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和
我不太重視教法,是因對“四步法”“六步法”之類的教法模式深惡痛絕所致。教法不是本,而是末,然而,在今天教師學識素養普遍欠缺的情況下,也并非可以完全忽略教法的作用。
在中學階段,若論與我的“表現——存在論”語文學相匹配的,具有較大普遍性、兼容性的教法,我以為,“辯論”也許是一個可資借重的教學平臺。
辯論,一般認為是一種“口語交際”體式,其實不然,這是一種綜合的言語實踐活動。它表面上主要呈現方式是“說”,實際上兼容了聽、說、讀、寫,甚至涉及言語動力、言語人格、言語精神的培育。
辯論的教育學、教學法價值,遠勝過培育口語交際能力價值。
這個符合“表現——存在本位”語文教學方法的發現,使我感到振奮。畢竟教師學養的提高并非易事,而教法的改革是比較容易見出成效的。
從言語動力層面看,在各種言語體式中,辯論最能直接呈現、展現人的思想、言語風采。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朝氣蓬勃,勇于挑戰,求知欲、表現欲、好勝心強,這些心理品質,都將在辯論中得以充分激發、發揮、展示、提升。
言語人格上,辯論以“求真”——以理服人為目的,以言說權平等、誠以待人、相互尊重、言之有據、善于傾聽為前提條件,有助于陶鑄良好的言語品格,培養民主意識、對話意識等。
言語精神上,辯論是思想的表達與交鋒,集中體現了“駁論”“證偽”意識,思想自由,批判、反思精神等,對批判性思維、思想創造力、精神生命力的成長,至關重要。
辯論,憑借的不僅僅是口舌之靈巧、思維之機變,它是聽、說、讀、寫水乳交融,是閱歷、學識、思考、表達的四位一體。只要進入辯論情境,注重其中各個環節的要求,就自然進入到“表現——存在本位”教學語境中;誰也不想成為一個辯論中的失敗者,為了取勝,辯手定會自覺、全方位地提升、完善自我基本素養、言語素養。言語學習的內驅力、外驅力由茲產生。
辯論,可視為教法,又具有課程目標、教學內容的屬性。因而,其效能便超越了純粹的教法。
這些辯論效能,與“表現——存在論”語文學目標、需求高度吻合,是指向培養“立言者”的,何樂不為呢?辯論水平的提高,將意味著全面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否可以從現在開始,就將辯論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教學內容、活動形態、教法常規?
讓學生“辯”起來,樂此不疲,語文素養定會有較大改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