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艷
【摘要】優質的培訓課程是培訓工作的核心,本文著重分析了目前我國培訓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并相應提出培訓課程改進的構想。
【關鍵詞】中小學校長培訓課程設置 問題 構想
從“十五”開始,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逐步走向有序和成熟的軌道,這一時期的校長培訓課程設置漸趨規范化、系統化和層次化。在教育部指導性課程計劃的總體引領下,根據國家、社會對校長的崗位要求及專業標準,各省市結合自身的特點和需求,設置了較為完備的符合基礎教育發展需要的中小學校長培訓課程,使校長培訓課程設置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一、中小學校長培訓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中小學校長培訓課程雖然基本上能夠滿足校長培訓的需要,對中小學校長整體素質的提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亟須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更為細化、更具操作性的實踐性課程
校長的工作是實務性的,面對的是實踐中紛繁復雜的各種管理難題,他們對培訓課程的需要是問題解決趨向的。中小學校長所推崇的課程,都是基于對實踐和任務的深度了解,他們更需要細化的、能夠直接指導其工作實踐的、可操作的課程,而這些內容是目前中小學校長培訓課程中所缺失的。
(二)校長領導者的角色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校長上任之前,他的工作是點狀的,關注的是微觀方面的事情,他往往會從副校長的角度看問題和思考問題,圍繞自己熟悉的那部分工作去做,視野會有很大的局限性。擔任校長后,他的工作是網狀的,涉及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彼此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校長要有全局視野,要有統籌安排、協調的能力。如果校長還是以原來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顯然是行不通的。
西方學者斯佩克認為校長有三種職業角色,即教育者、領導者和管理者,每一種職業角色對應著相應的工作任務和職責。從我國的現狀來看,中小學校長的管理者角色被過度強調,而領導者角色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校長面對的是學校實踐中紛繁復雜的管理難題,培訓課程的設計中要凸顯管理者的角色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們把校長的角色僅僅定位于管理者的角色,只沉溺于學校瑣碎的管理事務而忽視學校宏觀戰略思考,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三)課程難以滿足校長的個性需求
校長培訓作為對校長持續性、周期性的專業支持,需要更為精致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中既要關注校長的需求,又要引領校長的需求,體現出發展性和前瞻性;既要凸顯管理者的角色,又要體現出領導者與教育者的角色;既要關注校長的共性需求,發揮課程的普適價值,又要重視個性需求,體現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只有將這些內容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課程價值的實現,更好地促進校長的成長和學校的長遠發展。
(四)課程缺乏選擇性,難以發揮校長的主體參與性
校長的現實需求是多元的,他們必然要求具有選擇性的課程加以適應。從我國目前的中小學校長培訓課程來看,還未建立起系統、完整的結構化、模塊化的課程體系;還沒有給校長提供充分的課程選擇余地;還未提供一定數量的符合校長發展需求的選修課;還未建立起為校長選擇課程提供專業支持和有效引導的咨詢指導。
二、對中小學校長培訓課程設置的構想
(一)促進校長全面、主動和可持續發展
校長角色和使命的轉換使校長培訓目標必須完成從適應型向主動發展型的轉變。校長在獲得更多權力的同時,又要承擔更大的學校發展責任,必須規劃學校的發展方向,尋找到學校發展的突破口。校長培訓課程的設計必須樹立持續發展的理念,培訓目標不單是為校長提供管理實踐的經驗,還要為校長提供專業發展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知識,培養校長自主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增強校長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二)體現校長角色的多元性和發展性
校長培訓課程設置中,除了體現管理者的角色與適應性特點外,還要體現校長角色的多元性和發展性特點,在學校長遠發展的領導能力和引領課程改革能力上發揮作用。校長管理范圍、工作技能、工作職責與角色心理的轉變必然要求觀念與思維方式的轉變,反映到培訓中,必然要求對培訓課程做出調整,設置與校長需求相匹配的課程。
(三)注重培訓課程的實踐性
校長培訓的目的是提高校長的專業職能,提高校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決策的能力,其重點在于提高校長應對實踐的能力。實踐性知識是一種情境性知識,需要在工作過程中體驗和建構,它與校長每天所從事的管理活動密不可分。校長面對的是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校長培訓的課程應該是根據校長可能遇到的問題來設置的。只有通過培訓課程呈現校長工作的現實場景,涉及工作中最鮮活的第一線的問題,才能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的各種困惑和難題。
(四)增強選修課的自主性
我國各地的教育發展是不均衡的,由于校長工作性質、任職年限、知識結構、興趣愛好等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增強選修課的自主性尤為重要。培訓課程要按照校長履職實際需求來設置,在關注校長共性需求的基礎上,兼顧共性與個性、必修與選修、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滲透,靈活多樣,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