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來潤
在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大家對素質教育的詮釋和理解也是多元化的。如何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許多教育專家都紛紛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作為普通的一線教師,筆者認為要真正落實好素質教育的主客觀因素很多,單從教師層面來說,行走在素質教育道路上的教師必須具備五種意識。
一、具備愛心意識
“素質教育”首先應該是愛的教育。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灰色的“偽教育”。因此,筆者認為,作為教師,首先要樹立愛心意識,爭做一名愛心教師。那該用何標準去衡量呢?筆者的觀點是,追求一種“把學生當作自己孩子去教育”的境界,努力在學生和孩子之間畫上等號。當你對每個孩子奉獻的都是一份沉甸甸的母愛與父愛時,一切的困惑將不再是困惑,一切的埋怨將不再是埋怨,一切的冷漠將不再是冷漠,當然,一切的教育問題也將不再是問題。具體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就是要做到不要與孩子較真,要意識到孩子身上有許多閃光點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發現,去肯定,去贊美;也要意識到孩子身上有許多缺點與不足需要我們去包容,去引導,去教育:更要意識到孩子身上還有更多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需要我們去呵護,去鼓勵,去開發。我們要始終相信,兒童具有無限的發展潛能,面對兒童就是面對可能性。
總之,筆者認為,從教師的角色扮演角度來講,教師應該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陪伴者、引領者、圓夢者。這種為孩子圓夢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很多時候,我們卻不經意間把孩子的夢想一個個無情地澆滅,讓他們只會盯著分數發呆。
二、具備學習意識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就注定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沒有學習就不能凈化靈魂,沒有學習就不能創新思想,沒有學習就不能“普度眾生”。教師要爭做一名學習型教師,養成良好的閱讀、筆耕習慣,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修養,豐富自己的精神家園。以語文學科為例,作為語文教師尤其要注重閱讀筆耕。我們應該認識到,其實語文學科功能遠遠大于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工具性、人文性、言語性等。文字中蘊藏著情感,文字中透露出美感,文字中包含著許許多多精神層面的東西。在當今的社會,語文其實已經影響著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影響著一個人對生活、生命真諦的理解,甚至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筆者認為,通過閱讀學習,既能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閑情雅趣,又能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還能開闊教育視野,讓自己能站在一定高度客觀地去看待教育、思考人生。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有一種書卷氣,要與書香為伴,見賢思齊。試想,一個不喜歡閱讀的教師,怎么能改變我們的孩子?怎么能改變我們的教育?怎么能改變我們的人生呢?
三、具備責任意識
眾所周知,一個人自從來到這個世界,既是自然人,同時也扮演著社會人的角色,就注定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等。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應責無旁貸。“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細節成就了教育的美麗,細節影響著孩子的人生,細節更抒寫著教育者的責任。那如何讓自己具有責任感呢?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深刻認識到教育不是轟轟烈烈的事,而是水滴石穿的事,潤物無聲的事。教育的對象是孩子,因此,教師的責任應該體現在孩子身上。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去做。
其一,要能靜心做教育,切忌心浮氣躁;同時要擁有一顆敏感的心,善于捕捉細小的教育點,有效地實施教育。
其二,要深入孩子的世界,傾聽孩子的聲音,用孩子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孩子的問題,關注孩子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細節,有效地進行引導、教育。
其三,主動與孩子交朋友,讓孩子因為喜歡你而喜歡你的課堂。正如德國學者林德所言:真正能教導學生的不是所謂的教學方法,而是教師的人格魅力。因此,一堂好課的標準首先應該是學生喜歡,離開了這一點,等于是“天方夜譚”。
其四,主動與家長成為合作伙伴。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成長。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而談學生的發展,那是空話,沒有形成家校合力的教育是培養不出孩子的健全人格的。教師要學會轉變思維方式,強化責任意識。“山不過來,我可以過去!”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有責任主動和家長溝通、交流,與家長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幫助和引領家長朋友科學、耐心地教育孩子,努力優化孩子的家庭教育環境,促使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真正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具備常規意識
新時期的教師更應該具備常規意識。教學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情,一定要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學生認知規律去實施。那么如何去做呢?
其一,認真學習新版課標理念,關注專家的科學解讀,領會其精髓理念。要弄清楚新的課程標準哪些地方做了改動,為什么這樣改動,意圖在哪里。
其二,以新版課程標準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每設計一堂課,都要認真思考,這樣設計是否符合課程標準的年段要求,符合了哪條理念要求。如果你長期養成了這樣的意識和習慣,那么你的業務能力就能顯著提高。
其三,要關注“常態課”的質量。課堂教學是教學常規的核心環節,是教師所有教學常規的集中體現,是學校實施教學質量管理、監控的重要渠道。因此,要根據不同層面教師群體,提出不同要求的課堂教學實施標準,真正實踐“讓我們相聚在課堂”的美麗約會。
其四,遵循不同學科的特點及教學規律,堅持不懈地抓一些常規特色。如語文學科要注重寫字教學、課外閱讀、名句名篇的背誦積累、寫話習作等常規特色。
筆者認為,好的常規特色應該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素質教育也就慢慢地走上正軌。其實,很多時候,教育和分數是無關的,而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師、我們的家長往往會自作多情地把分數唯上的觀念無形中強加給孩子,把孩子引入了教育的誤區,讓孩子徹底地失去了自我,成為了分數的奴隸。
五、具備科研意識
科研意識是優秀教師區別于教書匠的重要標志。素質教育需要科研型教師。具體如何去做呢?
其一,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規定自己一年里必須用心思考一個問題,然后通過行動研究法,同時在一年里去弄明白這個問題,再把你如何去弄明白的過程,通過哪些方面去弄明白的,詳細記錄下來,就是一篇高質量的科研論文了。像這樣沒有經過課題立項的“草根研究”,誰都可以去實踐,我們要切忌研究的功利化,真正有含金量的研究成果也絕非是獲獎證書所能證明得了的。
其二,注重把立項的課題研究與主題研訓結合起來。這樣,每個教研組長就是課題的負責人,每個組員就是課題的研究成員,每次教師的實踐培訓就是一次實實在在的研究活動,每次活動過程資料就是研究的原始材料,課題研究也就有了具體的平臺和抓手。
其三,課題申報要做到有針對性、有新意、有價值。研究課題,要能選擇確實屬于我們日常教育教學中的薄弱點去研究,在研究中要解決具體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力爭取得一定的實效。這樣,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大大提升,就更加能體現出研究者的人文情懷,當然,被批準立項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教育無痕,花開有聲”,這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讓我們一起攜手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