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葉萍



(浙江省平湖市新倉中學)
摘 要:校本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要求,切合學校教育資源辦學特色,以滿足學校對學生發展的具體要求而設置的課程。它與國家、地方課程有機結合,在實現課程的多樣化和課程結構的優化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蘆川鄉土文化是一門遵循學生認知與身心發展規律,一切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鄉土教育資源為藍本,以培養品德高尚、有文化、有教養、熱愛家鄉、熱愛生活、身心健康的合格中學生為總目標的綜合課程。以校本課程《蘆川鄉土文化》為例,結合自身在參與開發課程資源過程中的點滴實踐,從剖析開發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入手,闡述歷史與社會課程資源開發的有益嘗試。
關鍵詞:鄉土文化;歷史與社會;課程資源;蘆川文化;開發;傳承;整合
一、蘆川鄉土文化資源在課程開發中的重要性
課程資源的研究與開發,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發展需要,有助于教師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新課程關注學生的發展,強調“以生為本”,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從社會需求角度看,有利于培養學生勤學、善思、好問、解疑等多方面素質,便于學生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課程資源開發體現地方教育資源特色,反映農村、社區、學校和學生的差異性,適時融進最新科技成果,考慮學生的認知背景與需要、學校主客觀條件及其所處區域的經濟與文化,豐富課程開發的內容?;跉v史與社會課程的人文性、開放性、綜合性等特點,集聚當地的悠久歷史文化,有利于形成獨有的“開放、崇文、融合”的文化特色,體現特色校本課程。
二、蘆川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主要內容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強調不是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教育。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蘆川鄉土文化校本課程是迎合學生生活要求的一門綜合課程,依據歷史與社會基礎性課程的設計思路,從學生的認知與生活出發,以歷史、地理等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為基礎,以蘆川鄉土文化的演變和發展為主線,以豐富的蘆川鄉土文化顯性資源為內容,力求有邏輯、有層次地再現蘆川鄉土文化的歷史與發展、內涵與價值。蘆川鄉土文化校本課程與基礎課程的有機結合,生活教育的深化,是基礎課程資源的有益補充和延伸。
從課程建設、發展需要出發,學校已編寫整套的校本課程,共三冊。第一冊《走進蘆川》,內容是曾經滄海、綠禾水鄉、鄉間集鎮與蕩漾橋影;第二冊《贊美蘆川》,內容是鄉土文物、民間美食、鄉風民俗與民間文學;第三冊《感悟蘆川》,其內容是鄉賢名人、教育醫藥、經濟強鎮與美麗鄉村。每冊都分上、下兩編,各自設計三個專題、15課,共六個專題、30課。每課均編寫“本課提引”“終于得知”“拓展延伸”“相關詩文”“鄉土知識”和“活動體驗”等六個部分。如,本課提引——提出疑問,點明本課話題;終于得知——本課主體,圍繞題目展開;拓展延伸——對主體內容某個點的延展、細化,幫助學生進一步探究;相關詩文——引用相關鄉土詩詞、前人記述進行補充閱讀;鄉土知識——附錄式的知識信息;活動體驗——相當于課后練習。學生通過多次探究或綜合實踐活動,走出課本,深入社區,體驗生活,感悟鄉味,探尋奧秘,提高素養。
三、蘆川鄉土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嘗試
校本課程開發賦予了教師一定的自主權,筆者有幸參加了市教研室組織的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培訓活動,通過學校教研組集體研討和座談等方式,結合三個年級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凝聚集體的智慧,對蘆川鄉土文化校本課程資源開發進行有益嘗試:
1.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課程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自然高漲,學習的效果就會更好,進而達到開發課程資源的真正目的。蘆川鄉土文化校本課程注重學生的需要和發展,滿足不同群體對自身歸屬感的需要,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自信,讓每一位學生的天資、興趣、愛好、專長得以充分發揮和施展,使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都能淋漓盡致地展示,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激發自身內在的學習興趣。
如,蘆川鄉土文化校本課程中部分內容:
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制作年代尺,用文字、圖片等不同形式展示成果?;顒又?,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擴展,能力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資源開發目的得以體現。
2.促進自主發展,注重實踐活動
自主發展,是指主體獨立自主行使和支配自己權利的能力得到發展。蘆川鄉土文化課程充分考慮學生不同性格與能力發展的需要,得以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作用。鄉土校本課程注重社會實踐活動,明確探究目標與方向,組建“蘆川尋跡”社團,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社會實踐活動,體會家鄉史、家鄉情,追尋家鄉歷史與文化韻味。
如,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時,可以圍繞建議展開,也可自己選取內容進行探究。
形式多樣的實踐探究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時空與機遇。在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錘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讓學生的能力與智慧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和發展。
3.傳承鄉土文化,提高人文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所創造的一切都是為人著想的。如果人不能給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不會給人帶來幸福?!睂W生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培養自然離不開學校,但這并不意味著課程教學只能在校內課堂上完成。本土化是鄉土資源的重要特征,當地的自然風光、風俗人情、文化傳統等不是唯一的,與其他地方必定有明顯的差別。學校課程的實施需要鄉土課程資源的支撐,每所學校都擁有豐富多彩的鄉土文化資源。蘆川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立足地方現實,展現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學校文化建設與鄉土文化,整合學科教學與鄉土文化,展示蘆川這片土地的滄桑歷程和深厚積淀。蘆川鄉土文化代代相傳,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如,蘆川鄉土文化校本課程中的部分內容:
通過蘆川鄉土文化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助于教師在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真正把學校帶到社會大環境中,讓學生感悟學校和社會密切相關,學校不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生活的必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喚醒學生內在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
教學過程的本質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智慧的復演。教師是教育的“大者”,是學生探尋知識的指導者和引領者。社會又是一所大學校,集校內課程資源于一體。蘆川鄉土文化課程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鄉土教育資源為藍本,以培養品德高尚、有文化、有教養、熱愛家鄉、熱愛生活、身心健康的合格中學生為總目標。教師驅動學生傳承、弘揚蘆川鄉土文化,真正實現校內外課程資源的完美整合,助推學生智慧的開啟與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屈光壘.新課改背景下鄉土歷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D].河南師范大學,2011.
[2]王通通.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1.
[3]羅文.農村中學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D].西南大學,201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