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敏
(浙江省象山縣石浦中學)
摘 要:當前,如何開展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已成為一個困擾諸多教育者的難題。總結多年以來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經驗,通過結合課文案例分析,認為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實現可從四個策略著手:教學導入生活化、教學場景生活化、教學素材生活化、教學鞏固生活化。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
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是指將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內容與語文知識性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和愿望,從而使其在生活中開展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活。如何更好地開展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成為一個困擾諸多教育工作者的難題。鑒于此,本研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淺析相關策略,以供啟鑒。
一、教學導入生活化
教學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語文學科教學尤為如此。“教學導入”的作用,不僅僅在于教育者陳述本節課及其知識點的重要性,其更多地扮演了承上啟下的角色,即總結先前所學知識,引出新的知識點。按照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理論,就“教育導入”這一環節的本質而言,其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實現和尋求學生原有知識與新知識契合點的過程。眾所周知,初中學生作為學習者,其語文學科知識的來源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更多地來源于學生個體生活,這種情況為教學導入的生活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學導入生活化,有助于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話語體系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以《背影》為例,對“如何實現初中語文教學導入環節的生活化”這一問題進行淺析。本課旨在通過朱自清先生對自己父親特定情境下的描寫,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道德品質。每個學生作為生活個體,相對于課文中的“父親”而言,其更為熟悉自己的父親。因此,教育者可采用“說說我的父親”之類的主題,請學生敘述生活中父親的小事,借此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父親,在數名學生表述之后,適機引出本課主題。這種教學導入,不僅僅是生活化教學的需要,更是本節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主旨所在。
二、教學場景生活化
近年來,在網絡信息科技化教學環境下,小組教學、慕課教學、翻轉課堂等諸多形式逐漸興起,這些新興教學形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重視生活性原則,即強調學生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實言之,這與本研究所探討的“教學場景生活化”有異曲同工之處。本研究中所闡釋的“教學場景生活化”,不是簡單的知識與生活相結合,亦不是片面的活動式課程,而是指讓學生在真實或高度模擬的情境中進行感知和體驗,從而理解知識、掌握真知。教學場景生活化可幫助學生在較為真切的體驗中開展學習,避免了學習的枯燥和乏味。
以《蘇州園林》為例,這篇說明文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作者用嚴謹的思維,通過文字勾勒出蘇州園林的美景、特征、布局等。邏輯思維能力相對一般的學生對此課文的學習可能會體現出不適應的狀態。因此,條件許可的可采用蘇州園林實地參觀、蘇州園林影片播放、蘇州園林實景圖游覽等多種形式創設真實或高度模擬的情境,讓學生在直觀教學中開展學習。抑或舉辦“畫一畫我身邊的園林”繪畫大賽,給我們的校園寫一篇導游稿,當一回校園導游,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場景中明晰課文特色,學習寫作技巧。
三、教學素材生活化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具備較強的文學性和生活性,而這種生活性不僅是實現教學素材生活化的出發點,更是我們實現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素材的組織中,教育者除了要遵循緊扣主題、寓教于樂等教學原則外,更需要注重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實現教學素材的生活化,以此將初中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在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同時,助力學生情感認知、生活體驗。
以《我的母親》為例,該文旨在通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感知來理解母親的品性及這種品性對作者的影響。我們認識到: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已經在新生代學生群體中占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另一方面,就目前資源來講,有關母親的教學素材可謂繁多,但大部分素材都停留在文字描述、口語闡釋等層面,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鑒于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教學素材的選取,應該更多地著眼于能吸引學生興趣的素材,“借力多媒體”是一種新的手段。教育者可以利用現有教室的多媒體設備,在搜集緊扣學生生活中所見到的母親形象的基礎上,播放有關此課文中母親形象的圖片、影音等資料,用這些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和手段,在實現可視化教學的同時,追求生活化教學。
四、教學鞏固生活化
傳統的教學鞏固多采用書面作業的形式,相對而言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實踐能力。教學鞏固生活化,較為注重實踐活動的作用,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學鞏固生活化的開展,要注意兩個方面:第一,不能完全拋棄傳統的書面作業,而應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回歸書面作業;第二,要緊密圍繞課程目標和教學目的,不能在實踐活動中偏離教學初衷,要保證實踐活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諸多課文旨在培養學生尊老愛幼、孝順父母等良好品質,如《老王》《背影》《我的母親》等,在針對這些課文的教學中,教學鞏固生活化可從此著手: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具備哪些良好品質;其次,要求每名學生牢記某一項品質,在課后進行實踐,如日常小事中的助人行為、“我給媽媽洗個腳”等;然后,回到課堂上,讓學生小組交流,推選小組代表講述自己所進行的實踐,此舉旨在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回歸書面,讓學生撰寫作文,講述自己的實踐活動,旨在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整個過程要充分重視生活性原則。
總之,在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導入、教學場景、教學素材、教學鞏固這四個重要元素,唯有從此入手,方能利用生活化教學助力學生的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丁桂霞.淺談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有效對策[J].課外語文,2012(16).
[2]李海琴.捕捉初中語文的生活元素:談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方式[J].語文天地,2014(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