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萌
[提要] 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隨著社會發展也在逐漸進步,同時對社保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劇增加,但是一方面我國高校社保專業興起時間較為短暫,致使社保人才需求和供給嚴重不對稱;另一方面高校進行社保人才培養更注重理論,而缺乏實踐技能,導致很多學生畢業后無法找到相應的社保工作,這就加劇了國家對社保人才的需求。本文基于高校對于社保專業人才的培養,以大連財經學院社保專業為例,通過社保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提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大連財經學院社保專業提出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法。
關鍵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21日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國家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大連財經學院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如何在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形勢下提高教學質量、加快學院的發展,逐漸完成從觀念到實踐上的轉變將成為學校面臨的工作主題。為此,工商管理學院針對學校新的理念,要求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以下簡稱“社保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探求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以滿足社會發展對于社保專業的人才需求。
二、大連財經學院社保專業現狀
大連財經學院社保專業的現狀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介紹:一方面從社保專業當前的課程設置介紹;另一方面主要從社保專業學生就業情況介紹。
(一)社保專業課程設置現狀。社保專業是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學科,各高校的學科構建基本成形。大連財經學院社保專業的產生是從人力資源專業分化而來,但是課程設置也同其他高校相似,設置了必修課(公共基礎必修課、學科基礎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學科基礎必修課包括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學、統計學、會計學、金融學等,專業必修課包括社會保障學、公共管理學、勞動經濟學、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和社會保險實務;專業選修課有企業年金、比較社會保障制度、社會調查方法及應用、辦公軟件實務等課程。不同高校根據自身特點在社保專業課程設置上各有區別,如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側重于管理學領域;吉林大學、北京大學突出社會學領域。大連財經學院社保專業則側重于管理和社會的結合,而且社保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設置了大部分課程都有實踐教學課時,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實驗室及實訓室等缺失,所以實踐教學形同虛設,這也是大部分高校的通病,也是導致社保專業學生就業困難的根本原因。
(二)社保專業學生就業現狀。總體說來,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就業狀況不是很樂觀。根據對大連財經學院2012級至2016級社保專業畢業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調查,該專業的畢業生從最初的30多人增加為40余人。這些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在企業或事業單位,也有個別同學自主創業(如2012級畢業生中有一名畢業生開設一家咖啡館)和繼續深造(考取國內研究生或出國深造)。從事社保工作的畢業生大部分在事業單位工作,但是在我國公務員制度不斷改革的今天,社保專業畢業生能夠進入政府或相關部門的比例在逐漸縮小,大部分畢業生不得不選擇和專業無關或者關系較小的其他崗位。
三、社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社保專業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國家政策要求。早在1987年的教育工作會議上,何東昌就提出,“高校不應該單純地將培養理論研究人員作為主要目標,應當把絕大部分學生培養成為社會大量需要的從事各種實際工作的人才”。2010年,我國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也明確提出要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黨的十八大也提出將引導一部分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變,這些都是政策方面的要求。
大連財經學院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重新定位為應用技術型高校,為國家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而作為大連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的社保專業,在這樣的政策指導下必須尋求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
2、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需要與其相適應的人才結構。從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我國正處于經濟優化階段,對于中間層次的人才數量將急劇增長。清華大學有關人員對一些生產企業進行的人才需求類型調查結果表明,明確需求應用型人才的企業占66.2%,需求創新型人才的企業占13.7%,既需要應用型人才又需要創新型人才的企業占9.8%(孔繁敏,2006)。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同樣的,社保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也迫在眉睫。
3、人口老齡化社會的現實需求。人口老齡化是指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這也是進入老齡化國家的標準。據預測,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峰值,超過4億,屆時每3人中就會有一個老年人。在當前我國老齡化日益嚴重的情況下,養老不僅涉及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還需要針對老年人的心理、醫療等多方面的專業護理。此外,我國養老服務隊伍整體素質較低,從業人員沒有專業培訓,遠不能達到當前養老事業發展需求。這也要求社保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可以以此為側重點,培養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滿足當前老齡化的需求,這也為大連財經學院社保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了需求。
