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標
【摘 要】在中小學生學生資助工作中有效滲透“感恩勵志教育”,對學生德育教育以及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筆者自身工作經驗,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資助工作中感恩勵志教育的滲透對策進行了分析與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小學;貧困生資助;教育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貧困生資助政策已成為保證我國教育公平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小學生資助工作已成為義務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為貧困家庭學生學習與生活提供了有利支持。但是,目前許多中小學在組織開展學生資助工作時,忽略了學生的精神資助,受助學生責任心、感恩意識嚴重匱乏。對此,感恩勵志教育在中小學學生資助工作中的有效滲透,已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點問題,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基于此,筆者結合相關經驗,從以下幾方面對感恩勵志教育滲透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一、實現感恩勵志教育在資助工作管理中的有效滲透
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學生資助工作貫穿于整個教育管理體系,因此,要想實現感恩勵志教育在中小學學生資助工作中的有效滲透,應將感恩勵志教育融入到整個學生資助工作管理中。
首先,結合資助項目滲透感恩勵志教育內容:目前,針對中小學學生資助工作而言,我國除免除中小學學生學雜費外,政府以及地方院校推出了國家助學金、貧困寄宿學生生活費補助、救助貧困中小學學生補助、免費班車等資助政策。對此,中小學校可依據不同資助項目類型,在“育人”教學理念的基礎上,適當的進行感恩勵志教育滲透,用以提升學生感恩意識。例如,救助貧困中小學學生補助主要是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給予的教育補貼,對此,學校在依據該資助項目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資助項目的意義所在,讓學生對國家發展以及資助工作具有充分了解,并通過組織開展公平、公正、公開的評選確立受助者,從而給予學生以鼓勵,提升學生正確認知能力,激烈學生刻苦學習、積極向上[1]。
其次,依據資助工作管理環節滲透感恩勵志教育內容:學校在組織開展學生資助工作時,應對資助工作具有明確的認知與理解,并根據資助工作各環節要求,創設感恩勵志教育活動,用以實現學生資助工作與感恩勵志教育工作的協同性發展與管理。例如,在學生受助申請時,教育管理者事先召開以“感恩”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初步促進學生對感恩的認知與理解,同時引導學生在申請書中進行感恩情感與思想的表達,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感恩意識;在受助申請審核過程中,將學生道德行為與人格品質列為評審標準中,使學生對資助工作具有正確的認知,使學生對道德、行為、品質、感恩重要性具有直觀感知,從而促進學生感恩意識的提升;對已受資助學生積極向上、誠實守信、樂于助人典型代表給予鼓勵與表揚,形成“從眾”與“幫帶”效應,而對奢侈浪費、不知感恩的學生取消受助資格,為資助工作中感恩勵志教育提供良好氛圍[2]。
二、利用日常教育教學滲透感恩勵志教育
日常課堂教育教學作為教學機構教育工作的主體,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育機構可通過利用課堂教學,推動學生資助工作中感恩勵志教育與知識教育、德育教育、審美教育、價值教育、情感教育的協調性發展,實現日常教學管理下感恩勵志教育的有效滲透[3]。
一方面,教育機構可將感恩勵志教育列為日常課程教學體系中,依據學生實際情況與生長特性合理編制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實踐性、開放性、創新性,通過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進行感恩勵志知識的理性傳遞,用以培養學生感恩、勵志情懷[4]。如,在實際教學中融入資助工作相關內容(包括免費班車、義務教學教材免費政策等),從而提升學生感恩意識與榮譽感。
另一方面,教育機構可將感恩勵志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進行融合,包括語文、思想品德、音樂、繪畫、體育等學科。例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現代感恩勵志代表人物事跡等融入到語文閱讀與寫作中,實現感恩勵志教育相關品質與素養的滲透,促進學生誠信、團結、感恩、自立自強、不畏挫折、堅毅、寬容、自信、尊老愛幼、熱愛祖國的素養的形成與提升。
三、營造感恩勵志教育環境,拓展感恩勵志教育途徑
學校可通過組織開展多元化教育活動,為學生營造感恩勵志教育氛圍,開拓感恩勵志教育滲透途徑[5]。例如,學校通過定期組織開展感恩演講比賽、感恩勵志主題征文、感恩勵志文藝匯演、感恩主題校園文化建設等活動培養學生感恩意識,營造良好校園感恩勵志教育氛圍;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母(母親節)、教師(教師節)、學生(兒童節/青年節)、老人(重陽節)、祖國(國慶節)的感恩之情。
學校也可依據現代化教學平臺,為貧困生搭建感恩勵志教育平臺,促進貧困生感恩行為的具體體現,實現感恩勵志教育多元化構建。例如,組織貧困生志愿者活動,引導貧困生給予身邊的人以幫助;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感恩勵志教育網絡平臺,實現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滲透與發展,用以保證感恩勵志教育質量與效果的提升。例如,通過家庭教育使學生在與父母溝通與交流工程中,感知父母的不易,提升學生對父母的感恩情懷;通過社會、媒體的宣傳教育,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生活中感染學生,幫助中小學生尤其是貧困生,樹立正確價值觀與思想情感理念。
四、構建中小學感恩勵志教育滲透機制
中小學學生資助工作中感恩勵志教育的滲透是一項系統化、復雜、長期的過程。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與學生發展趨勢,建立長效感恩勵志教育滲透機制,在保證資助工作規范化、全面化、真實化、準確化、公正公平化的基礎上,實現感恩勵志教育常態化、協調化的發展。從而保證學生在享受政策的同時,履行義務。例如,通過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志愿者服務”,促進學生感恩行為的有效實行,尊重學生自尊心,提升學生自信心。
總而言之,感恩勵志教育在中小學學生資助工作中的有效滲透,是一項復雜、系統的過程。相關教育機構以及教育工作者,應在認知到感恩勵志教育滲透重要性的基礎上,轉變教育教學管理觀念,實現義務教育工作中感恩教育與知識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情感教育等一體化、協調化發展,從而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與培養,提升貧困生感恩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銘,王守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探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6,06:56-58.
[2]郝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S1:82-83+98.
[3]張大衛.人文關懷視域下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探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8:79-84.
[4]劉期彪,譚德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與育人機制的模式構建——以南華大學資助育人工作為例[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94-96.
[5]張德軍.聾人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創新思路——以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為例[J].教育文化論壇,2015,04: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