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的主陣地,在社會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下,無形資產積累越發豐富。無形資產管理作為高校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成分,是無形資產保值升值的根本途徑,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因而,有關高校無形資產評估與管理方面的研究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并受到學術界的熱議。本文在對高校無形資產評估方法作出簡述的基礎上,就高校無形資產管理體系建設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校;無形資產評估;管理體系建設;策略
基金項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文化產業經濟研究中心2016年度開放基金項目:“探討文化產業下的高校無形資產評估管理”(項目編號:HBCIR2016Y005)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7日
一、高校無形資產評估方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普及化,高校辦學規模、生源數量等急速增長,加之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積累的無形資產十分可觀。在這樣的形勢下,注重高校無形資產合理評估,加強管理,至關重要。具體而言,常規的高校無形資產評估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一)成本法。成本法又名重置成本法,是一種基于重置估值對象成本進而確定其價值結果的估值方法。在高校無形資產評估中,成本法應用需著重確定幾項數據參數,包括重置成本、功能性貶值、經濟性貶值以及成新率等。其中,無形資產重置成本的數據取得,可通過歷史成本調整和計算現時勞務價格、事物價格兩種途徑實現。功能性貶值即是指科技創新等因素影響造成的無形資產價值下降,其估算主要是基于對比評估無形資產與現時無形資產收益差額確定的。經濟性貶值則是指根據市場經濟發展變化,預期的無形資產收益能力貶值。成新率主要反映無形資產運用效率與時間之間的關系,是無形資產新舊程度的直觀體現。成本法客觀性、穩定性的特征,決定了其更適用于教學類、科研類等以資產重置、更新、補償、投資等為目的的高校無形資產評估。但成本法特殊的估值參數構成,導致其估算結果容易受多重因素的影響。
(二)收益法。收益法是指基于估值對象未來實現預期收益現值確定的估值方法。收益法作為一種有效的預期收益估值法,其適用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簡單來講,采用收益法評估高校無形資產,需確定評估對象可被合理預測,同時可預測持有者獲得預期收益可能面臨的風險,并能夠通過貨幣計量。收益法的優勢體現在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高校無形資產本質特征,且符合市場交易原則,有利于維系交易雙方良好關系。在收益法評估高校無形資產的過程中,應確定未來收益額、折現年限及折現率等幾個常量。其中,未來收益額的計算結果,可通過銷售收入與銷售收入分成率或銷售利潤與銷售利潤分成率相乘得出。實踐經驗表明,銷售收入分成率為1%~5%之間,銷售利潤分成率則為5%~30%之間,具體按照實際情況而定。高校無形資產折現年限往往受使用年限和獲利年限雙重因素制約。折現率確定作為無形資產收益法評估的重難點,同時受風險補償、無風險利率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
(三)市場法。相比于上述兩種高校無形資產評估方法,市場法能夠反映估值對象時下一定的市場價值,且操作流程簡單、直接,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和說服力。具體來講,市場法是一種基于高校無形資產評估對象在經濟市場公允價值確定的估值途徑,主要通過對比相似資產,結合其差異調整相關系數,進而確定高校無形資產價值。因此,市場法應用需建立在獲取比對估值對象與參考表象指標、參與及差異基礎之上。而高度活躍、開放的市場經濟環境,為市場法應用于高校無形資產評估中提供了利好條件。此外,高校無形資產評估中市場法應用,應著重驗證相似無形資產“交易市場”或“模擬市場”的存在性與可操作性,并盡可能全面地搜集相關參照對象及指標數據信息。只有在各個基礎應用條件具備完善的情況下,市場法評估高校無形資產的結果才能更精準、更具體、更客觀。
二、高校無形資產管理體系建設策略
無形資產作為高校資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實效直接關乎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是一系列教學活動開展的保障基礎。在準確應用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的基礎上,高校要進一步加快無形資產管理體系建設進度。
(一)提高思想認知。思想認知是行為實踐的指導,是一系列工作完善改革的初始。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束縛與影響,高校對無形資產的管理認識存在偏差,過度強調其社會價值,而忽視其經濟價值。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社會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發展應始終保持與市場緊密同行。無形資產積累,是高校文化、規模、品牌、教育等發展的客觀體現,對推動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亦是社會資本的重要構成。因此,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高校管理者,都亟須轉變陳舊思想觀念,提高對無形資產管理的理性認知,深刻領悟其功能價值地位,并作出應有的支持姿態。在此基礎上,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陣地作用,注重無形資產管理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及時更新、普及無形資產基礎知識,并逐步納入到課程體系設置項目中,借此改善工作現狀。同時,高校還需加強教職工及學生無形資產管理創新意識、參與意識、保護意識培養,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充分發揮其主人翁地位,避免無形資產管理與市場經濟發展脫節,有效防止徇私舞弊、違法亂紀行為。
(二)注重開發利用。開發利用是高校無形資產管理的重點實施項目,應切實納入到高校戰略發展規劃當中,強化全體師生的緊迫感,激勵他們的創新行為,推動高校無形資產總量擴充。其中,無形資產開發是指高校通過多元化途徑,挖掘和擴充無形資產,最大限度地實現高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無形資產開發作為一項系統化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一旦稍有差池,則可能造成部分資源浪費。保質保量的無形資產開發,將促進高校整體競爭力提升,而這些又依賴于高校專業的服務隊伍和完善的制度環境。在此過程中,高校需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無形資產管理小組,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并輔以完善的激勵機制。另外,高校還需科學評估自身無形資產總量,認清其現時價值與預期收益,進而建立可行、合理的目標規劃。具體而言,針對不同的無形資產評估項目,高校需選用正確的評估方法,有機地將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結合在一起,進而確定發展計劃。此項工作完成后,高校可積極接受全體師生的監督,最大限度地維持無形資產現時價值,避免其在轉化中無形流失。
(三)完善工作機制。法律是我國治理的根本,為維持社會穩定秩序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基礎。現行的法律體系中,有關無形資產管理方面的規定日趨完善,如《專利權》、《商標權》、《反不正當競爭》等。客觀角度上講,我國現有無形資產法律法規體系依然存在瑕疵,對無形資產的保護分配不均,是未來修繕工作的重點。以此為引,高校應進一步完善無形資產內部管理機制,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明確各崗位職責任務,保證此項工作有序、高效開展。管理本身作為一門學問,是知識與藝術的結合體。在很大程度上,人員素質水平直接決定了無形資產管理工作實效。因此,高校要著力于管理培訓工作,提高無形資產管理人員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結合教育發展需求,適度補充師資數量,提高無形資產的承載量和轉化量。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還需加強先進科學技術的引入,降低無形資產管理投入成本,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此外,高校還應建立完善的無形資產管理制度,包括保密制度、申報制度、監察制度以及激勵制度等,有效約束師生行為。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無形資產評估與管理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加之各高校無形資產積累及管理現狀存在差異,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不盡完善。因此,作者希望學術界更多地關注此項研究,深度剖析高校無形資產管理的本質與價值,結合現代研究理論,總結更多有效評估方法,并指導高校建立和完善無形資產管理體系。而高校作為無形資產評估與管理的實施主體,應從主觀認識上提高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可結合本文論點,理性分析自身工作實踐,有針對性地采取更多有效管理策略,并建立相應的體系機制。
主要參考文獻:
[1]柯紅巖.高校無形資產管理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10.
[2]葛磊.高校資產評估體系在資產管理中的有效性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0.
[3]朱麗潔,曾嵐,范莉,馬桂華.高校無形資產管理制度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5.9.
[4]王波.高校無形資產的評估與管理[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