬思路,革新教法,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改革創新,改變認識,啟用全新教學模式;誦讀經典,指導理解,提高學習文化素養,全面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就不是一句空話。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