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彩兵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其教學需要切實有效的策略給予支持。為此,本文提出了高中歷史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主要從教學準備、課堂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展開。
【關鍵詞】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有效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學規(guī)律,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目前,歷史教學界對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存在著很多爭論,在己經實施了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地區(qū),很多歷史教師覺得要落實新課改的精神困難很多。往往歷史教師在歷史課程上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結果卻事與愿違,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大批歷史教師的教學處于低效狀態(tài)。在新課程背景下,探討什么樣的歷史教學是有效教學,己經成為當前歷史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一、在高中歷史課程中實施有效教學的主要保障
(一)新歷史課程標準的實施為其提供了契機
新課程是在反思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誕生的。隨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真正在普通高中歷史教學中得到貫徹落實,普通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低效情況必將逐漸減少。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國家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基本規(guī)范和質量要求,是歷史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與《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相比較,具有課程目標明確、專題式的課程內容體系、開放的歷史課程思想、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留有較大的課程實施空間等特點,因此為歷史課程有效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契機。
(二)教師的歷史素養(yǎng)為其提供了基本保障
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主要是通過教師來體現,雖然教學的效果由學生來體現,但教學效果的決定因素卻在教師。歷史教師只有在自身具備了必要的素養(yǎng)之后實施的教學才有可能是有效教學。歷史教師的必要素養(yǎng)包括教師的一般素養(yǎng)和歷史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兩個方面。教師的一般素養(yǎng)主要包括政治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身心素養(yǎng)等方面。歷史教師除了要具備教師的一般素養(yǎng)外,還要具備歷史教師專業(yè)方面的素養(yǎng),歷史教師專業(yè)方面的素養(yǎng)主要包括樹立牢固的唯物史觀、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知識、精通歷史教學理論、熟悉歷史教學方法、能夠開發(fā)和利用各種歷史課程資源等。
二、高中歷史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建議
(一)做好課堂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教學準備是指在教學工作展開之前,教師和學生在生理、心理、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所提供的條件及其對教學的適合性。這里的適合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這些條件要保證教學行為的成功,二是要保證教學在時間和精力的消耗上經濟而合理。一般來說,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在分析學生的已有水平和準備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現有的條件和教師自身的教學優(yōu)勢,著重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手段等的設計。例如,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設良好的歷史學習情境。比如,在學習“西周的宗法制度”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首先“神入”歷史之中,換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假設在西周時你的祖父是諸侯,那么你擁有什么身份請你結合大宗、小宗示意圖進行講解。”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歷史情境的設置。它給學生帶來了一種歷史學習的真實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也一下子變得趣味盎然。這個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很快就解決了。
(二)實施講授引導式的教學策略
高中歷史講授引導式教學,就是歷史教師通過口語引領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基本的歷史情景、形成基本的歷史概念、把握基本的歷史規(guī)律,為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分析與綜合能力莫定基礎的教學。一方面,教師要注意講授語言的準確性。教師語音應以普通話為準,保證學生聽清楚每一個字。教師應使用普通話詞匯,避免使用方言詞匯。歷史教師要適時、恰當地使用歷史專業(yè)詞匯。為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教學內容,教師應選擇最準確的詞匯,防止使用籠統(tǒng)和容易引起歧義的詞匯。為了表達連貫流暢,教師應把書面語言轉換成口語化的語言,講授時盡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說話帶口頭禪和多余助詞的不良習慣。
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課堂內容組織的條理性。第一,講授過程具有連貫性、提示性。講授過程順暢、自然、連貫,要有關聯(lián)詞的過渡,沒有思路的突然中斷。第二,講清內容的相關性。揭示新授教學內容與學生己學過的知識、內容的相關之處,使它們關聯(lián)起來,并將新授內容置于學生的知識結構中,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改變原有知識結構,或者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第三,板書呈現的條理性。在黑板上采用標題、小標題、畫關聯(lián)圖、概要、斜體、著重號等使內容組織條理化,使學生看起來一目了然。
(三)實施問題探究式教學策略
問題是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和情感升華的鑰匙。問題探究式教學是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問題情境和設置教學玄機,借助問題的展示和對學生的質疑問難,形成教學過程的雙向互動交流,使學生借助歷史學習材料,圍繞教學問題,通過獨立探究或是協(xié)作討論等方法,得出問題結論,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問題探究式教學的關鍵在有效提問,有效提問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調控教學過程而拙劣的提問卻會影響師生之間的正常交往,從而使得教學過程中的學生陷入一種全然被動的狀態(tài)。教師在運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時要注意了解和明確提問的目的,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但不是簡單活躍課堂氣氛、避免課堂毫無生氣或活力的手段,也不是問倒注意力分散的學生使其難堪而對其批評、懲罰的管理措施。此外,還要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善于針對不同時間、不同場境、不同教學內容以及不同對象等的需要來提問。
總之,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有效教學的研究必將不斷深入。要適應有效教學的需要,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樹立改革意識,弘揚創(chuàng)新精神,在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中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使我們的教學變得更加有效,更加積極、充滿活力、富有挑戰(zhàn)性,使我們的工作充滿快樂,得到深刻的內心滿足,從而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鮑堅勇.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J].成功(教育),2011,(21)
[2]周蕾娜.探析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