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乃峰 張艷珍
馬克思說過:“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如果你想在藝術中得到享受,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音樂欣賞課對學生具有直接的具體的美育功能。教師要上好音樂欣賞,課前就要做好大量的準備,設計好課堂結構,上課伊始就要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有想聽的興趣。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融入音樂
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說過:“人類的情感是音樂的來源,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的,在人的身體中,包括發展、感受和分析音樂與情感的各種能力。”
在上欣賞課時,尤其是低年級的欣賞課,學生很難安安靜靜地聽音樂。這時,我一般采用制作教具、制作動畫來增強樂曲的感染力。隨著多媒體教具的引入,學生的注意力慢慢就被吸引過來,積極主動地要求參與。如在欣賞《青蛙音樂會》時,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大屏幕上展現青蛙在池塘中嬉戲玩耍的景象,伴隨著優美的音樂,模仿著青蛙的動作,聆聽青蛙優美的叫聲,讓學生們能在欣賞的過程中,漸漸地進入音樂美景之中。
教師還可以用模擬手法使音樂產生直觀的聽覺形象,例如在欣賞《口哨與小狗》時,在課前我先要求學生觀察小狗的各種姿態,學學吹口哨。在欣賞前,讓學生先匯報自己的觀察結果。學生隨著音樂旋律隨心所欲地做著各種滑稽動作,跟著音樂的節奏搖頭晃腦,完全將自己置身于音樂之中。
在欣賞《駿馬奔騰》前,先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老師的描述邊想象,聽后說說自己“看見”了什么?然后再讓他們欣賞樂曲,補充自己的感受。我看見很多學生和著音樂的節拍,慢時搖擺著身體,做著拉二胡的動作;快時做著騎馬等動作,仿佛自己就是那騎手,騎著駿馬,奔馳在遼闊的大草原上。我不禁為學生的音樂感受力所激動,更為音樂欣賞的魅力而折服。
二、運用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古人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詠歌之,詠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學生的情緒一旦調動起來,欣賞的興趣就會大大增強,個性表現充分,創造潛能進發。在欣賞過程中,我一般習慣讓學生根據最初的感覺做出自己頭腦中出現的表演。在欣賞課中讓學生動起來,把音樂賦予人們的生命力充分表現出來,使學生在輕松中學習,在愉快中接受音樂的美,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能力。
在欣賞一些節奏鮮明的樂曲時,我給學生創造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如此一來學生就會進入參與音樂的積極狀態,體驗音樂的情感。給一年級學生欣賞《鴨子拌嘴》時,我采用Flash動畫這種比較直觀的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邊看故事邊聽音樂,并且在重點樂段采用片段和音樂的單獨呈現形式,通過動畫和音樂的完美搭配使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音樂的情緒、力度。之后我又引導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邊聽邊表演音樂內容。通過引導學生用動作對比來體會音樂情緒的變化,不但使低年級小學生欣賞音樂時充滿了樂趣,而且使學生對音樂的不同力度能表現不同的情緒有了初步的理解。
《龜兔賽跑》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一則故事,在欣賞《龜兔賽跑》時,我先讓學生講這一故事,然后再放代表烏龜與兔子的音樂,學生非常輕松地就分辨出哪段音樂代表兔子哪段音樂代表烏龜。在學生了解后,再要求學生隨著欣賞曲根據自我理解與感受,用手、腳、表情來表現烏龜與兔子的形態,然后分組討論下一輪的表演用什么動作姿態和表情。這一環節學生的參與度很高,每個學生都爭相參與表演,讓課堂進入高潮。欣賞課的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感情。
三、啟發想象,喚起學生創新能力
在欣賞音樂時,除了讓學生去感受音樂,還要讓他們產生創新意識。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才會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激情。要想使每個學生都敢于創新,教師就要利用學生喜愛的方式從而營造和諧的創新氛圍,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如在欣賞《天鵝》一課時,通過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音樂所表現的形象。為進一步擴大學生的視野,開拓學生的思維,在音樂欣賞課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先根據題目去想象天鵝的樣子、形態以及天鵝生活的環境,然后再在音樂的渲染中襯托出天鵝的美麗高貴和憂傷、抒情的情緒。同學們都發表了不同的見解,有的同學說很悲傷,還有的同學說節奏緩慢,有想緩緩起舞的感覺。這時我就抓住學生的感覺,引導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這首音樂所描繪的意境,隨即出示了芭蕾舞劇《天鵝湖》片段,讓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樣不僅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和溝通,而且不斷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有位教育學家說:“學生永遠是新的,如果教師停滯不前,必會遭到歷史的淘汰。”一堂成功的音樂欣賞課往往會給人們一種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感覺。所以,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及時研究、發現、探索、創新出一些新的教學方法!