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懷峰
(甘肅省蘭州市第六十八中學)
摘 要: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遵循科學發展觀,從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需求出發,充分利用地區和學校的優質資源,開發和構建學生自主發展的德育校本課程,是學校德育改革、創新,提高德育實效性,促進學校德育科學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農村初中;德育校本課程;課程體系;課程內容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對課程設置等提出了更高要求。1999年,國家正式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003年9月新課改在全國運行。這是時代的號角,這是社會的最強音。課程改革將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方向,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發展,重視道德教育,重視課程體系的三級管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明確提出“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國將啟用各學科的新課程標準。在這樣的背景下,校本課程開發也應運而生。
二、農村初中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方法
農村初中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方法主要有應用文獻法、觀察法、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和對比實驗法。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到當前其他同類農村中學的德育現狀、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現狀。通過調查研究法了解本校學生的德育需求、困惑及對社會道德標準的認同程度和后期校本課程的落實情況等,以及教師德育的需求和困惑。通過行動研究法設置校本課程的內容、落實、評價等。
三、農村初中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
(一)廣泛調查,充分發掘學生的德育需求
地方課程作為三級課程之一,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它使我們認識到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學生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追求。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德育需求時,為盡量挖掘本時代中學生最真實的需求,確保信息的廣泛性、真實性、準確性、代表性,在實驗開始階段,采取匿名問卷調查、匿名投遞信件等方式,由各班團支部書記負責,每個組又分為學生組、教師組,各實驗小組按照調查進度、工作目標,制訂具體的調查計劃。經過一個多月的深入調查走訪、收集整理,每個組都獲得了有價值的第一手文字材料,不僅對學生的德育需求有了充分的了解,也對社會對學生德育的期望作了調查,為我們確立校本德育的內涵和形式奠定基礎。
(二)以學生為中心,科學構建德育校本課程體系
校本課程實質是利用本地或本校的優質資源,以學生發展需要為基礎開發的課程,體現的是一種“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發掘地方性和校本性的鄉土知識。既要面向全體學生的需要,又要堅持照顧和滿足學生個人的人生設計、自主發展的需要。德育校本課程必須注重課程科目選修課和必修課的并重開發,為此在內容上必須遴選學生需要的內容,以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比如,班會是教育教學計劃規定的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活動課,為了發揮學生自教自理的作用,以前班會課多由班主任主講,現變為學生自命主題、全員參與的學生思想教育活動課。
德育校本課程的選修課主要是為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需要而開設的。學校業余團校、各社團等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活動。比如,業余團校主要是培養預備團員的機構,由學生自由選修,請校外名人、領導干部、教師黨員講課,深受學生歡迎。志愿者服務隊則是團委、少先大隊、學生會、各團支部自主組建,由校團委管理的一個愛心機構,每月開展不少于一次的服務活動。如:福利院服務、社區幫孤寡老人服務、我愛我校、清潔校園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都是學生自愿參加的。
(三)整合資源,豐富德育校本課程內容
新課程提出要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德育,教育部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中也指出要把愛集體、愛家鄉教育作為中學階段的重要德育內容,提出要積極組織開展感受家鄉變化、欣賞自然風光等活動,增強中學生愛國情感。在研究中,我們挖掘地方特色突出的教育素材,由我校教師精心編寫校本課程《走進阿干》,力求讓每一件事都有代表性,并且將地方人文資源與德育課程整合起來,進行開發利用,不僅豐富了德育的內容,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又使德育校本課程內容的設置既有層次性,又有連續性。
四、農村初中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困惑
長期以來,由于學校教學時間緊、任務重,德育工作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和個性化特點,難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特別是農村中學,基礎設施差,教師的德育理念又跟不上,學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畸形發展趨勢。但是,在實踐中,面對升學的壓力、社會的不認同和家長的質疑,很多老師退縮了,因此是否應該建立一個長效的德育激勵機制,鼓勵整個社會支持、幫助德育,并營造一個良好德育的社會輿論氛圍,從而徹底改變德育的滯后性與兩面性的尷尬局面,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參考文獻:
方素英.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