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瑜
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學生天生具有交流、對話、表達的欲望,但需要教師的誘導與激發,才能將此欲望轉變成自覺的興趣愛好,并轉化為主動的寫作行為。如何關注習作情意,激發習作興趣?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做法。
一、激發興趣,誘發情感
1.創境激趣。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習作題材,創設情境,運用豐富的視頻與動聽的音頻畫面,配以富有激情的語言渲染和激勵評價,在師生互動與合作中,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學生想說、愿寫、能交流。如在指導三年級學生創編童話故事《猴子聰聰逛市場》時,筆者創設情境:森林里新開了個大市場,這天,小猴聰聰起了個大早,來到森林市場買東西,森林市場真豐富呀!聰聰左看右看,突然眼睛一亮,朝一個攤位走去……學生的興趣一下被調動起來了。筆者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攤主小青蛙看見來了客人,是怎樣夸自己賣的桃子的?小猴聰聰還逛了哪些攤位?…這樣引導學生抓住角色的動作、語言等進行創編,符合兒童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發展的規律,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和創造力。學生有話可寫,一個個將故事編得生動有趣。
2.命題激趣。命題作文往往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如何使學生接受命題作文,喜愛作文呢?這就需要把題“命”到學生心坎上,“命”到學生的生活中。也就是說學生平時干些什么,玩些什么,想些什么,教師都要心中有數,這樣出題目容易觸動學生的心弦,誘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前不久,筆者所在學校舉行的中高年級作文競賽的題目是:“你是個‘小偷嗎?你偷吃過零食嗎?你偷玩過游戲嗎?你偷看過課外書嗎?你偷過時間嗎?……這些‘偷多有意思,請你圍繞著‘偷寫一篇作文,一定要寫出當時的真實心理感受哦。(題目自擬)”比賽后筆者要求班里的其他同學也動筆寫寫,意想不到的是連平時習作寫不到半頁的學生也洋洋灑灑寫了滿滿的兩頁紙。可見,作文命題時只有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和需要,符合學生的生活積累,才能觸動學生的心弦,誘發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習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還可針對學生的心理實際,對舊題進行大膽的翻新,這對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把《我和媽媽》翻新為《我跟媽媽說悄悄話》,學生就比較感興趣,也較有內容可寫。此外,還應鼓勵學生大膽自主命題,來個“自主擬作”。但無論用哪一種命題形式,都應以有利于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為前提。
3.動機激趣。每個學生都渴望被肯定、被賞識。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習作創造展示的機會,共同分享他們的成果。強烈的成就感會使學生前進的動力不斷增加。(1)平臺展示。在學校的文化藝術節上,通過舉行個性化習作大賽,將學生的作品按照不同主題分別進行精選、匯總,編輯整理,噴繪出來貼在教室走廊的外墻上,保證每個學生至少有一篇最好的作品展出,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快樂。同時,積極合理利用網絡“博客”的優勢,開辟習作指導的新途徑。展示學生的習作,搭建一個互動的平臺,引導學生通過發帖和回帖等方式進行習作交流、資源共享,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讓學生更好地進行習作實踐,從而提高自主習作的意愿,激發寫作興趣。(2)編印作文集。引導學生平時注意收集自己好的作品,可以是平時課堂上的作文、比賽中獲獎的作文、已發表的作文或者是考試的作文,還可以是日記,只要是自己認為滿意的,都可以放入自己的作文集。作品選出來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整理分類并修改完善。再引導他們給自己的作文集設計一個漂亮的封面,配上插圖,擬一個自己喜歡的富有創意的名字。學生的作文集制作完成后,再印刷成冊。當學生拿到自己的作文集,摸著上面的方塊字,聞著散發出來的油墨香,習作的自信心肯定會得到增強。
二、觀察生活。表達情意
生活是作文之源,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的一切,一旦和寫作結合起來,學生表達的欲望,習作的熱情就會更加濃烈。但如果沒有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沒有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說話、習作時就不會有具體實在的內容。因此,教師應經常有目的地把學生引導到大自然中、社會中、生活中,用一顆敏銳善感的心去感受,發揮各自的創造性,寫出自己獨特的感悟。例如,筆者所在學校規定,每個班級每學期都會有一天創新實踐日,我們稱之為“無書包日”。在這一天,學生不用帶書包到學校,取而代之的是制作美食、泡圖書館、玩轉手工,因此學生們都很期待。輪到筆者所執教班級的創新實踐日,學生選擇的是包餃子、做壽司、彩繪瓶子等活動。筆者一看這是指導習作的好機會,就提前給學生布置了觀察任務:活動前老師和同學都做了哪些準備?包餃子、做壽司需要哪些材料、工具?制作的流程是怎樣的?老師、同學在活動中的表現怎樣?品嘗自己制作的食物時大家的心情怎樣……由于有了真實的體驗,學生在作文中很自然地表達了真情實感。總之,教師要開放習作教學空間,主動挖掘生活中的習作資源,拓寬、豐富習作教學題材,將游戲、實驗、童話、繪本、家鄉的美食等引進課堂,方寸課堂才能變成豐富多彩的習作教學的大世界,為學生提供說話、寫話和習作的豐富素材。
三、指導評改。升華情感
習作的評價要改變以往的“教師打分數,學生看成績,教師講,學生聽”那種單調、呆板的模式。教師要緊扣課標,關注學生的習作過程,尊重學生,要多從鼓勵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盡可能用鼓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表達真情實感,鼓勵有創意的表達,以增強其自信心,為進一步的習作灌注巨大的動力。
1.集體評議。在作文講評時,筆者通過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作品,組織全班學生一起參與修改,這樣目標清楚,要求明確,學生在互動的愉快氛圍中自然也會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對寫得好的同學,請他們朗讀作文,把優秀的作文當范文評講:對那些平時習作比較弱的同學評改時也忌用全盤否定式的評語,而應細心捕捉習作中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一個好片段,都應及時肯定,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嘗到成功的喜悅。
2.小組互改。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3~5人,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習作放在小組內傳閱,小組成員按照每次訓練的要求和修改要求,說說被閱習作有哪些好的地方自己要學習,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機會。同時發現被閱習作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這樣小組批改發言面廣,暢所欲言,每個學生都在思考中評價,在評價中思考,實現共識、共享、共進。
3.個人修改。讓學生大聲地朗讀自己的作文,邊朗讀,邊修改。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反復斟酌,體會詞語、謀篇上的效果,體悟自己的習作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進而反復修改,提高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