(二)社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不明確,較“寬”,并且與社會需求脫節。當前大連財經學院社保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通曉中外勞動和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專業基礎知識扎實,業務知識面寬,能從事勞動就業、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障與商業性保險運作與管理的應用技術型人才。首先,這個培養目標最終定位在應用型人才上,但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仍然是以理論為主,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其次,培養目標較“寬”。在很多高校的專業培養過程中存在寬窄不均現象。而我院的社保專業培養目標較寬,既有勞動就業領域的人才,還有人力資源管理的人才,甚至還有商業保險方面的人才。這種寬泛的定位目標無法引導專業的特色建設,也會浪費資源,導致與市場需求脫節;最后,由于缺乏對社保行業的深刻理解,使我們在制定培養目標時,與社會需要無法匹配,導致大量畢業生就業困難。
2、課程體系建設不科學。在培養方案的課程設計上,注重理論而輕視應用。理論課程較多,忽視了應用型課程。課程更新速度慢,在當前老齡化社會背景下,沒有開設新的課程來滿足社會需求。除此之外,也沒有足夠的實踐教學與社會工作相聯系,保證學生相關技能的學習。
3、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備。社保專業作為在我國開設時間較短的新興學科,社會保障師資力量較為薄弱。隨著社會保障事業迅猛發展,各高校紛紛開設社保專業,社保專業師資缺口較大,這是比較突出的問題。大連財經學院社保專業老師梯隊遠未形成,尚缺失高職稱人才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
4、培養條件和設備缺失。傳統高校專業培養主要依靠圖書館或者其他資料來保證學生學到足夠的知識,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應用型人才培養就需要應用型的條件和設備來保障。專業應用能力、專業實踐知識很難通過理論教學與課堂教學來實現,而主要需要依靠實驗室或者校外實踐教學實現。而我院社保專業迄今為止尚且沒有實驗室,也沒有專門針對社保的教學軟件,而一些校外教學實踐也尚未得到落實,這也致使本專業學生嚴重缺乏實踐技能和經驗,最終導致就業困難。
四、大連財經學院社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究
(一)明確專業培養目標。社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就是完成社保專業培養目標,明確的培養目標,才能為后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依據和基礎。培養目標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為誰培養人是涉及培養的人才專業領域,重點是專業問題、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是涉及專業的針對性問題。針對大連財經學院社保專業的培養目標,可以結合社保專業的情況,專業下屬于工商管理學院,同時是從人力資源專業分化出來的專業,我們可以注重培養企業社會保險、企業福利和企業勞動關系為主的專業人才,注重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教學。
(二)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1、可以對重復課程進行整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很多課程之間有一些重復性內容,這樣每門課程就會出現重復性教學,導致教學資源的浪費。所以在課程設置時,可以考慮一些重復性章節,進行實踐性教學。
2、不斷更新教學課程體系。社會保障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只有不斷適應國內外發展,不斷更新課程內容,才能與世界接軌,與社會需求人才接軌。可以根據社會發展開設一些社會保障發展前沿的課程作為學生的選修課,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時時更新國家的各項政策措施,保證學生得到最新的內容。
3、增設校內實踐仿真模擬課程。社保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學院可以通過引進社會保障軟件等來進行模擬實踐教學,模擬社保大廳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以社會保險為例,我們可以以政府和企業為切入點,使學生了解整個工作流程。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培訓,提高師資水平
1、學校要加強社保教師培訓力度。對我們現在的任教教師加強校內培訓和校外實踐,主要方式包括參加學術會議、教師進修、企業掛職鍛煉等,既可以提高我們的理論基礎,了解社保發展的前沿動態,也能了解校外社保業務的實際運行,增強我們的實踐教學能力,與社會緊密聯系。
2、增加企業實踐教師。學校和教研室可以引進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作為社保專業實踐教師,為社保專業學生講述實際工作過程,并定期開設講座,使學生能夠增加對將來就業和工作的了解,增強學習積極性和動力,也便于培養適合社會的人才。
(四)加強專業實驗室建設和實踐基地建設
1、社保專業可以建立“社會保障信息管理系統”專門實驗室。使學生可以模擬操作,進行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的實訓操作,提高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社保工作的能力,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2、社保專業應從多方努力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建立通暢的實習渠道。例如,學校可以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系,讓學生參與他們的調查工作,并推薦到相關部門實習。
3、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讓學生能夠通過校內外實踐基地鍛煉實際操作能力,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畢業后的就業打好基礎,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1]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重要文獻[M].海南出版社,1998.
[2]季誠鈞.應用型人才及其分類培養的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06.6.
[3]孔繁敏.建設應用型大學之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鄭曉梅.應用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之辨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