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梅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把握學生的課堂心理狀態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美術心理狀態研究的主要對象就是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在開展美育的過程中,其重點是探討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逐漸使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到創造美、表現美,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和表達美的能力。筆者通過長期的課堂教學探索、研究,針對學生的年齡、生理特征進行了“課堂教學的心理狀態”的研究,有一點收獲,現歸納如下。
一、注意情景性
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師生之間的知識交流傳遞過程,更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理智碰撞、性格感染的過程,因此,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和切入點。美術課中,教師應不拘形式,使課堂充溢著一種情景交融的氣氛,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愉快的心情,無意識地從教師的言行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有的學生喜歡打游戲機,我對此并沒有正面批評和發表評論。在一節欣賞課中,我安排了欣賞動畫片,學生被深深地吸引了。在討論時,我對學生們說:“這些畫面多美呀!你們知道是怎么來的嗎?”我接著播放了一段有關動畫片制作過程的節目。之后,我對學生們說:“動畫片是美的,在欣賞它的同時你要有這種意識:我是在欣賞藝術。同樣是動的圖片,我們在玩游戲時,從來沒有好好地欣賞過畫面,只在乎它的緊張和刺激,這是對藝術的嘲諷。美的事物就在我們身邊,你要善于發現,更要善于辨別,這樣你才能從生活中發現真正的美。”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聽落花靜無聲。”我避開了“打游戲機的危害”這一問題,使學生在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中,改正錯誤,效果明顯。
二、運用方法的獨特性
重視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在施行美育過程中用不露痕跡的暗示的方法,調動學生思維,從藝術作品或現實社會現象中去捕捉美、感受美、鑒賞美。暗示要強調啟發引導,幫助學生跳出框框,拓寬思路,提高審美能力。
《蒙娜麗莎》是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的名畫,如何引導學生欣賞蒙娜麗莎那種神秘莫測的微笑,是美育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我沒有直接從具體的畫面人手,而是提供幾幅文藝復興前期的美術作品,它們都借助于“神”的題材,畫面莊嚴肅穆。在評述時,著重點明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人性被扼殺,藝術淪落為宗教的附庸。有些藝術家為了沖破思想的禁錮,即使在宗教題材的作品中也力求表現人性的美。我在講解時有意識地把這幅名畫放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學生聽著教師的敘述,正處于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中。接著,我請學生剖析這“永恒的微笑”的含義,其中一位說:“微笑的面部表情雖然普普通通,但平和,安詳,很真實,給人心靈震撼的藝術力量。”一語道破,有目的的暗示在這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學生心理的綜合性
學生在一定時間里他的各種心理活動總為某種活動吸引,因而使學生的心理狀態具有綜合性。任何一種心理狀態,既有各種心理過程(知、情、意)的成分,也有個性心理特征的色彩。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當一個學生在課堂上被叫起來回答問題卻又不知如何回答時,他的神情緊張,眼睛盯著桌子,低著頭,表情尷尬,姿態很不自然,手指甚至微微顫抖,這時他處于恐懼的心理狀態。這時教師若加以批評或訓斥,他的心理狀態就會急劇變化,變為沮喪、羞愧或反感。于是我采取安慰啟發的方法說:“這個問題答不出來是正常的,因為老師還沒有講,或是老師沒講清楚,俗話說‘不知者無過。”我主動為學生分擔部分責任,讓學生減輕心理負擔,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鼓勵更多的學生活躍思維,積極發言,取得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可見,心理狀態是與人的感知、思維、感情、行為、動機,以及對自己、對別人的態度有關的綜合性的心理現象。
四、認識“持續性”
即心理狀態的惰性,一種心理狀態產生以后,可以持續一段時間,它不像心理過程那么短暫,也不像個性心理特征那樣持久、穩定。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心理狀態各有不同,各有原因,并且會在很長的時間里維持下去,這時就需要教師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幫助學生縮短持續時間,擺脫不良心理狀態,盡快回到正常心理狀態中來。如:在講中國畫時,我不單純講技法,而是從中國畫的光輝歷史及它在人類歷史、美術史發展上的貢獻人手,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中國歷史,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藝術,調整心態,愉快地學習中國畫。
教學要從實際出發,學生的心理狀態完全受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所影響。教師的表率具有重要作用。在學生心中,教師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生的化身,教師的言行就是道德的標準。同時,學生又具有向師性強、可塑性大的特點,他們往往把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作為自己學習的內容、仿效的榜樣。因此,教師從思想到作風,從言行到舉止,處處都應做到最好。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必須時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并要根據教材內容,制定科學的教學研究計劃,緊密結合學生的課堂心理狀態,備足多套教學方案;利用現代化手段,全方位進行課堂教學,靈活把握課堂教學的心理狀態,如此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